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5号,一个名为“liyang222”的ID在天涯上发帖,称自己做了15年老师,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现在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偏向富裕家庭。学生智力差别不大,但是现在光努力已经不行了,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差别会越来越大。此帖目前有接近五十万的点击和四千条回复。
8月4号,《南方周末》的一篇名为“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的报道披露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结果: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九十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一篇是个人体验,一篇是知名媒体的报道,二者谈的都是教育公平问题。“知识改变命运”,为了下一代,除了房子,中国人在教育上花费最多,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敏感问题。对真正的底层来说,供孩子读书真的是需要“节衣缩食”的,这四个字并不是文学上修辞,而是现实。我们可以说上大学不是惟一的出路,但其他的路也许更不好走。如果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那还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穷孩子还要不要努力学习?学习成绩,或者说成就,到底和出身有没有关系?
·互动平台·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Melisa(襄阳四中)
我有一个亲戚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谈到他们学校的时候,他告诉我清华大学中产阶级的孩子最多,富家子弟也有不少,农村的不怎么多——教育是需要投资的,绝对不是看几本书做几套题就能解决的。条件稍微好一些,孩子见得多懂得多,还是不一样的。
Anthem(孝感一中)
现在这一代贫穷孩子的父母都在打工,或在外地,就算在本地也有很多平时得加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或是自己管自己。老人家是不大可能在学习上管教孩子的,民工的孩子学校里老师也不大会管的。很多孩子现在很多直接上一个中专,高中都懒得上了,这样更不用提上大学了。大形势是读书无用论流行,很多条件不好的家庭也不会坚持让孩子读书。
美林(丹江口一中)
良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需要钱,钢琴、芭蕾、绘画、英语……父母为了孩子真的是在所不惜。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能够上名校,但是要看比例的,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
大黄蜂(武汉市十七中)
以前只要你考上了就能去教育资源最好的学校读书。竞争固然惨烈,负担固然重,但好歹还有点公平。后来取消重点初中了,都改划片就近入学了,学生的负担是轻了,家长的却要为孩子上个好学校去买学区房了。
Harbor(夷陵中学)
听我妈妈说过去是穷人家的孩子学习好,现在正好倒过来了。也是,有的同学可以上那种300块一堂的一对一的补习课,穷人怎么上得起?可真出成绩啊,一提几十分,这在一分都万分珍贵的中考或高考中是个什么概念,大家懂的。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家都重视教育,富人这时就显出优势来了。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上真是这样。
公子翌(松滋一中)
我觉得现在应试教育是很失败的,除了课表上的那几科,别的能力都靠孩子自己培养。穷人家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获得别的能力,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比富人家的孩子起点低很多。当那些孩子进入社会后,他们的起点已经有很大差距了,他们要获得同样的成功,不知道得付出多少努力。
出身决定不了成绩
honeydew(黄冈中学)
富有和培养出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也许只是两个表现而已。比如有一种可能就是社会环境改变了,现在聪明人更容易变成有钱人,而聪明人也容易生聪明孩子,形成成绩好和家里有钱这两个表现同时存在,而背后的原因其实还是智力。这种可能建立在以下假设上:1. 成绩的好坏与智商高低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2. 智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
Lily(新洲一中)
基礎教育阶段要想成绩好,所谓的投资,就是些参考书和笔纸的钱而已。中国成绩好一点的学生根本不上补习班,更不请家教的。那些交钱上好学校的,有哪个考上像样的大学了?还不是交钱一路交到底的?中国的优等生都是学习刻苦脑袋聪明的,和有没有钱没有关系。
Holy(荆州中学)
学习成绩好不好跟家境并不完全正相关,尤其是对于初中高中的小孩来说。正确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才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而这个态度的养成,并不在于家长挣多少钱。我倒是知道很多小孩家里投入很多钱,最后也不过是个中等水平。这些小孩普遍有点厌学情绪,在父母的虚荣心的驱使下迷失了自己的目标。
Quando(汉川一中)
因人而异的事,别什么都扯到家境上。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也有很聪明的,并不是靠死读书才上的重点高中,后来上到大学也不错,到社会上也生活得不错。不管是哪一种类型,自己努力和争取才是王道。多往外面的世界闯闯,环境固然重要,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Ajani(江夏一中)
条件好的家庭≠高素质的父母≠对孩子负责、花时间多的父母。社会教育资源的确分配不公,但我觉得只要智力、性格方面没问题的小孩,摊上一对自身素养可以,有正常的心态和世界观,重视教育的父母,就算家庭情况不太好,小孩基本不会太差。那些用补课、鞭子抽赶着培养出来的好学生,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梦语(黄石二中)
现在社会阶层是出现了固化的现象,但不意味着完全物化;教育和金钱投资有关,但绝对不是完全的取决于金钱,关键还在家庭教育。家境好的,能给孩子带来更优越的条件的,如果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当然会使孩子成长有利。家境差的,如果父母重视教育,或者孩子天赋好,成绩好的也并不少见。
【意见领袖】
以往的舆论,总是在制造一种假象:寒门多出贵子。这其实是不对的,人们之所以更关注寒门出的人才,正是因为条件不好,所以显得难得。相比寒门,富裕人家的孩子因为资源充足,获得成功被认为理所应当,因此往往被忽略。回到《南方周末》的问题,到底上名校的寒门学子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如果越来越少,又是因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上名校的寒门学子越来越少?
