孩子眼中的世界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亚威农的少女》可以被称为是第一幅立体派作品,这幅画惊世骇俗的画面掀开了美术史上崭新的一页。毕加索在其立体主义时期,深受塞尚和非洲雕刻艺术的影响,融合了儿童画的潜在方式,以孩童般纯真的眼光,在这幅画作中将五位少女形象再度鲜活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塞尚;非洲雕刻艺术;儿童画;孩童的眼光;雕塑式的形体;几何式的线条;团块式的色彩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亚威农的少女》,这开启了立体主义绘画的时代。这幅画以抽象的立体几何图形,展示了五位裸女的形象。作品隐含了毕加索那一份天真少儿所独有的懵懂,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毕加索曾经说过:“我在很小的时候画得就像是拉斐尔,可是我终其一生希望画得就像一个孩子。”这幅画作几乎运用完全贴近儿童画的绘画方式,类似于雕塑式的形体,简单几组线条的组合,随意涂抹的大块色彩,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毕加索想要将自己手中的画作,贴近儿童眼中所看到的物像,寄托自己想要如儿童般单纯与稚嫩的心绪。
  1 雕塑式的形体
  毕加索在创作《亚威农的少女》时,已经深受非洲黑人艺术的影响。他的灵感来源于非洲雕塑质朴与单纯的艺术源泉,在把握五位女子的形态与特征上,手中的画笔如同雕塑时的刻刀,落笔干净利索。画中人物的外形变得粗壮而有雕塑韵味,就像是用刻刀一层层剥离出来一般,他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以一颗天真的心,进行着看似杂乱却又精心编排的涂抹。画中的女子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无穷的力量,他们的身体不再显得丰盈,反而像非洲黑人般粗壮,充满着原始艺术的野性。毕加索的绘画就如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原始壁画一样,给人幼稚而朴素,却又不失野性之感。也许生于西班牙的毕加索,自始至终就秉承了西班牙人那来自最原始的孩童般冲撞而天真的特性,这个特性在此作品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毕加索说过:“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就如同小孩子一般,在造型上并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而是将想要引发人注意力的因素与画面中其他因素形成巨大的反差,强烈地突出出来。“立体派画家使弯曲的人类形象变形为有棱有角,互为咬合的几何图案。”毕加索并没有想过要去追求现实中的形体,而是将她们的头、鼻子、眼睛的正面与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同时呈现在一个平面内。毕加索后来表示,“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2 几何式的线条
  《亚威农的少女》将本不属于同一视觉范围的身体要素抽象化、线条化,集中展现于一个平面空间中,就像阿尔弗雷德·巴尔所说的一样“将人物压缩在了一个浅层空间”。这种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本身就借鉴了儿童画的绘画语言,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利用线条形成了如同音乐般跳跃涌动的效果及独特的稚趣,使人看后叹为观止。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深受塞尚的启发,他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视为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吸收和创造性地将塞尚的“用几何学形体的方式来观察和处理自然”的理论,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毕加索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毕加索曾经画过《弗拉尔肖像》,但是没有人能够认出来那画的究竟是谁,最后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了那位肖像画中的人物。”毕加索经常用此事来解释他的立体主义绘画,他认为这就是他想要表达的,只有孩子眼中的世界,才是他的世界。《亚威农的少女》中那歪歪斜斜的线条,随心所欲的勾勒,那带有生命力的一笔一画,作为孩子用来表达于纸张之上的语言,再也适合不过了。
  3 团块式的色彩
  在毕加索的很多作品中,观者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那明亮而又涂抹的大色块。他在这五个亚威农的少女身上,多施以偏红的色彩,在那帷布上,多施以蓝白相间的色彩。这些鲜明的,来自于自然界的色彩,让那抽象的形体,又变得真实起来。意外之处,画笔将脸庞涂抹了蓝绿,转而一想,在孩子的眼中,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在制约着,因此看来,那不该出现于脸上的蓝色与绿色,就并不显得耐人寻味,也并不突兀与不可理解了。
  对于儿童画的色彩特征,是这么定义的:“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在毕加索一生的绘画中,较高频率地使用了热烈的色彩,他热爱着这大胆的、亮丽的颜色。也许他正是想要以此来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就像儿童在需要被关注时,那种跳跃了寻常的表达。画中五个少女的眼神,仿佛视线穿过了油画布,直射到观者的心底。心理学上普遍提到儿童在看人时,一般会首先注意人的面部,而眼睛又是最容易获得关注的。可见,毕加索也想像小孩子一样,直接用眼睛抓住众人的视线。他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就用尽了一切,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孩子,他的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孩子的画作。
  4 總结
  在毕加索的心灵世界中,没有规定,没有偏见,只有自由自在的创造。表面上看来,毕加索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人类的特点是喜欢永恒的东西,而毕加索却没有固定的发现,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他的作品似乎是变化无常不可捉摸。其实,仔细观察与思考后,我们发现仍然有一种永恒贯穿于毕加索的作品之中,那就是他永远忠于的——孩童的天真无邪和自由无束。亨利·马蒂斯曾说过:“人们必须毕生能够像小孩子那样看世界,因为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创性的表现。”毕加索努力地用绘画寻找人性尊严,表达真情实感,试图将绘画的色彩、线条、结构从陈腐的规范和秩序中解放出来,让艺术家成为真正的自由意志者。毕加索的创作方法,不仅是一种绘画样式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改变。天真与纯情赋予了毕加索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象过的非凡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约翰·拉塞尔(美).现代艺术的意义[M].常宁生,陈世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荣生.非洲黑人雕刻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端廷.立体派(第1版)[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 罗兰特·潘罗斯(英).毕加索:生平与创作[M].周国珍,林相周,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尼尔·考克斯(英).毕加索说(第一版)[M].杨秀敏,译.商务印书馆,2013.
