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公司一举两得
事实上,跨国公司与高校的联姻,大部分发生在知名院校中。“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他们对高校的投资,只占到他们每年利润的相当小的一个部分,但却收到很好的效果。”
而对于一个在校的学生来说,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帮助,更使得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跨国公司,并有志于未来服务这些跨国公司。“可以说跨国公司进行的,绝对不仅仅是物质投资,更深层次上,他们是找准了一个感情投资的渠道。”
与大学之间进行合作,对教育持续投入,对跨国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决定。跨国公司在竞争和对拼过程中,从最初的产品、营销再到市场,最终找到了制胜的不二法门,那就是人才。而人才的竞争,也从需要人再寻找人,到今天的前瞻性人才储备。
“跨国公司对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投入,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聪明的‘外包’。”张文贤分析说,遴选人才的过程,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也必须要进行高成本投入的,而当跨国公司与大学合作以后,前者就可以将遴选的过程交与学校进行,人才选择的复杂过程由此也“外包”给了学校。
拔青苗计划
“跨国公司为什么会在中国更多的进行教育投资,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张文贤说,智力投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都是最大的投资之一,而跨国公司恰恰是找准了这个“穴道”,迎合了中国社会的需求。
在张文贤看来,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经历了一个依据外部环境不断调整策略的过程。起初,他们仅仅选择捐赠,对捐赠的去向和效果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第二个阶段,这些跨国公司开始考虑是不是能够针对政府的需求进行捐赠,以便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对社会责任与企业需求结合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即既要与政府形成良好关系,又要使企业责任的结果为企业所用。
“很显然,成熟的跨国企业已经步入第三个阶段。”张文贤认为,当企业步入第三个阶段时,不仅仅是外部环境促使其做一些策略的选择,其自身也有相当的动力来修正原有的策略。
很多跨国公司从最初的仅仅向大学投入资金,到现在的向下延伸到基础教育,这在张文贤看来,也是一种非常精明的策略。
张文贤说,政府关系的投入,也同样必须投其所好。在基础教育上,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投入,跨国公司由此也可以用感情色彩的投资引来更大的市场。“这不只是因为政府的要求或者导向,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必须放长线钓大鱼。”张文贤说,毕竟仅仅投入大学,其效应的外围没有那么大,而向基础教育投资,对公司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都有着更为广泛的号召力。“这是一种拔青苗战略。”
中国企业能跟上吗?
事实上,不少中国企业早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帮助大学建立相关的专业,或者建立公司奖学金等等。张文贤认为,很多中国企业的战略并不落伍于那些跨国公司。
“但我们必须承认,有两个问题是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并且可能暂时无法解决的。”张文贤提醒说,第一,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到达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使得企业的精力更多集中在企业的生存上,第二,企业领导人的观念是否能够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入到长期发展上,这是决定企业最终能否长期投资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度和政策并不稳定,更多的时候,领导人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原有策略的失效。“而跨国公司对教育的投入,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投资,他们决不指望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张文贤认为,成熟的中国企业,必须稳定策略,舍得投资未来的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此外,观念的变化还包括必须了解教学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教学和生产脱节不是一个现在才存在的问题,跨国公司的高明之处在于接纳了学校将研发放大到整个社会的需求。”
张文贤说,社会的需求抵得上几百所大学,因此,不能只有奖品没有产品,不能只有产品没有商品,要投“学校”和“科研”所好。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直接投资教育,还有一个好处是谁投资谁受益。”张文贤提醒中国企业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跨国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投资的项目是可监管的。”张文贤认为,这对中国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事实上,跨国公司与高校的联姻,大部分发生在知名院校中。“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他们对高校的投资,只占到他们每年利润的相当小的一个部分,但却收到很好的效果。”
而对于一个在校的学生来说,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帮助,更使得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跨国公司,并有志于未来服务这些跨国公司。“可以说跨国公司进行的,绝对不仅仅是物质投资,更深层次上,他们是找准了一个感情投资的渠道。”
与大学之间进行合作,对教育持续投入,对跨国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决定。跨国公司在竞争和对拼过程中,从最初的产品、营销再到市场,最终找到了制胜的不二法门,那就是人才。而人才的竞争,也从需要人再寻找人,到今天的前瞻性人才储备。
“跨国公司对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投入,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聪明的‘外包’。”张文贤分析说,遴选人才的过程,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也必须要进行高成本投入的,而当跨国公司与大学合作以后,前者就可以将遴选的过程交与学校进行,人才选择的复杂过程由此也“外包”给了学校。
拔青苗计划
“跨国公司为什么会在中国更多的进行教育投资,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张文贤说,智力投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都是最大的投资之一,而跨国公司恰恰是找准了这个“穴道”,迎合了中国社会的需求。
在张文贤看来,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经历了一个依据外部环境不断调整策略的过程。起初,他们仅仅选择捐赠,对捐赠的去向和效果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第二个阶段,这些跨国公司开始考虑是不是能够针对政府的需求进行捐赠,以便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对社会责任与企业需求结合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即既要与政府形成良好关系,又要使企业责任的结果为企业所用。
“很显然,成熟的跨国企业已经步入第三个阶段。”张文贤认为,当企业步入第三个阶段时,不仅仅是外部环境促使其做一些策略的选择,其自身也有相当的动力来修正原有的策略。
很多跨国公司从最初的仅仅向大学投入资金,到现在的向下延伸到基础教育,这在张文贤看来,也是一种非常精明的策略。
张文贤说,政府关系的投入,也同样必须投其所好。在基础教育上,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投入,跨国公司由此也可以用感情色彩的投资引来更大的市场。“这不只是因为政府的要求或者导向,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必须放长线钓大鱼。”张文贤说,毕竟仅仅投入大学,其效应的外围没有那么大,而向基础教育投资,对公司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都有着更为广泛的号召力。“这是一种拔青苗战略。”
中国企业能跟上吗?
事实上,不少中国企业早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帮助大学建立相关的专业,或者建立公司奖学金等等。张文贤认为,很多中国企业的战略并不落伍于那些跨国公司。
“但我们必须承认,有两个问题是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并且可能暂时无法解决的。”张文贤提醒说,第一,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到达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使得企业的精力更多集中在企业的生存上,第二,企业领导人的观念是否能够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入到长期发展上,这是决定企业最终能否长期投资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度和政策并不稳定,更多的时候,领导人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原有策略的失效。“而跨国公司对教育的投入,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投资,他们决不指望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张文贤认为,成熟的中国企业,必须稳定策略,舍得投资未来的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此外,观念的变化还包括必须了解教学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教学和生产脱节不是一个现在才存在的问题,跨国公司的高明之处在于接纳了学校将研发放大到整个社会的需求。”
张文贤说,社会的需求抵得上几百所大学,因此,不能只有奖品没有产品,不能只有产品没有商品,要投“学校”和“科研”所好。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直接投资教育,还有一个好处是谁投资谁受益。”张文贤提醒中国企业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跨国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投资的项目是可监管的。”张文贤认为,这对中国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