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平等化,即通过免费的公立教育改善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状态。而教育学者杨东平先生指出近些年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边远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进好大学越来越难。这一结果是逐级累积造成的,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多级分化,相同智力的学生,一直在优劣不同的学校中学习,在高考时差上数百分是完全有可能的。教育公平问题远比一些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是一个涵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概念,要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寒门学子入名校越来越难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现阶段中国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远不如城市学生,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在过去偏重考查知识面和记忆力的情形下,刻苦攻读、记诵不辍就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但是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能力”的时候,勤奋刻苦所能起到的作用下降了,考生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则大大上升。
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把本来系统的知识生硬地分割成众多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又变成了无数的训练题,过度的强化考试训练代替了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检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考加分制度也受到了社会腐败的严重侵蚀,许多寒门学子常常与加分无缘。
另一方面,也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部分农村人口出于对更好的生活条件的追求,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这些人的特质跟那些有利于将其孩子送进名校的资源和个人禀赋——影响智力和学习热情的遗传因素、看待知识和教育的积极态度、良好的家教传统、力争上进的劲头和决心、财富和权力、社会关系和地位——是重合的。
如何看待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比过去,个人的发展空间扩大,导致聪明的人容易致富,富裕后生的儿女无论是遗传还是环境视野都比较优越,这个是没问题的。物质条件对教育有影响,就是欧美也一样,这是不公平的,但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保证了基本温饱后可以缓解。到时候因穷辍学会减少,即使错失正式的教育机会,市场也可以提供另外的学习资源。
事实上,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化吸干了农村的绝大部分精英,导致了农村的严重空心化。由于农村缺乏发展事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其他方面,使得那里的空心化更加极端和彻底。虽然经济大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行政的力量达到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也不可能,但改革教育体制,加大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投入是可行的。同时,改善农民和农村的恶劣处境,应着眼于从制度上开放和保障他们更多的发展和上升机会,包括土地权利、自由迁徙和择业、自由竞争教育机会,也应向市场开放绝大部分教育资源。
比起上名校的问题,更严峻的应该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的基础教育的保障问题。另外,健全教育体系,给予不同的学生更为丰富的选择,形成健康和可持续的教育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在线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认为正义原则有二:第一正义原则为“平等自由原则”,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是一种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用于处理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二正义原则为“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用于处理社会和经济利益问题。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的人的“差别原则”是一种纵向的、不均等的公平,它突出了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的“补偿性”。给少数民族的学生或农村独生女加分就是第二正义原则的表现,但这远远不够。关于教育公平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在目前不公平的现状下,对每个个体而言,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就是: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关于不公平我们可以发声,但切不可流于抱怨。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更要努力学习。
本期栏目策划、执行:村景
8月4号,《南方周末》的一篇名为“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的报道披露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结果: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九十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一篇是个人体验,一篇是知名媒体的报道,二者谈的都是教育公平问题。“知识改变命运”,为了下一代,除了房子,中国人在教育上花费最多,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敏感问题。对真正的底层来说,供孩子读书真的是需要“节衣缩食”的,这四个字并不是文学上修辞,而是现实。我们可以说上大学不是惟一的出路,但其他的路也许更不好走。如果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那还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穷孩子还要不要努力学习?学习成绩,或者说成就,到底和出身有没有关系?
