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农民画的发展探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江农民画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记载了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特色文化,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并取得了绚丽辉煌的成就。三江农民画是我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折壮丽的成长历程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本文从三江农民画的启蒙、发展和传承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提出对三江农民画发展的建议,旨在促进三江农民画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侗族;三江农民画;发展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是广西唯一的一个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那里是保存着侗族特色建筑和侗族民俗风情最为完整的地方之一,素有“中国侗族在三江”之说。
  一、时代发展,萌发侗画
  中国农民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如火如荼的“诗画满墙”活动,经过发展至今已有60多个年头。中国农民画发展至今形成了三种模式:束鹿、邳县模式,户县模式和金山模式。束鹿、邳县模式,指导老师主要是漫画画家,因此其绘画风格为漫画式“浪漫”;户县模式则主张“生活化”“现实化”,是以画人物场景为主的“写实主义画风”;金山模式为后起之秀,注重农民自身审美意识形态,吸取了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的特点,具有多样性、装饰性,是最具有民间风貌最接地气的一个农民画模式。
  20世纪70年代受陕西户县农民画的影响,三江县成立美术宣传组,并率先进驻林溪冠洞村,美术老师刘克清利用劳动间隙悉心指导周边的农民画画,培养出杨培述、石万景等一批代表性农民画家。刘克清老师是国画人物画专业出身,又在户县模式理论下指导,授课的主要内容是素描、速写和国画人物。当时的农民学员很多没有小学毕业,甚至有的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不会讲普通话,而指导老师是桂林人,不会讲侗话,师生之间难以沟通,教学开展很艰难。第一批学员中,现在还在画农民画的只有杨培述一人。《夸队长》是她早期的代表作品,被刊登在《人民画报》的封底,真实反映了当时侗族人民农业学大寨的情形。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美术功底很扎实,后期也借鉴学习了金山模式的平面色块处理手法,成为工笔画样式的装饰画。三江还有一位农民画画家的绘画风格呈现了户县农民画模式风格,那就是三江县美协副主席杨梅香女士,她是1981年林溪冠洞村第二批农民画的学员,那一批学员现在也只有她一个人还在画农民画。她近期的作品《陪新娘》(图1)中呈现了现在的户县模式风格,与户县模式农民画李凤兰的作品相互比较,她在造型、色彩冷暖对比、空间虚实关系的处理手法上都具有相似性。从中可以看出运用焦点透视法处理空间关系,画面相对平面化,色彩鲜艳,部分物体带有明暗关系,呈现了户县农民画模式写实主义的画风。
  1981年,刘克清老师去金山参观学习归来,受到金山农民画模式的启发,他逐渐意识到地域文化内涵对三江农民画本身发展中的重要性,继而在农民画的教学中注重这种理念的引导。自1983年始,三江农民画开始凸显其侗族地域风情,瑰丽的艺术风格也逐渐显现。
  二、磨剑十年,初露锋芒
  90年代初,青年画家陈中华曾深入广西贫困山区三江县独侗乡开办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术扶贫”农民画学习班,陈中华手把手地教学生按自己的感觉着色。1991年11月,陈老师挑选了100多幅优秀农民画作品,在南宁举办第四届全国民运会期间展出。首次开展便一炮打响,全国各地的画家们对侗族农民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高占祥兴致勃勃地参观画展后,欣然题词:“画自心中出,美从侗乡来。”1994年6月,应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民委的邀请,陈中华和几位侗乡农民画家一起赴上海举办画展。6月4日,“广西三江侗乡农民风情画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各界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画展。上海金山农民画院以每幅6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两幅杨共国的画来作为馆藏品。画展结束后,还留下包括杨共国在内的三位三江农民画学员学习金山农民画。1994年9月,学习交流回来后,在南宁举办了一次汇报展,一位挪威人士以每幅1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两幅杨共国的农民画作品,这开创了当时中国农民画单幅售价的最高记录。从金山学习回来以后,杨共国画风转变了很多,偏向了金山模式,也吸收了侗族的刺绣等民间美术元素,色彩上也由原来的四、五种多到了九至十二种,甚至更多种颜色。之前的人物农民画,用颜色品种少,画出来的作品出去参加比赛基本没有入选。从那以后,参加省级、国家级农民画比赛入选并获奖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
