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学科是伴随着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不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其中语文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课程中的灵魂,是赋予语文教学生命的“供氧站”。低年级语文阅读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素养进行探讨,供语文教学工作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阅读素养
前言:新型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引起了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而语文阅读素养正是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所欠缺的综合素质之一,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成为现下需要研究探讨的热议话题。阅读素养的提高重点是阅读,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进行阅读教学才是提高语文阅读素养的关键。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不符合学生成长环境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所采取的传统模式不适合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儿童,其内容单一,无法吸引喜欢电子设备的小学生,而且家庭和学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习惯性地用电子设备安抚孩子,没有正确的阅读引导。
(二)内容模式单一
课外阅读课程总体来说创新性较小,主要方式是推荐阅读书目,学生进行阅读,而且教师在阅读课上对文本过度分析,剥夺孩子的阅读快乐。另外,阅读内容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长期阅读目标,仅仅参照推荐书目,教师自己也很难去阅读每一本推荐图书,无法给出详细的指导。
(三)学生兴趣不足
大多数教师在课外阅读书籍推荐时直接采取统一书目,没有根据实际分析自己学生的情况合理推荐,导致很多孩子对所推荐的书籍不感兴趣,将读书当成作业,无法喜爱读书。
二、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几大体现
(一) 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之一是阅读理解能力,它包含了从感知到鉴赏再到理解的综合能力,这一能力不仅仅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还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必要前提。
(二) 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口头表达,也就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传递给别人的能力,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二是书面表达,这需要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后,学会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用文字传递自己的思想。
(三) 文化美感感受能力
语文承担着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诗词,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以此帮助小学生构建价值观的雏形,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
三、小学语文培养阅读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相对于枯燥的文字而言,对更加具象的图像或视频容易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在认知方面也更加喜欢新鲜而有趣的事物。教师要针对该时期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教学活动,积极引进丰富的课堂活动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进行分组式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改变阅读方法,通过运用分组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自主探究的办法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相互之间的谈论分析能够强化学生参与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我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学,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找出“我在野外迷路”的解决办法,然后我适时将问题带到现实生活当中:要是在野外或是陌生的地方迷路了该怎么办?让学生相互讨论迷路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将学生的答案在黑板上罗列出来,让学生对不同办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分组讨论的办法,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正面鼓励下的多元评价
小学生生性爱玩好动、自尊心强,喜欢和在意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表扬。因此,利用好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心理与轻松的情绪中完成阅读,自主探索,尽最大可能地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评价语言,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亦或是搭建学生之间的互评与他评平台。教师的巧妙评价会产生积极的化学效应,能够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撑,从而乐于投入文本之中,顺着教师给予的思路,欣赏文本、感悟文本、品析文本。教师语言艺术的正确运用,带给学生的是动力之源;同时创设奇妙的语境,使学生从评价之中既能心悦诚服地顺着教师指引的线路前行,还能在得到心理动力之后,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乐于表达自我观念,乐于开动脑筋探究问题,乐于接受意见和建议并弥补不足,实现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就“小女孩离开人世时为什么嘴角露出微笑?”这一与当时残酷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语言表述,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深刻体会。有学生这样认为:小女孩划亮火柴,通过幻境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圣诞树挂满亮晶晶的卡片,她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一一在幻境中實现,心愿满足,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对于学生的这一理解,教师大加赞赏,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之后听课的神情格外专注,带着更加喜悦的心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总之,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有所偏差,采取的阅读教学手段没有针对性和区分度,阻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阅读学习需求,并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婷.探析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0).
[2] 张丽清.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知识文库,2020(17).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阅读素养
前言:新型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引起了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而语文阅读素养正是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所欠缺的综合素质之一,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成为现下需要研究探讨的热议话题。阅读素养的提高重点是阅读,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进行阅读教学才是提高语文阅读素养的关键。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不符合学生成长环境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所采取的传统模式不适合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儿童,其内容单一,无法吸引喜欢电子设备的小学生,而且家庭和学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习惯性地用电子设备安抚孩子,没有正确的阅读引导。
(二)内容模式单一
课外阅读课程总体来说创新性较小,主要方式是推荐阅读书目,学生进行阅读,而且教师在阅读课上对文本过度分析,剥夺孩子的阅读快乐。另外,阅读内容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长期阅读目标,仅仅参照推荐书目,教师自己也很难去阅读每一本推荐图书,无法给出详细的指导。
(三)学生兴趣不足
大多数教师在课外阅读书籍推荐时直接采取统一书目,没有根据实际分析自己学生的情况合理推荐,导致很多孩子对所推荐的书籍不感兴趣,将读书当成作业,无法喜爱读书。
二、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几大体现
(一) 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之一是阅读理解能力,它包含了从感知到鉴赏再到理解的综合能力,这一能力不仅仅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还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必要前提。
(二) 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口头表达,也就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传递给别人的能力,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二是书面表达,这需要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后,学会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用文字传递自己的思想。
(三) 文化美感感受能力
语文承担着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诗词,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以此帮助小学生构建价值观的雏形,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
三、小学语文培养阅读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相对于枯燥的文字而言,对更加具象的图像或视频容易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在认知方面也更加喜欢新鲜而有趣的事物。教师要针对该时期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教学活动,积极引进丰富的课堂活动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进行分组式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改变阅读方法,通过运用分组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自主探究的办法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相互之间的谈论分析能够强化学生参与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我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学,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找出“我在野外迷路”的解决办法,然后我适时将问题带到现实生活当中:要是在野外或是陌生的地方迷路了该怎么办?让学生相互讨论迷路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将学生的答案在黑板上罗列出来,让学生对不同办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分组讨论的办法,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正面鼓励下的多元评价
小学生生性爱玩好动、自尊心强,喜欢和在意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表扬。因此,利用好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心理与轻松的情绪中完成阅读,自主探索,尽最大可能地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评价语言,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亦或是搭建学生之间的互评与他评平台。教师的巧妙评价会产生积极的化学效应,能够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撑,从而乐于投入文本之中,顺着教师给予的思路,欣赏文本、感悟文本、品析文本。教师语言艺术的正确运用,带给学生的是动力之源;同时创设奇妙的语境,使学生从评价之中既能心悦诚服地顺着教师指引的线路前行,还能在得到心理动力之后,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乐于表达自我观念,乐于开动脑筋探究问题,乐于接受意见和建议并弥补不足,实现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就“小女孩离开人世时为什么嘴角露出微笑?”这一与当时残酷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语言表述,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深刻体会。有学生这样认为:小女孩划亮火柴,通过幻境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圣诞树挂满亮晶晶的卡片,她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一一在幻境中實现,心愿满足,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对于学生的这一理解,教师大加赞赏,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之后听课的神情格外专注,带着更加喜悦的心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总之,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有所偏差,采取的阅读教学手段没有针对性和区分度,阻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阅读学习需求,并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婷.探析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0).
[2] 张丽清.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知识文库,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