·互动平台·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Melisa(襄阳四中)
我有一个亲戚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谈到他们学校的时候,他告诉我清华大学中产阶级的孩子最多,富家子弟也有不少,农村的不怎么多——教育是需要投资的,绝对不是看几本书做几套题就能解决的。条件稍微好一些,孩子见得多懂得多,还是不一样的。
Anthem(孝感一中)
现在这一代贫穷孩子的父母都在打工,或在外地,就算在本地也有很多平时得加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或是自己管自己。老人家是不大可能在学习上管教孩子的,民工的孩子学校里老师也不大会管的。很多孩子现在很多直接上一个中专,高中都懒得上了,这样更不用提上大学了。大形势是读书无用论流行,很多条件不好的家庭也不会坚持让孩子读书。
美林(丹江口一中)
良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需要钱,钢琴、芭蕾、绘画、英语……父母为了孩子真的是在所不惜。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能够上名校,但是要看比例的,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
大黄蜂(武汉市十七中)
以前只要你考上了就能去教育资源最好的学校读书。竞争固然惨烈,负担固然重,但好歹还有点公平。后来取消重点初中了,都改划片就近入学了,学生的负担是轻了,家长的却要为孩子上个好学校去买学区房了。
Harbor(夷陵中学)
听我妈妈说过去是穷人家的孩子学习好,现在正好倒过来了。也是,有的同学可以上那种300块一堂的一对一的补习课,穷人怎么上得起?可真出成绩啊,一提几十分,这在一分都万分珍贵的中考或高考中是个什么概念,大家懂的。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家都重视教育,富人这时就显出优势来了。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上真是这样。
公子翌(松滋一中)
我觉得现在应试教育是很失败的,除了课表上的那几科,别的能力都靠孩子自己培养。穷人家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获得别的能力,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比富人家的孩子起点低很多。当那些孩子进入社会后,他们的起点已经有很大差距了,他们要获得同样的成功,不知道得付出多少努力。
出身决定不了成绩
honeydew(黄冈中学)
富有和培养出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也许只是两个表现而已。比如有一种可能就是社会环境改变了,现在聪明人更容易变成有钱人,而聪明人也容易生聪明孩子,形成成绩好和家里有钱这两个表现同时存在,而背后的原因其实还是智力。这种可能建立在以下假设上:1. 成绩的好坏与智商高低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2. 智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
Lily(新洲一中)
基礎教育阶段要想成绩好,所谓的投资,就是些参考书和笔纸的钱而已。中国成绩好一点的学生根本不上补习班,更不请家教的。那些交钱上好学校的,有哪个考上像样的大学了?还不是交钱一路交到底的?中国的优等生都是学习刻苦脑袋聪明的,和有没有钱没有关系。
Holy(荆州中学)
学习成绩好不好跟家境并不完全正相关,尤其是对于初中高中的小孩来说。正确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才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而这个态度的养成,并不在于家长挣多少钱。我倒是知道很多小孩家里投入很多钱,最后也不过是个中等水平。这些小孩普遍有点厌学情绪,在父母的虚荣心的驱使下迷失了自己的目标。
Quando(汉川一中)
因人而异的事,别什么都扯到家境上。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也有很聪明的,并不是靠死读书才上的重点高中,后来上到大学也不错,到社会上也生活得不错。不管是哪一种类型,自己努力和争取才是王道。多往外面的世界闯闯,环境固然重要,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Ajani(江夏一中)
条件好的家庭≠高素质的父母≠对孩子负责、花时间多的父母。社会教育资源的确分配不公,但我觉得只要智力、性格方面没问题的小孩,摊上一对自身素养可以,有正常的心态和世界观,重视教育的父母,就算家庭情况不太好,小孩基本不会太差。那些用补课、鞭子抽赶着培养出来的好学生,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梦语(黄石二中)
现在社会阶层是出现了固化的现象,但不意味着完全物化;教育和金钱投资有关,但绝对不是完全的取决于金钱,关键还在家庭教育。家境好的,能给孩子带来更优越的条件的,如果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当然会使孩子成长有利。家境差的,如果父母重视教育,或者孩子天赋好,成绩好的也并不少见。
【意见领袖】
以往的舆论,总是在制造一种假象:寒门多出贵子。这其实是不对的,人们之所以更关注寒门出的人才,正是因为条件不好,所以显得难得。相比寒门,富裕人家的孩子因为资源充足,获得成功被认为理所应当,因此往往被忽略。回到《南方周末》的问题,到底上名校的寒门学子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如果越来越少,又是因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上名校的寒门学子越来越少?
