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教学模式中的“跨越式”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gal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跨越式”教学模式是北师大教育团队针对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下所产生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等弊病而提出的。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英语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的程序,跳过某些知识序列,打破某些知识的顺序,大跨步式地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对于学生来说较重要和较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跨越式”教学我们做了许多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总结经验,可以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越式
  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不太理想,教育界对英语教育的重视虽然越来越大,但中国人的英语平均水平仍然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语言输入量太少,只重视对新授单词死记硬背,每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围绕新授单词进行反复的诵读和记忆,适合言语交际的大量情景性场景和情节性信息很少。这导致国内学生不愿意记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最终导致对英语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反思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改变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填鸭式”教学改为灵活机动的“跨越式”教学,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教学中老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吃力的现状。
  和语文不同,英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困难在于儿童并非天生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在汉语语境中形成的,因此他们并不能把学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子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跨越式教学恰好是针对这一点,重视培养孩子形成英语语感,鼓励他们学了就用,边用边学边,通过实际交际,不断使用,不断检验,不断积累,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因此,“跨越式”课堂教学强调“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听和说能力训练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今年是我校实行跨越式教学模式的第二年,我在担任尝试“跨越式”教学工作以来,对“跨越式”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两年的实验教学,我感到了自己和学生的共同进步,自己在教学上有了很大改进,而学生也对英语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跨越式”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跨越式”模式提倡交际,其重点是“说”。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外国人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就是这一语言传播者。教师的语音语调和发音直接作用于模仿能力很强的小学生身上。我们通常会通过听、说、背、唱来对学生进行感观上的刺激,通过听儿歌、听故事、个人说、俩俩说、适当背诵儿歌、唱英文儿歌和以及进行各种角色扮演来达到让学生张嘴说的目的。
  其次,“跨越式”英语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参与。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来感知新学内容,加深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学生对那些网络资源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很兴奋地跟着计算机上的资源来唱,来读,甚至来跳。虽然他们有的发音是蹩脚的,有时还不知所云,但他们有兴趣了,有学的欲望了,还怕他们会学不好吗?而且我们可以根据反馈来检测,及时正音。
  第三,“跨越式”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多向互动。课堂教学中和老师进行双向言语互动是学生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课堂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家庭都没有学习机、电脑,甚至没有录音机和录音带,但即使是有这些资源也只能对孩子单向传送语言资料,并不能与其互动,不能进行反馈。“跨越式”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三大活动——师生交际、生生交际、拓展听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语言运用的机会,不仅师生之间有交流,学生之间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英语的学习不再是单向的语言传送,还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与反馈。这点能从学生对待老师布置任务的态度中就能看到变化:以前给学生布置完课后听读的任务时,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完成,但是在实施“跨越式”教学模式后,学生的积极性变大了,他们变得活跃起来,也更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特别是个别学生,以前,即使是你把他叫起来他也不会、不敢说一句话,可现在他敢张嘴说了,即使他只说出很简短的句子,那也是他一个突破。
  英语跨越式的课堂模式用其独特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前,学生确实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动漫和flash资源,他们很喜欢跟着来唱、读。此外,跨越式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外国的文化学习氛围。低年级学生在这种外语环境所熏陶,他便会产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无止境,我们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开放课堂,拓展教学思维,才能让我们小学英语在跨越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更进一步,迎接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中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1 创设和谐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创设和谐的“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等动画的特
期刊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小学语文课也是一样。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兴趣培养 教学艺术 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
期刊
1 案例背景信息  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  年级:高二年级  所用教材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学时数:1  教具: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学会用photoshop对文本进行简单处理的方法。②技能目标:掌握根据需求,会分析对图形图像进行加工处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设置最佳的效果。③情感目标:通过师生协作和学生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
期刊
“符号意识”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相对于修订前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符号感”,符号意识更着力于内心体验和应用冲动。培养符号意识既是从直观呈现到抽象概括的一种表象的体现,也是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要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并对符号意识的内涵和教学价值作了具体界定:“符号意识主要是指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这就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 “问题情境”的概念  离开了教学中的问
期刊
【摘 要】 当前的初中生无论从身体发育、知识积累,还是心灵成长的方面,都到了需要大量阅读,尤其是大量阅读名著的时期,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和指点,对于他们的阅读无疑是非常有效和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 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写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
期刊
初中思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还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那么,如何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课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工作中亦是如此。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极为重要。孩子一旦有了自主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我们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是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重要途径。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1 巧
期刊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每一篇课文有其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谰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这就决定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表现在:  1 心理健康教
期刊
【摘 要】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数学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主要课程目标。让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体验数学文化的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是关注学生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人的发展 对策  《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