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在国企改革中的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1;F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2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成分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私营和个体经济基本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此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私营和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混合所有制经济随之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由于沉重的计划经济体制“包袱”、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用人机制上的弊端等原因导致经营出现困难,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损失。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唯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激发自身活力,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使得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正式进入到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在此基础上,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鼓励非公有资本及外资参与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混改中,与此同时,支持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使股权结构更为多元化,这些意见有利于规范股东行为并实现有效的内部约束,使企业运行更为高效灵活。
二、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实现了改革的初步尝试,通过上市、重组、合资联营等方式,改革初显成效,一定程度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根本问题及缺陷依旧未能缓解。现阶段而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存在四点问题。
(一)改革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机制,并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也不可能做到全面细致,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就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无法以公允的市场价值达成交易。国资委在整个过程中是信息的弱势方,信息接收缓慢及信息缺乏使其在改革中无法做到监督的准确全面,导致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同时,国有企业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并未实现系统化管理,国有企业无法对这些资产内容进行明确界定,在改革过程中,这些资产的模糊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公司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有四点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约束力差。股东或董事会一旦无法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制约,经营及管理者必然会超脱制度之外,企业“人治”色彩浓厚导致整体约束力差。第二,党委角色定位不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党委这一组织的存在,改革后的国有控股企业,党委的角色定位、企业的管理及经营层与党委间的关系和权责分工尚不明确。第三,政府对经营的干预尚存。国有企业倚靠国家的支持得以运作,但在其上市后,国家政策和上市企业固有规则的双重制约,使企业在经营上要“瞻前顾后”,要看政府部门的指令行事,缺乏独立性。第四,国企用人机制偏向行政化。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和晋升主要通过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能够帮助企业筛选出更为优秀且合适的岗位人员。而国有企业用人本身存在很强的封闭性,行政色彩明显,二者不同的制度导致改革后的企业难以统一用人机制。
(三)国有企业与非国企的文化融合
国企与非国企有着不同的创业背景和历程、不同的经营管理机制。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其企业文化更倾向于强调企业本身对于社会的价值,行政色彩较浓,用人机制的行政化使得国企员工本身的竞争和风险意识较弱。而非国企单位所承担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较少,以创造利益为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使非国企单位员工具有很强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在这种企业文化和员工心理的双重差异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文化融合的重大考验。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时仅仅因为一个文化的问题,就可能把资产状况良好的企业葬送了,甚至因此拖累投资方。
(四)非国有企业参股国有企业的担忧
第一,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保护强度不同。作为国有资本产权企业,其本身以国家信用为依托,具有极强的产权保障。而非公有资产则无法依赖国家,产权保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非国有企业存在产权保护方面的担忧。第二,根据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求,在主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等具有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必须是控股方,掌握企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正因如此,非国有企业因所持股份较少,经营和投资决策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担心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第三,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涉及到大量的时间及交易成本,如审计会计服务费、资产评估费等,一旦评估或合作失败,成本沉没会给非国有企业带去很大经济压力,这种高风险及成本的消耗使非国有企业在投资国有企业时格外慎重。
三、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项重大产权制度改革,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之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并行的经济状态下,我们应抓住改革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有效突破。
第一,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准入条件。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国部分领域非公有资本的准入门槛过高,导致相当一部分非公资产在投资过程中无处可投,更遑论改革。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放宽非公资本的准入条件,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的参与,甚至可以允许非公资本控股。对于必须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也可提高非公资本的持股比例,使非公资本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即可。其次,对于改革中的成本沉没问题,政府应建立行之有效的退出和补偿机制,明确合作失败时,非国有企业投资的资产处置及补偿方案。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1;F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2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成分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私营和个体经济基本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此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私营和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混合所有制经济随之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由于沉重的计划经济体制“包袱”、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用人机制上的弊端等原因导致经营出现困难,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损失。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唯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激发自身活力,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使得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正式进入到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在此基础上,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鼓励非公有资本及外资参与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混改中,与此同时,支持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使股权结构更为多元化,这些意见有利于规范股东行为并实现有效的内部约束,使企业运行更为高效灵活。
二、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实现了改革的初步尝试,通过上市、重组、合资联营等方式,改革初显成效,一定程度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根本问题及缺陷依旧未能缓解。现阶段而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存在四点问题。
(一)改革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机制,并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也不可能做到全面细致,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就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无法以公允的市场价值达成交易。国资委在整个过程中是信息的弱势方,信息接收缓慢及信息缺乏使其在改革中无法做到监督的准确全面,导致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同时,国有企业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并未实现系统化管理,国有企业无法对这些资产内容进行明确界定,在改革过程中,这些资产的模糊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公司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有四点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约束力差。股东或董事会一旦无法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制约,经营及管理者必然会超脱制度之外,企业“人治”色彩浓厚导致整体约束力差。第二,党委角色定位不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党委这一组织的存在,改革后的国有控股企业,党委的角色定位、企业的管理及经营层与党委间的关系和权责分工尚不明确。第三,政府对经营的干预尚存。国有企业倚靠国家的支持得以运作,但在其上市后,国家政策和上市企业固有规则的双重制约,使企业在经营上要“瞻前顾后”,要看政府部门的指令行事,缺乏独立性。第四,国企用人机制偏向行政化。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和晋升主要通过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能够帮助企业筛选出更为优秀且合适的岗位人员。而国有企业用人本身存在很强的封闭性,行政色彩明显,二者不同的制度导致改革后的企业难以统一用人机制。
(三)国有企业与非国企的文化融合
国企与非国企有着不同的创业背景和历程、不同的经营管理机制。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其企业文化更倾向于强调企业本身对于社会的价值,行政色彩较浓,用人机制的行政化使得国企员工本身的竞争和风险意识较弱。而非国企单位所承担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较少,以创造利益为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使非国企单位员工具有很强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在这种企业文化和员工心理的双重差异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文化融合的重大考验。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时仅仅因为一个文化的问题,就可能把资产状况良好的企业葬送了,甚至因此拖累投资方。
(四)非国有企业参股国有企业的担忧
第一,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保护强度不同。作为国有资本产权企业,其本身以国家信用为依托,具有极强的产权保障。而非公有资产则无法依赖国家,产权保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非国有企业存在产权保护方面的担忧。第二,根据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求,在主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等具有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必须是控股方,掌握企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正因如此,非国有企业因所持股份较少,经营和投资决策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担心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第三,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涉及到大量的时间及交易成本,如审计会计服务费、资产评估费等,一旦评估或合作失败,成本沉没会给非国有企业带去很大经济压力,这种高风险及成本的消耗使非国有企业在投资国有企业时格外慎重。
三、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项重大产权制度改革,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之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并行的经济状态下,我们应抓住改革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有效突破。
第一,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准入条件。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国部分领域非公有资本的准入门槛过高,导致相当一部分非公资产在投资过程中无处可投,更遑论改革。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放宽非公资本的准入条件,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的参与,甚至可以允许非公资本控股。对于必须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也可提高非公资本的持股比例,使非公资本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即可。其次,对于改革中的成本沉没问题,政府应建立行之有效的退出和补偿机制,明确合作失败时,非国有企业投资的资产处置及补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