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多元体验机会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ming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专题第二单元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为例,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系列化地回顾化学史实、设计问题串引发思考、基于预测和实证的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探索在教学中通过创造多元体验机会,提升学生学习效益,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多元体验;化学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0-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0.009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科教育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认识和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研究和分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设计适切的教学环节去落实相应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必由之路。
  扬州大学吴星教授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化学课程的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等方面分析和建构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他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价值追求、化学学科思维和科学探究实践等。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呢?化学学科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学科思维,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的学科。我们认为:充分挖掘化学的学科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多种教学情境,给予学生多元体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一课为例做出实践和反思。
  一、基于生活经验和体验,构建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化学价值观是人们对待化学科学所持有的客观、积极的态度。在正确的化学价值观指导下,人们能辨证地、全面地理解化学科学的是与非、功与过,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采取理性的行为方式,这也是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和必备品格。
  化学发展至今,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力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同时不能回避的是不当地利用化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化学在不知不觉中己成为污染、毒害、危险的代名词,人们谈“化”色变、疏而远之。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学化学中渗透化学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在于:其一,辨证地评价化学的两面性,不能因为化学的应用价值而忽视化学给人类、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因为负面的影响就抹煞化学的重要作用。其二,对技术的发展持有积极态度,能够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让技术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1:【史实回顾】化肥的重大作用。通过提供化肥使用以来世界粮食产量随着年份变化的数据,说明化肥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教学片断2:【生活在线】铵盐的“特别用途”。展示碳酸氢氨在食品工业(如学生中流行的常见零食虾条等)中的应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含氮化合物与生活的融合。
  教学片断3:【放眼社会】图片展示使用化肥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等(图1-4)。
  教学片断4:【前景展望】提供资料,让学生对目前氮肥工业的比较前沿的研究方向如缓控释肥、生物菌肥、氨基酸类肥料、腐植酸类肥料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更安全、更环境友好的肥料产品给化肥、农业领域乃至人类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和变化有一定期待。
  片断1通过提供数据,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化肥对人类的重大意义;片断2从生活中常见但没有留意的事实(虾条中的碳酸氢铵),让学生认识到含氮化合物与生活的融合,这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例子,直接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片断3选择直面化肥在使用过程中引发的环境危机,让学生思考化肥的科学使用问题。三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情绪在事实面前转折起伏,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积极思考含氮化合物的社会价值,最终构建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即以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化学现象,也只有在正确的化学价值观指导下,人们才能辨证地、全面地理解化学科学的是与非、功与过,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采取理性的行为方式。在本节课的结束环节,通过片断4对氮肥工业发展前景的展望,让学生进一步放开视野,认识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让学生对技术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更是对化学价值观的又一次升华。
  二、通过系列性史实追溯,感受技术进步过程中体现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极其重要的一個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些都可以在科学进步过程中科学家的不懈探索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史的回顾让学生间接地感受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可以通过追寻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来了解一般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其科学素养和能力。
  教学片断1:用问题讨论和史实回顾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回溯前人合成氨的探索之路。
  【问题讨论】从生活中常见的氮气人手,设计如下问题串引出氮的化合物:1.植物生长在一个缺乏氮元素的世界中吗?2.植物需要什么形态的氮元素?3.你知道的化合态的氮有哪些?4.如何由氮气出发合成含氮化合物?
  【化学史话】简介合成氨问题提出至哈伯成功合成氨的数百年间,人们对于合成氨反应的探索历程。
  教学片断2:用与合成氨有关的三次诺贝尔奖史实引领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不断探索。
  【化学史话】因为对合成氨反应的研究,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因为对合成氨工业设备和技术的研究,德国化学家卡尔·博施获得了193 1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在合成氨机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教学片断1从知识角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氮气的稳定性和氨气获得的不易,从方法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新的发现往往是从人们研究身边最常见的材料开始,这也是人们研究自然的一般规律,从情感角度让学生为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精神所感动,激发了学生了解氨气性质的欲望。有关合成氨的第三次诺贝尔奖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了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发展,感受到了技术进步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科学工作者们执着不懈的探索精神。
  三、设计以元素为核心的问题串,体会物质转化过程中的科学思维
  物质的存在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当某种物质生成或消失时,一定会伴随着其他物质的消失或生成,谓之变化。元素化合物部分涉及的“变化”比较多,故而知识细节比较多,但是化学变化是以元素为核心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探究各个反应之间的内在规律,寻找主干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形成科学思维,使学生能迅速理清和理解各种转化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转化观念。
  教学片断1:从生活中常见的氮气人手,引出氮的化合物,设计如下问题串引导思维:1.植物生长在一个缺乏氮元素的世界中吗?2.植物需要什么形态的氮元素?3.如何由氮气出发合成含氮化合物?