  [6] 简·罗伯森(美),克雷格·麦克丹尼尔(美).绘画手册(第5版)[M].白冰,冯白帆,译. 2013.
  [7] 唐园园.亚威农少女——毕加索笔下的非洲木雕形式语言[D]. 2012.
  [8] 唐亚.毕加索与《亚威农少女》[J].美术界,2006.
  [9] 薛习.毕加索(西班牙)杰作——《亚威农少女》[J].世界文化,2003.
  [10] 崔慧香.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韵致[J].艺术探索,2007.
  [11] 陆勍.论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童趣[D]. 2013.
  [12] 王沫.非洲雕刻的美学价值及现代意义[D]. 2008.
  [13] 田旭桐.破坏与组合中的创造——《亚威农少女们》欣赏[J].名作欣赏,1989.
  作者简介:李钰(1990—),女,山东日照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美术学在读硕士,从事古代美术品鉴赏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超现实主义运动自1920年发源自法国以来,影响着文学、绘画、电影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真正的世界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当每个人对自身偏执妄想的念头进行系统的探索时,真实的事物就会很生动的表现出来,这是对于人类内心潜意识的探索,也是人类最真实的反映。超现实主义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电影都追求对于具体的物象和情节的写实性、都具有物象象征性、还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性即逻辑的无序性。超现实
期刊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希尔德勃兰特认为“总体空间,我们指的是经由所有三个维度或向各个方向延展的空间,其基本因素是延续性。”他指出城市空间中的各种建筑、道路和景观元素在城市中的不同布置会产生丰富的视觉体验,“如此安排这些物体,以致我们因它们引起的动觉观念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协调并由此及彼、连续不断地伸向各个方面的。这种安排的意义在于,我们给自己的动觉观念构建并提供了一个由不同物体建成的框架,这些物体
期刊
摘 要:纪录片是电影的一个门类,它是对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和严肃思考。纪录片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真实性。像新闻报道一样,纪录片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忠实地表现生活的真相。第二是故事性。纪录片是一种电影类型,具有电影的某些特性。纪录片的创作者不但要提炼、剪裁生活影像,还要运用戏剧、音乐、美术、蒙太奇等电影语言,把粗糙的生活影像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以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能够真切地触摸到生活的质
期刊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由于受办台规模和资源配置的制约,难于向中央、省、市级电视台新闻那样实现早、中、晚各时段滚动播出,也难于实现分门别类式各档新闻百花齐放的局面。县级电视台新闻一般都集中在晚上黄金时段一档节目播出。应该说能把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囊括到一档新闻中,又能让老百姓爱看,需要采、编、播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只要前期采访准确生动,条目编排有序合理、后期制作手法精良,就会使其成为一桌丰盛适口、回味悠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成效和不足,不断地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和企业合作,和兄弟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启发教学思路拓展教学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校企合作;探索;尝试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坚持“面向就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培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
期刊
摘 要:世界各国的城市雕塑不仅向人们传递着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还包涵着这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和相关文化,雕塑可以完美体现这座城市的精神!雕塑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它历史悠久,在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建有美丽的雕塑,大家比较熟知的自由女神像、于连雕塑等等。现在许多的中国城市也开始重视雕塑的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靓丽名片,不断提升其城市文化韵味,使其变成城市的标志。例如,广州的五羊雕塑、深圳的垦荒牛等
期刊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近百年的科学发明与技术进步是以往文明总和的几倍。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后,我们所面临的新技术进步几乎应接不暇,而且新兴技术发展的形式与程度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以自己的方式与速度向前递进,这种前进的速度是超社会的,如果我们惯常的社会思维方式在超技术发展面前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就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必须以灵活的思维与超前的目光感知
期刊
摘 要: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电影类型,在中国的电影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在21世纪,也就是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形成“大华语圈”电影观念的今天,武侠电影又该如何定位?本文试图从大陆主流商业片、合拍背景下的香港电影、央视的电视电影以及带有作者电影色彩的武侠电影出发,勾画出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格局。  关键词:武侠电影;香港电影;电视电影;电影现象  李安的《卧虎藏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武侠
期刊
摘 要:自2002年文化部启动“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程”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情持续高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本文尝试以苏州御窑金砖为例,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些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苏州
期刊
摘 要: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提到“关闭”及“换声”等术语,即从低往高唱到一定区域,通过某种手段,使音域得到拓展。  关键词:音域拓展;关闭唱法;换声  1 “关闭唱法”的解读  “关闭唱法”是“换声区”训练的有效方法。即在中声区的基础上,唱到高声区时,降低喉头,打开全部腔体,获得丰富的高泛音,即“头腔共鸣”。这是男声在向高声区过渡时运用的一种唱法。  “coperto”一词为“掩盖”或“蒙盖”之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