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就业”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由“不愁嫁”的天之骄子转向面临就业无门的尴尬局面。“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焦点问题。这一焦点的成因是多层面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毕业生自身方面的问题。而在诸多原因中,最不容忽视的应是高等学校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时代变革。
  
  “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到来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已达到1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2006年1月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一时间,“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冲击着人们的视野。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就业难”是高校扩招的结果。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扩招前已存在。如果没有扩招,将有几百万学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早地面临就业问题。而在经过高等教育的训练后,这几百万人的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为个人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得国家未来劳动力水平和结构得到极大改善,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积蓄了人才,而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供求矛盾也随之出现。
  在“精英教育”时代,作为一种稀缺社会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层次一直较高,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精英化就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就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时代,一部分人通过竞争,进入精英岗位,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同时,也必须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的一般工作人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降低被提升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高等院校的社会定位
  
   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就业难”不是供大于求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高等教育本身。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1.大众化就业呼唤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导致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不断强化,使得从业人员的岗位不断专业化。职业的专业化反过来要求教育培养专门化的人才。这一要求在大众化就业背景下格外突出。如中共十六大所倡言,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大众化就业带来了就业岗位的专业化与多元化。因此,每一所高等学校都可以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满足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使毕业生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高等教育多样化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高教多样化的实现则依赖于高校定位的多元与准确。
  2.高等学校定位应考虑的因素。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而与就业问题联系最为紧密的应是高校办学层次与办学特色。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校定位必须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高等学校的要求。首先应考虑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自2000年起,我国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从业人员的数量提出了增长要求。其次社会越发展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越高,越是需要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才。最后每所高等学校都处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定位时应立足于自己发展的历史与基础,并了解所在区域其他高校的基本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从而在学生就业领域与层次的选择中占得先机。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是在“大众化就业时代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学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表明教育界本身还没有为迎接“大众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就业”作好充分准备。“大众化”仅表现为学生与毕业生规模的量变,而忽视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造成的就业渠道不畅;更忽视了由学生向社会从业人员转变的过程中必须作好的心理准备与职业知识技能的准备。因此,各高校需立足于实际,根据学校类型,考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制度,使学生习得真正的社会所需,打造自己的人才“品牌”。
  2.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全面信息服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需要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高校应为此配备专门机构与人员,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全程。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加强与社会特别是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供给学校或大学生,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依据和大学生自我努力的方向。学校应规范就业信息资源渠道,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并为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直接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状和需求的机会。
   3.积极主动与中小企业合作。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并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因此,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急需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与人力支持。在高等教育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越来越显得迫切,而且为“双赢”之举。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众化”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就业,而且能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这是发达国家流行并崇尚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由于观念、能力、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障碍,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异常。作为高等学校,应有前瞻意识,加强学生创业教育。一方面,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另一方面,借鉴西方国家大学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编辑:王粤华
其他文献
隨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门类的剧增,人类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也日益丰富。这些科学文化知识必须代代相传下去。但是要把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决非一件易事,它既要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过程的心理规律,又要懂得增进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方法。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学习方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效率的学习,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
新密市在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中,实施了以培养选拔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为主要内容的“双强”工程,有效地提高了村级干部队伍
基于三阶拟牛顿方程,结合Zhang H.C.提出的非单调线搜索规则设计了求解大规模无约束优化问题的对角三阶拟牛顿算法。该算法在每次迭代中利用对角矩阵逼近Hessen矩阵的逆,使存
我们要抓住国家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一历史性机遇,紧紧围绕经济转轨抓改革、围绕资源转化抓调整、围绕城市转型
作为报纸整体营销的组成部分,分类广告以其无可比拟的覆盖广泛、针对亲近、实效经济的特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媒介都在努力提升工商、形象广告发布的效果,但仍不能以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它主要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向。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我们党之所以80多年来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历经磨难而不衰,良好的党群关系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党群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新的课题与任务。
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他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  对一个城市来讲,同样存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层面。硬实力主要是指基本资源、经济规模、经济素质、硬件设施等,软实力是指文化渊源、历史传承、道德水准、人文精神、体制机制等。硬实力和软实力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两者都是发展的核心要素,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德能冲突现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确保创新人才最终实现德能统一的前提和关键
本文笔者从定植建园、品种选择、定植时间及管理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巴旦木的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