  教学片断2:围绕寻找合适的氮肥,提出问题串如下:1.氨气适合作化肥吗?2.氨水适合作化肥吗?3.如何合成铵态氮肥?4.铵态氮肥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转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不同元素价态间的转化,如氮气一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二是相同元素价态,不同物质类别间的转化,如氨气一氨水一铵盐的转化。通过教学片断1问题串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寻找氮肥的最终问题落点在于如何把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这也符合当时人们探索氨气合成路径的历程。片断2按照氨气一氨水一铵盐的线索,将氨气和铵盐的琐碎性质巧妙地融入问题中层层展开,学生的思维一直为问题所引导,在疑惑、豁然开朗、新问题又出现、继续探索过程中掌握了主要物质的性质,并通过其转化关系形成网络。这样的设计,脱离了孤立地讲物质性质的传统思路,既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也在无形中展示了物质变化的美妙,还让学生体会到:问题一思路一策略一改进一方案的一般思维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四、基于亲身实验,感受物质转化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科知识,养成学科思维,形成学科观念,进而形成从学科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认同和践行学科的价值追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者能根据已有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在上述问题串基础上,我们又根据问题分别设计了不同实验,具体如图5所示:
  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之下,学生的思维逐渐形成明确的线索,而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最好推手。通过实验1直观体验,学生很容易理解“有毒”“气体”的属性不利于氨气作为化肥使用,但是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改进”欲望,为后面引出氨水埋下伏笔。氨水的液体属性和电离产生铵根离子的性质使氨水可以作为化肥使用,但氨水的热不稳定性通过实验2也展露无遗,当然其显碱性的特点又给后续“改进”以方向,学生想到了氨气和酸的反应,终于制备出铵态氮肥并通过微型实验了解铵盐的性质:水溶性、热不稳定性、与碱反应,得出铵态氮肥的使用注意事项,至此系列探究实验完成,学生体会了比较完整的一个探究过程,感受了化学实验带来的喜悦。另外,实验的连续性也是本次设计的亮点之一,这样的设计让实验的简约性和思维的连续性也于无形中深入学生的内心,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今后科学研究能力形成的基础。 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验和情境,让化学的学科基本观念、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轻轻地融入学习過程,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逐渐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正确认识生活、优化生活,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是我们课堂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香港是一个可以赋予人巨大能量的地方,疲惫的人可以在这里恢复斗志,这是我无数次往来香港的原始动力。再过15年,香港还会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那个时候,香港将投我以怎样的表情?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很早之前,我对香港的憧憬还十分模糊。学生时代读过泽木耕太郎的小说《深夜特急》,讲述了一个男青年的一次冒险旅行,起因是他想知道是否能够从印度德里乘坐巴士到英国伦敦。30年过去,这部小说依然被众多背包客当做圣经。
巴塔哥尼亚男士遮阳帽  260元  冰凉指数:★★★★★  由100%有机棉帆布制作,保持凉爽的皮肤触感。有机棉花采用健康技术生产,使眼部和面部免受烈日的刺激。配合吸湿排汗的内衬设计,以及可调式头围,带来更加舒适的佩戴体验。    SUUNTO(松拓)   CORE BLACK ORANGE男表   3138元   冰凉指数:★★★  极为亮丽的外观与配色,加上超强的多种环境功能,让这款表在外出旅
