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铎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丰碑,在崇古学古的同时,又锐意进取,开创出独树一帜的书法风貌。王铎在世之时已经名播海内,且在经历了历史严酷的筛选之后,王铎书法在当代又再次大放光彩,不论是国内或者国外,他的书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王铎平生论书语句,多次申明学古、尊古的的书法思想,而在其书法实践中,现存的大量书迹也可以明显看到他不遗余力的去尊古。本文旨在对王铎的崇古思想加以探究,研究讨论王铎在崇古思想下的书法意识形态,以及王铎书学思想和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学习与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王铎;崇古;思想;影响
1王铎书学的历史背景
1.1王铎简介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補十六年(1643年),1644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1.2王铎所处的时代背景
书法是我国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基,但文化又无时无刻不作为书法审美取向的导向标出现。所以讨论一个时代的书法,无可避免的需要先勾勒出时代的文化背景,乃至时代的政治背景。而讨论一个人的书法,更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此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关键的社会经历,这些都会对个体的书法思想与追求造成深远的影响。
明末清初、朝代的更迭总是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矛盾。社会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对抗、迷惘、守旧与革新充斥其中,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也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从思想上,李贽的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1]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广泛认同。文人普遍认为根据本心说话才是真话,一个人应当顺应自己的本心自然,不应束缚于刻板的儒、道思想。因此,在明末清初之际,文人士大夫之间掀起了一场追求思想解放的狂潮。
王铎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特殊时期。他跨明清两朝,出身名门,但家道败落,幼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中年官运尚算亨通,晚年的变节使王铎列于“贰臣“,为时人唾弃,在外界的压力下处于一种悲哀抑郁,寂寞无奈的状态。在众多的王铎研究中,大致将王铎书法分为分为三个时期:
①31岁中进士之前的青少年时期②31岁至54岁的仕明时期③54岁至61岁仕清阶段。在三个时期中,第一阶段王铎处于学古阶段,为成年后的书法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王铎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尊古而不泥古。最后一个阶段,王铎更是将技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作品形式跌宕起伏,趋近于完美的状态。
2王铎书学的崇古思想
2.1王铎习字阶段的崇古
王铎十岁左右开始学书,十五岁时已对圣教序熟练临摹,现存他于三十四岁所临的圣教序,可谓是形神并肖。他超凡绝伦的临古能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对于临帖他可以做到分毫不差,钱谦益曾对此评论说:“秘阁诸帖,部类繁多,编次参差,整彻起伏,趣举一字,矢口立应,覆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2】。至于临兰亭序、兴福寺半截碑,以及淳化阁帖中东晋名家书帖的次数,均可以数十、百计。
2.2王铎实践中的崇古
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有人作过粗略的统计,在王铎现有传世的四百余件作品中,临作就占据了其中的一半。[3]这样长期的训练,致使王铎能够在古人与自我之间谋求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达到学古而不泥古的目的。他的书作面貌上与古人全然不似,但笔笔都有来历,从来没有盲目的用笔。到了晚年,王铎更是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他自己有言说:“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4]正体现他对自己崇古思想的认同与肯定,道明了之所以崇古是为了做到下必有由。
2.3王铎对崇古的思辨
王铎崇古并不泥古,其在对古帖全面临习的同时,对书法内核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一方面对古法的境界进行探究,一方面又归纳总结古法的根本类别。
关于法的境界与要求王铎曾提到:
(1)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5]
(2)其初学书法,法既得,法不法,法非不法,深于法也。孟子謂规矩方圆之至也,不以规矩而欲成方圆,岂不谬哉![6]
(3)达以天机,法忘乎法。[7]
通过以上三句,我们可以窥到王铎对于法的理解。首先在第一句中,王铎对于法要求必须师于古人,以古人法则为一切纲领,他认为唯有有法才能与古人合。第二句,王铎点出,在得法以后对法的学习办法——法不法,法非不法。虽曰无法,但不离准绳,若言有法,则又不受缚于准绳。第二种境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已经很难,但王铎一定已然完成第二阶段。然后在深刻崇古之后,他超然呼出第三阶段——达以天机,法忘乎法。这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洞破天机,合乎天道,法与无法同出而异名,终臻于一种混沌境界。