  在三江农民画发展历程中,除了指导老师刘克清老师外,杨共国当属于最为重要的人物。1983年至1994年,刘克清和陈中华在独峒乡开办了四期培训班,前后合计有上百学员。1996年至2000年五年期间,刘克清调到柳州龙潭工作,这五年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整个独峒乡只有杨共国一个人坚持画了下来,现在独峒乡有的150多农民画家大部分是由他带起来的。2004年,杨共国被评为柳州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2005年,作品《看侗戏》参加“抗日”杯中国书画展荣获金奖。在他影响下,独峒村的人民对绘画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他组织的农民画培训班,独峒村迅速崛起了一支百余人的农民画画家队伍。2008年,独峒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博物馆下拨资金在杨共国家设立了“三江侗族风情研究基地”。201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选同意,三江农民画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广西区文化厅批准了杨共国和杨庆谊两位三江农民画家为三江农民画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俩都是土生土长的侗族画家,没有经历过学院教育。《风雨桥下好梳头》(图2)是杨共国老师的代表作,该作品创作于1996年,作品主体突出,简洁明了地描绘了女子在风雨桥下梳头的场景,画面生动富有趣味性。《舂米》是杨庆谊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和谐热闹喜庆丰收的场景。   三江农民画的发展与金山农民画的发展具有相似性,金山農民画源自古老的江南民间艺术,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融合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以拙胜巧。他们都是在户县模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最后演变出自己的画风,发展理念也是吸收多种民间传统美术营养。从中国农民画的三种模式来看,正宗的三江农民画画风更加接近金山模式农民画,除了地域文化差异表现的题材景物、人物的不同,在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都是平面、符号化,与现实的有所区别,但真实地还原了画家所描绘的形象,还有一点的区别是三江农民画使用了线去勾描对象的外形。
  三、精心耕耘,百花齐放
  三江有很多农民画家是学杨共国老师的“金三模式”农民画,还有部分是户县模式,也有受过学院美术教育过的,可以说是“学院派的三江农民画家”。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几位画家,还有一些画家在画风上也比较有特点。一位是夸张浪漫偏向的束鹿、邳县模式三江农民画家梁治荣。一位是陈玉秋,是三江县实验中学的美术老师,她的作品学习了杨培述的线条,更多的借鉴了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元素来组织画面,如《待新娘》。还有一位是杨丹,1986年从桂林市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回到三江县独峒乡小学任教,担任体育老师,后跟杨共国老师学习农民画。如《我爱高山近太阳》(图3),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焦点透视和色彩光影冷暖变化的运用,作品带有明显的学院派特征。他使用褶皱的宣纸作画,使画面不平整,具有肌理感觉。他们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和创新,对三江农民画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016年8月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一场持续6天的三江农民画画展圆满落幕。有专家指出,这次展览标志着三江农民画从深山走向世界的新征程。美术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认为,“三江侗族农民画气氛祥和、色彩红火,其地域性与民族性统一和谐”。
  2016年广西梁铝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主张对三江农民画进行漆艺改造,用漆艺材质来作画,替换之前用得比较顺手的水粉或丙烯颜料。合作模式是梁铝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传授漆艺给三江农民画画家,并负责出漆艺作画的相关材料,画出作品后就按照合同给予农民画家定额金钱,然后由他们公司销售。本次活动对三江的扶贫攻坚战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目前漆料画出来的效果与原来用水粉画的画面效果比较起来差距很大,使得漆艺来改造和提升三江农民画的艺术观赏价值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三江农民画能有今天的好局面离不开国家对地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离不开指导老师的精心付出,离不开农民画画家的坚持创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喜欢农民画的收藏家的鼓励支持。
  三江农民画今后的发展将何去何从?是迎合市场的需要而画?还是发展成为一种根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今年“三月三”笔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与杨共国老师面谈,问到关于三江农民画的发展有什么好的想法建议?他笑着回答“只要有多点人来买画,多一些销路就好”。目前农民画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市场,没有销路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坚持画三江农民画?如今,政府以产业链的方式来引导发展农民画,将三江农民画列入柳州十大旅游产品,在扶贫攻坚战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三江县也才涌现出了两百多名农民画画家,要推动三江农民画的发展只有政府的支持是完全不够的,关键还是要形成文化自觉。或许,我们可以在侗族刺绣的发展上汲取一些经验。在三江侗寨有百分之八十的女性会刺绣,很多女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跟妈妈或奶奶学习绣花。在她们结婚的时候,所穿侗族漂亮“婚纱”,上面的装饰刺绣基本是她们自己绣,最少要用三年的时间来完成。三江农民画发展目标应该像侗族刺绣一样深深地根植于文化生活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除了政府正确地引导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县非遗中心为主导,各个村委会为单位进行农民画教学学习点,村长配合定期组织美术爱好者到村部参加三江农民画学习。第二,在三江县成立三江农民画美术馆,定期举办农民画展览,并组织农民画家进行相互交流学习,请专家进行指导,解决日常绘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第三,县政府组织安排农民画绘画比赛,像芦笙比赛、斗牛比赛等,并发展到像三月三“抢花炮”节这样闻名中外的民间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侗族人们生活文化自觉的一部分。第四,加强宣传力度,在乡镇、村庄的校园和街道等地方宣传栏上多以三江农民画来作为宣传载体进行宣传,将三江打造成农民画特色旅游县。第五,鼓励大家用农民画来装饰生活,将农民画融入生活,在家里的墙壁挂上农民画,使之成为三江一大特色文化。