现代英国的中产阶级非常狂热地喜爱洗操;而且往往热烈地主张禁酒。因此,我不能理解他们对下雨表现出的那种神秘的厌恶是怎么一回事。雨是令人鼓舞、令人愉快的东西,它准能把这两种理想中的特色结合起来,达到非常奇特的完美程度。我们的慈善家急于在各地建立公共浴室。雨,肯定就是一种公共浴室;它几乎可以称为男女混合的淋浴。从大自然的这种伟大的去垢仪式中刚走出来的人,他们的外貌也许不优雅、不尊严;可是就事论事地说,很
清晨的竹海笼罩在静谧和雾气之中,我贪婪地呼吸着散着幽幽竹香的新鲜空气,信步走在竹林之中,那一层薄薄的迷雾让我看不清前方路的尽头,也模糊了来时的、万向,分不清身在何处,似仙境似画中……  每当心烦了,心倦了,  我总会想起在四川之南有那么一片幽翠的竹海。  然后,宁静、安然。我的心仿佛又回到了蜀南竹海的静谧深邃之中。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时节,夏日和烦躁都提前来报到。因为一场电影中浩瀚的竹海场景,我
游走长沙街头整整5年,吴胜对这座城市的观察深入骨髓。他不愿意展现蓝天白云、高大建筑等光鲜的都市风景,而更喜欢深入市井街巷。他深爱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式的纪实影像,在他的镜头下,这座人们熟知的娱乐之都展现出更多细节和性格——这是一座有趣而又自带一些高冷的城市,嗯,很适合流浪。  左 长沙的年轻人非常追求时尚,坡子街的shoppingmall是最受他们追捧的核心区域。我喜欢来这里拍摄行色匆匆的人们,偶然
当我翻阅着承载了孙恩道先生倾注近10年心血积累而成的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册打样时,不免为之动容。和他相识相知几十年的经历如烟云浮现眼前。我应该为他写些什么,来祝贺他在中国写意画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  我和孙恩道相识大约在1972年的冬天。我从咸宁去武汉探望父亲林锴。父亲因他在书画创作方面的成就和影响被武汉军区政治部从咸宁五·七干校聘请到军区创作班,辅导部队美术骨干的创作和为部队培养美术人才。孙先生那
在中国西部川、陕、甘三省结合处,有个古老的文化汇聚点,她,就是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之美,要从蜀道说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蜀道原是历史上由周边各地通往四川的道路的统称,而最重要的一条蜀道,就是剑门蜀道。这条蜿蜒的道路,南起成都,北上经广元出川,进入陕西汉中,直通八百里秦川,一直是中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主通道。  在岁月变迁中,剑门蜀道留下了雄关、漫道、古城和大量历史故事,它如同一条光彩夺目的金
江原道·平昌郡  欧洲牧场的冬日恋歌  到达平昌郡的第二天早上,我们便跟随当地的朋友来到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大关岭羊群牧场的草地上此时已经洒满了金灿灿的阳光,碧蓝的天空和清冷的空气让人由内而外地通透起来,羊群在圈里慵懒地晒着太阳,小羊羔瞪着大大的双眼,好奇地打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管理员一边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一边动作娴熟地喂着羊。小伙子告诉我们,这里几百头绵羊个个膘肥体壮,牧场四季风景各异,
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木门窗、吊阳台、石板路,斑驳的院墙后面,深深的庭院之内,老人们坐在雕花的门板下晒太阳、唠嗑,时光的长河似乎在这里沉淀,留下层层沧桑……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是个不甚起眼的小村落,不久前刚刚通车。这里保存着不少古老的民居,主要是因为当地人也没有什么钱来翻修或是重建自己的老宅子。一位人称『疯子鹰』的南非建筑师,倾其所有租下当地的数个破落老宅,进行保护性修复。  【CNT对话】  
摘要: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学科观念,注重开发智慧以及培养关键能力。文章基于宏微结合观念,以离子反应教学为例来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既促进了学生的素养发展,又为信息技术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实施提供实践课例。  关键词: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离子反应;核心素养;宏微结合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1-0049-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獻标识码:B  doi:10.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