王铎对古法的辨析也甚为精到,虽曰崇古,但并不盲目。我们可以从他散落在个帖的题跋中窥见一斑。
晋小楷法皆本篆隶,不作近俱薄态。[8]
书法大有源流,何之昆仑,晋为一支,唐宋小破坦而己。[9]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10]
今观公书法,根本二王,变化如龙。【11】
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12】
通过王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他不会被书法外相迷惑,往往就一眼就看到书法源流。王铎自言:“予书独宗羲、献。”从王铎诸多临帖中往往可以看到王铎题跋“仿吾家逸少”、“吾家献之”之类的话,但王铎并非只临二王,他遍临诸帖。之所以王铎敢称独尊二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可以将诸家名帖均合于二王,删繁余减之后,目之所见无非二王之类。此可是简易、变易、不易乎? 2.4王铎精神上的崇古
王铎一生临帖众多,但王铎书法实践作为指引最密切的莫过于《淳化阁帖》以及一些其它木板刻帖或者碑刻拓片。王铎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13】可见他对于刻帖的钟爱程度。然后众所周知,刻本必然会产生失真,刀刻的痕迹无法逼真的还原最初的用笔痕迹。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也着重的指出:“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所以面对刻帖,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还原才行。然而王铎更独具匠心的看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以下列举五例,以作说明:
……盖《戏鱼》刻法细润,无奋末猛起之习……结构深造,观其波碟遗矩,宛然具存,为之敛枉。夫牧斋诗文平夷正大,求乎古人,晚益嗜字法。借令获睹全峡,沧海汪洋之中,灵异毕陈,其为予敛枉
(下接第页)
(上接第页)
而惊异者,又何可道乎?【11】
……精气完厚,发为光怪。【16】
兵资之余,一时文献凋剥,乃仅存此卷,光怪陆离,不灭没于瓦砾。【17】
此帖流于后,从来宝物,正气埋之崖土,沉之江水,欲不发光怪,得乎?【18】
以上五条,具是王铎观刻帖后的感言。乍看来会发现很多难以感知的词汇,如“灵气”、“灵异”/“精气”、“光怪陆离”、“光怪”等”。笔者认为,此类观点均是涉及神采一类的观点。细细品读会发现,这些词汇无不表明王铎在观刻帖时一种内心精神上的沟通,完全超越形与质的概念。可以说,王铎对于古的崇拜,他渴望在精神上与古人沟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巨大的,贴近一个时代的文化意识形态,其书法风貌的内核便更贴近那个朝代。不得不说,王铎在此类的崇古方面,已经达到“君子务本”的状态。
三、王铎崇古,学古的书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王铎尽管在书法造诣上首推明代清初第一人,但因降清失节,故而书名不显,乾隆以后几乎无人宗法。直到近世以来,日本书道对王铎的高度推重,形成连绵草大行其道,遂使王铎书法重新被擁上书法殿堂上的高峰。
近代沙孟海先生对王铎的提倡与肯定对王铎书法与思想又进一步做了推进。他在《近世三百年书学》中谈到:“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他的作品,固然流传很多,我们只要翻开他那部《拟山园帖》,就可以看见他这副优越的本领。”【19】林散之先生从王铎吸取精华最多。其书法深得王铎的书法神韵,深谙王铎在崇古不泥古的思想下开创的法度。成为了王铎之后传承的第一人。这对于王铎书法思想的發扬与传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后在当代中原地区蔚起的“河南书风”,使王铎在国内所居的地位与影响力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铎从舞台后走上了前台,引起了当代专业书法工作者与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注意。对于专业的书法工作者与众多书法爱好者而言,王铎狂放不羁的风格为广大书法工作者提供了在书法创作上更大的发挥与创新的空间,王铎的涨墨法也为书法工作者提供了更为一新的表达方式。但王铎崇古的思想对当今影响更为巨大,王铎璀璨的艺术成就与崇古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告诫书法工作者在创作之前要不遗余力的深研古法,扎根于传统,立足于根本。坚持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切实的去务本,以传统书法美学思想参以当代美学观念创作出具有当代特色的书法作品。
可以想象,在王铎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当代崇古研古的努力,会对我国未来的书法领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
[2]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3]《琅华馆帖》跋.《王铎书法选》,中州书画社出版,1982年9月第9月第一版。
[4]曹军《王铎与阁帖》,《书法研究》1997年第6期。
[5]《王铎草书杜诗卷》,《书法丛刊》,第五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
[6]《琅华馆帖》
[7]《拟山园选集,卷之八十·语蔽下》。
[8]《临淳化阁帖跋》,村上三岛《王铎的书法》。
[9]《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
[10]《圣教序》跋,《书道艺术》第9卷。
[1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12]《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13]《米芾天马赋跋》
