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可进行病灶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实施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的效果

来源 :当代医药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ingxing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对不可进行病灶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实施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几年东莞市东华医院收治的4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不适合使用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免疫功能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EA、CA199、VEGF及MMP9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血清CD4+、CD8+的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不可进行病灶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实施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可降低其血清肿瘤标志物、VEGF及MMP9的水平,提高其免疫力,且安全性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肥胖、BRAF V600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T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常州市武进区中医医院接诊的17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体重,计算其体重指数(BMI).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其是否存在BRAF V600基因突变.对其进行病理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118例TC患者,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1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3例)和良性组(5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C
学位
目的:探究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TP方案(紫杉醇+顺铂)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用TP方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用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TP方案治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目的:探讨用地佐辛对接受手术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进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在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112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其中在采用舒芬太尼的基础上加用地佐辛进行术后镇痛的患儿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将观察组患儿按照术后地佐辛用量的不同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镇痛效果、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睡眠质量.结果:术后4 h(T2)、术后8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及
目的:对比采用经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与传统的LPN治疗早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早期肾癌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的先后均分为传统组和机器人组.对传统组34例患者采用传统的LPN进行治疗,对机器人组34例患者采用经腹机器人辅助LPN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的指标、住院的时间、肾功能的改善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机器人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肾脏发生热缺血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传统组患者,其术后血肌酐的水平低于传统组患者,
学位
目的:对比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与药物疗法治疗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市密云区医院收治的100例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的先后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对观察组50例患者进行治疗,用药物疗法对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1年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1年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中发生脑卒中及死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进行高频震荡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发生NRDS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进行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
学位
目的:分析497例6~11岁矮小症患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97例年龄为6~11岁矮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这些患儿的病因,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这些患儿发生矮小症的原因包括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特发性矮小(ISS)、性早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SIS)、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症(MPHD)、遗传性疾病及出生时为小于胎龄儿(SGA).在病因为患有GHD、ISS、PSIS及出生时为SGA的患儿中,男性患儿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女性患儿,P<0.05.在病因为患有性早熟、甲状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