  结语
  三江农民画在户县农民画影响下产生,后来更多是学习借鉴了金山农民画。依托于侗族独居特色文化,描绘侗族风情,在刘克清、杨培述、杨梅香和杨共国等人带领下,经过先后4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绚丽辉煌的成绩。本文依据时间先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对三江农民画发展进行梳理,并通过对几位代表性农民画画家进行简单阐述分析,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三江农民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释:
  *本文为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发表论文“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项目批准文号:广艺政发(2017)207号(项目编号:2017X J68)。
  参考文献:
  [1]郑土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吃冷饮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方法制冰了。《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远在周代,宫廷就已设有“凌人”,专
期刊
电脑用于重危病房(high dependency Unit,如术后病房、特别加强病房和冠心病病房等)为重危病人多方面监护,提供高效率医护已渐趋流行。重危病房中电脑的应用可分为遥控、有
1991年周向林创作了他那幅著名的作品《1969年11月12日·开封》,作品以“文革”中刘少奇逝世为题材,展现的却是画家对于“历史画”的深刻认识。周向林认为,“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历史画”是在再现和复原某个历史场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去还原历史事件和史实,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周向林开始将“历史画”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方式,通过“历史
期刊
春风又开始吹绿京廛的柳叶,一抬头此刻心生欢喜.rn画画同游数载,有幸沾接芳邻.四年前从书籍杂志等刊物读过颂姐丰富的宗教人物画,直到现在时常在画室或展馆里看到她笔下多姿
期刊
南振中,男,河南省灵宝市人,1942年5月生,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64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副社长、社长,新华社副总编辑
对于传统绘画而言,现代艺术似乎太超前,但也不是完全与传统艺术分道扬镳.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美术创作掀起一股新风潮后,伤痕美术接踵而来,紧接着又出现了更为极端的“85美术
期刊
家门前有条河,蜿蜒四五里,便汇入资江。河面宽有二十多米,在别的地方也就是江了,两岸绿树成荫,岸上有条青石板老街。春天的雨后,青石板路发出油亮亮的光泽,这便是我对“春雨贵如油”最早的理解。  沿着石板路走二三十米,有一座沧桑古朴的风雨桥,桥梁均是用两个人才能合抱的巨木搭建。曾经的雕梁画栋历经风雨已是斑斑驳驳。在家乡这里它连接的不是河西河东,也不是南村北镇,它连接的是天地与古今。人们常常从这里出发,去
期刊
一、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指某一件艺术作品或者文章向人们传达出来的一种感悟,这样的感悟只能进行自身的意会、不可言传。同时,意境也是一种虚实的相互结合,它寄生于艺术作品之内,但又游离在作品之外。所谓意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就是自身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相互结合,也是情理与形神的相互结合,在这方面,技能相互制约,又能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意境美。  二、绘画创作中的意境表现  (一)先意后画,
期刊
这是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网络、资源、影像带来的便利,多元的视野与文化,自由的表达空间,世界艺术宝库的敞开,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养分和机会。另一方面,这又是个迷失的时代,而信息爆炸,娱乐至死,快餐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华,以此在图像的海洋里顛簸漂流。  时至今日,当代艺术的特点是极端的多元与跨界,这是历史上罕有的现象,封闭的系统早已不复存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不同画种的界限变得模糊又相互融合相互
期刊
在油画界,在我的印象里,能进入著名画家行列里的女性画家在比例上相对要少。什么原因?我没有专门研究,我曾想让我的研究生当作课题去研究,这是以后的事情了。我认为,这绝不是智商或才情上的差别,更多的是其它因素。例如,一个女研究生毕业了,工作解决了之后,将面对一、二胎的生育,至少耗费好几年甚至十多年的心血和精力。因此,想在事业上出类拔萃,肯定要比男性来得困难。我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年轻的女画家叶春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