[14]《书道艺术》第9期。
[15]《近三百年的书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6]《拟山园选集,卷之三一一四八·题跋一跋小楷帖》,第10页。
[17]《米芾天马赋跋》。
[18]《书道艺术》第9期。
[19]《近三百年的书学》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7 页。
【关键词】:王铎;崇古;思想;影响
1王铎书学的历史背景
1.1王铎简介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補十六年(1643年),1644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1.2王铎所处的时代背景
书法是我国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基,但文化又无时无刻不作为书法审美取向的导向标出现。所以讨论一个时代的书法,无可避免的需要先勾勒出时代的文化背景,乃至时代的政治背景。而讨论一个人的书法,更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此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关键的社会经历,这些都会对个体的书法思想与追求造成深远的影响。
明末清初、朝代的更迭总是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矛盾。社会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对抗、迷惘、守旧与革新充斥其中,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也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从思想上,李贽的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1]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广泛认同。文人普遍认为根据本心说话才是真话,一个人应当顺应自己的本心自然,不应束缚于刻板的儒、道思想。因此,在明末清初之际,文人士大夫之间掀起了一场追求思想解放的狂潮。
王铎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特殊时期。他跨明清两朝,出身名门,但家道败落,幼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中年官运尚算亨通,晚年的变节使王铎列于“贰臣“,为时人唾弃,在外界的压力下处于一种悲哀抑郁,寂寞无奈的状态。在众多的王铎研究中,大致将王铎书法分为分为三个时期:
①31岁中进士之前的青少年时期②31岁至54岁的仕明时期③54岁至61岁仕清阶段。在三个时期中,第一阶段王铎处于学古阶段,为成年后的书法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王铎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尊古而不泥古。最后一个阶段,王铎更是将技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作品形式跌宕起伏,趋近于完美的状态。
2王铎书学的崇古思想
2.1王铎习字阶段的崇古
王铎十岁左右开始学书,十五岁时已对圣教序熟练临摹,现存他于三十四岁所临的圣教序,可谓是形神并肖。他超凡绝伦的临古能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对于临帖他可以做到分毫不差,钱谦益曾对此评论说:“秘阁诸帖,部类繁多,编次参差,整彻起伏,趣举一字,矢口立应,覆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2】。至于临兰亭序、兴福寺半截碑,以及淳化阁帖中东晋名家书帖的次数,均可以数十、百计。
2.2王铎实践中的崇古
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有人作过粗略的统计,在王铎现有传世的四百余件作品中,临作就占据了其中的一半。[3]这样长期的训练,致使王铎能够在古人与自我之间谋求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达到学古而不泥古的目的。他的书作面貌上与古人全然不似,但笔笔都有来历,从来没有盲目的用笔。到了晚年,王铎更是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他自己有言说:“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4]正体现他对自己崇古思想的认同与肯定,道明了之所以崇古是为了做到下必有由。
2.3王铎对崇古的思辨
王铎崇古并不泥古,其在对古帖全面临习的同时,对书法内核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一方面对古法的境界进行探究,一方面又归纳总结古法的根本类别。
关于法的境界与要求王铎曾提到:
(1)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5]
(2)其初学书法,法既得,法不法,法非不法,深于法也。孟子謂规矩方圆之至也,不以规矩而欲成方圆,岂不谬哉![6]
(3)达以天机,法忘乎法。[7]
通过以上三句,我们可以窥到王铎对于法的理解。首先在第一句中,王铎对于法要求必须师于古人,以古人法则为一切纲领,他认为唯有有法才能与古人合。第二句,王铎点出,在得法以后对法的学习办法——法不法,法非不法。虽曰无法,但不离准绳,若言有法,则又不受缚于准绳。第二种境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已经很难,但王铎一定已然完成第二阶段。然后在深刻崇古之后,他超然呼出第三阶段——达以天机,法忘乎法。这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洞破天机,合乎天道,法与无法同出而异名,终臻于一种混沌境界。
王铎对古法的辨析也甚为精到,虽曰崇古,但并不盲目。我们可以从他散落在个帖的题跋中窥见一斑。
晋小楷法皆本篆隶,不作近俱薄态。[8]
书法大有源流,何之昆仑,晋为一支,唐宋小破坦而己。[9]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10]