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平等化,即通过免费的公立教育改善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状态。而教育学者杨东平先生指出近些年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边远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进好大学越来越难。这一结果是逐级累积造成的,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多级分化,相同智力的学生,一直在优劣不同的学校中学习,在高考时差上数百分是完全有可能的。教育公平问题远比一些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是一个涵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概念,要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寒门学子入名校越来越难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现阶段中国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远不如城市学生,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在过去偏重考查知识面和记忆力的情形下,刻苦攻读、记诵不辍就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但是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能力”的时候,勤奋刻苦所能起到的作用下降了,考生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则大大上升。
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把本来系统的知识生硬地分割成众多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又变成了无数的训练题,过度的强化考试训练代替了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检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考加分制度也受到了社会腐败的严重侵蚀,许多寒门学子常常与加分无缘。
另一方面,也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部分农村人口出于对更好的生活条件的追求,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这些人的特质跟那些有利于将其孩子送进名校的资源和个人禀赋——影响智力和学习热情的遗传因素、看待知识和教育的积极态度、良好的家教传统、力争上进的劲头和决心、财富和权力、社会关系和地位——是重合的。
如何看待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比过去,个人的发展空间扩大,导致聪明的人容易致富,富裕后生的儿女无论是遗传还是环境视野都比较优越,这个是没问题的。物质条件对教育有影响,就是欧美也一样,这是不公平的,但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保证了基本温饱后可以缓解。到时候因穷辍学会减少,即使错失正式的教育机会,市场也可以提供另外的学习资源。
事实上,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化吸干了农村的绝大部分精英,导致了农村的严重空心化。由于农村缺乏发展事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其他方面,使得那里的空心化更加极端和彻底。虽然经济大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行政的力量达到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也不可能,但改革教育体制,加大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投入是可行的。同时,改善农民和农村的恶劣处境,应着眼于从制度上开放和保障他们更多的发展和上升机会,包括土地权利、自由迁徙和择业、自由竞争教育机会,也应向市场开放绝大部分教育资源。
比起上名校的问题,更严峻的应该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的基础教育的保障问题。另外,健全教育体系,给予不同的学生更为丰富的选择,形成健康和可持续的教育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在线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认为正义原则有二:第一正义原则为“平等自由原则”,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是一种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用于处理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二正义原则为“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用于处理社会和经济利益问题。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的人的“差别原则”是一种纵向的、不均等的公平,它突出了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的“补偿性”。给少数民族的学生或农村独生女加分就是第二正义原则的表现,但这远远不够。关于教育公平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在目前不公平的现状下,对每个个体而言,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就是: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关于不公平我们可以发声,但切不可流于抱怨。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更要努力学习。
本期栏目策划、执行: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