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的融通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zi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至的《十四行集》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均创作于以救亡为主题的动乱年代,但这两个文本的哲理化明显得到了发展,近于启蒙主义的人文特征也非常显著.在此之中,人文性质的两个重要方面——理性与人性,构成了《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的融通关系,呈现出合目的性的审美诉求,诗与思交互确认.作家的博学多才和忧患意识的心态,保证了作品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类和谐、解放和自由,这是两者融通的另一重要方面.
其他文献
20世纪美国的“公共神学”是基督教神学界积极参与公共领域的建设的一种努力.其中,普林斯顿神学院的伦理学教授斯戴克豪思的工作显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典例.他一贯对时代发展的
在学术界著名的“空间转向”情境之下,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各种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现。由于哈维空间理论极具灵活性与丰富性,使得这些研究成
婆罗门教是否传入过中国?学界颇多争议.本文从古代文献、碑铭、图画及现存文物遗址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证据,证明婆罗门教曾经在中国传播过.虽然婆罗门教没有像佛教一样在中
在早期中俄关系史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扮演了文化使者和外交机构双重角色.自1820年起,俄国定期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团随团医生.这些医生除具有传教士团成员所共有的特性
传统中华文化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宗教性文化。文化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组成部分,而传统中华文化是文化大发展的主要基础和资源。为此,要振兴中华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
对于宗教传播范畴的界定及对构成此种传播之要素的梳理,将为我们研究各宗教在不同境遇中的传播事实提供理论参考框架及评估考量体系。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对宗教传播概
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下滑,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社会问题频频出现,特别是苏共解散,意识形态出现了真空,因此作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信仰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俄罗斯青年人
佛性或如来藏(梵文tathagatagarbha)是佛教哲学体系和教义里一个具争议的核心内容.自古以来,“谁或什么具有佛性”、“佛性是怎样显现的”,以及“佛性在佛教解脱论里起到怎样的
写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青年黑格尔派作家麦克斯·施蒂纳,因其言辞激烈且观点乖张,在思想史上争议极大.他既被看作追逐自由的勇士,又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蛮人,他的思想几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向度有着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研究方法在西方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及其融通结合中发展,实现了“正反合”的维度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