今观公书法,根本二王,变化如龙。【11】
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12】
通过王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他不会被书法外相迷惑,往往就一眼就看到书法源流。王铎自言:“予书独宗羲、献。”从王铎诸多临帖中往往可以看到王铎题跋“仿吾家逸少”、“吾家献之”之类的话,但王铎并非只临二王,他遍临诸帖。之所以王铎敢称独尊二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可以将诸家名帖均合于二王,删繁余减之后,目之所见无非二王之类。此可是简易、变易、不易乎? 2.4王铎精神上的崇古
王铎一生临帖众多,但王铎书法实践作为指引最密切的莫过于《淳化阁帖》以及一些其它木板刻帖或者碑刻拓片。王铎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13】可见他对于刻帖的钟爱程度。然后众所周知,刻本必然会产生失真,刀刻的痕迹无法逼真的还原最初的用笔痕迹。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也着重的指出:“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所以面对刻帖,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还原才行。然而王铎更独具匠心的看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以下列举五例,以作说明:
……盖《戏鱼》刻法细润,无奋末猛起之习……结构深造,观其波碟遗矩,宛然具存,为之敛枉。夫牧斋诗文平夷正大,求乎古人,晚益嗜字法。借令获睹全峡,沧海汪洋之中,灵异毕陈,其为予敛枉
(下接第页)
(上接第页)
而惊异者,又何可道乎?【11】
……精气完厚,发为光怪。【16】
兵资之余,一时文献凋剥,乃仅存此卷,光怪陆离,不灭没于瓦砾。【17】
此帖流于后,从来宝物,正气埋之崖土,沉之江水,欲不发光怪,得乎?【18】
以上五条,具是王铎观刻帖后的感言。乍看来会发现很多难以感知的词汇,如“灵气”、“灵异”/“精气”、“光怪陆离”、“光怪”等”。笔者认为,此类观点均是涉及神采一类的观点。细细品读会发现,这些词汇无不表明王铎在观刻帖时一种内心精神上的沟通,完全超越形与质的概念。可以说,王铎对于古的崇拜,他渴望在精神上与古人沟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巨大的,贴近一个时代的文化意识形态,其书法风貌的内核便更贴近那个朝代。不得不说,王铎在此类的崇古方面,已经达到“君子务本”的状态。
三、王铎崇古,学古的书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王铎尽管在书法造诣上首推明代清初第一人,但因降清失节,故而书名不显,乾隆以后几乎无人宗法。直到近世以来,日本书道对王铎的高度推重,形成连绵草大行其道,遂使王铎书法重新被擁上书法殿堂上的高峰。
近代沙孟海先生对王铎的提倡与肯定对王铎书法与思想又进一步做了推进。他在《近世三百年书学》中谈到:“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他的作品,固然流传很多,我们只要翻开他那部《拟山园帖》,就可以看见他这副优越的本领。”【19】林散之先生从王铎吸取精华最多。其书法深得王铎的书法神韵,深谙王铎在崇古不泥古的思想下开创的法度。成为了王铎之后传承的第一人。这对于王铎书法思想的發扬与传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后在当代中原地区蔚起的“河南书风”,使王铎在国内所居的地位与影响力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铎从舞台后走上了前台,引起了当代专业书法工作者与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注意。对于专业的书法工作者与众多书法爱好者而言,王铎狂放不羁的风格为广大书法工作者提供了在书法创作上更大的发挥与创新的空间,王铎的涨墨法也为书法工作者提供了更为一新的表达方式。但王铎崇古的思想对当今影响更为巨大,王铎璀璨的艺术成就与崇古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告诫书法工作者在创作之前要不遗余力的深研古法,扎根于传统,立足于根本。坚持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切实的去务本,以传统书法美学思想参以当代美学观念创作出具有当代特色的书法作品。
可以想象,在王铎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当代崇古研古的努力,会对我国未来的书法领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
[2]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3]《琅华馆帖》跋.《王铎书法选》,中州书画社出版,1982年9月第9月第一版。
[4]曹军《王铎与阁帖》,《书法研究》1997年第6期。
[5]《王铎草书杜诗卷》,《书法丛刊》,第五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
[6]《琅华馆帖》
[7]《拟山园选集,卷之八十·语蔽下》。
[8]《临淳化阁帖跋》,村上三岛《王铎的书法》。
[9]《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
[10]《圣教序》跋,《书道艺术》第9卷。
[1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12]《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13]《米芾天马赋跋》
[14]《书道艺术》第9期。
[15]《近三百年的书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6]《拟山园选集,卷之三一一四八·题跋一跋小楷帖》,第10页。
[17]《米芾天马赋跋》。
[18]《书道艺术》第9期。
[19]《近三百年的书学》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