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变教师角色
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
二、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法律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表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三、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1、激发学生想疑、敢疑。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要给予肯定和重视,使其感觉到成果的喜悦。即使有的问题有失偏颇的立场观点,也不能马上否定,而是给予辩证的点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又纠正了其错误的观点;反之,教师动辄就批评指责,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泯灭,造成不敢想不敢说的局面,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进行了。只有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不同的观点,大胆的进行思考、生疑,才能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2、教会学生生疑善问的方法。生疑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善问是激发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生疑善问就没有思考,认识就不会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就无法形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生疑善问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如果从文字阅读能力来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小学生都能读通,但其中所表达的概念、观点、思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更不用说理解掌握运用了。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了、明白了、会用了就能体会到学习轻松愉快有乐趣。否则,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懒于提出问题,他们认为反正老师到时会讲的,自己何必多此一举。
其次,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疑”的存在对于整个教学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传授知识。传授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多层次上提出新的问题,形成善问,既可以是单项的知识问题,也可以是综合性的问题;既可以是智力因素的问题,也可以是思想教育的问题。例如:在初三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小结中,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短语表达,另一组用疑问句表达,分别提出问题,最后,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归纳:短语组提出的问题有: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经济建设的基本政策;疑问句组提出的问题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或基本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的基本政策有哪些?)基本目标一定能实现吗?为什么?这样有助于学生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框架,展开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
二、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法律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表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三、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1、激发学生想疑、敢疑。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要给予肯定和重视,使其感觉到成果的喜悦。即使有的问题有失偏颇的立场观点,也不能马上否定,而是给予辩证的点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又纠正了其错误的观点;反之,教师动辄就批评指责,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泯灭,造成不敢想不敢说的局面,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进行了。只有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不同的观点,大胆的进行思考、生疑,才能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2、教会学生生疑善问的方法。生疑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善问是激发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生疑善问就没有思考,认识就不会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就无法形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生疑善问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如果从文字阅读能力来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小学生都能读通,但其中所表达的概念、观点、思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更不用说理解掌握运用了。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了、明白了、会用了就能体会到学习轻松愉快有乐趣。否则,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懒于提出问题,他们认为反正老师到时会讲的,自己何必多此一举。
其次,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疑”的存在对于整个教学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传授知识。传授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多层次上提出新的问题,形成善问,既可以是单项的知识问题,也可以是综合性的问题;既可以是智力因素的问题,也可以是思想教育的问题。例如:在初三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小结中,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短语表达,另一组用疑问句表达,分别提出问题,最后,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归纳:短语组提出的问题有: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经济建设的基本政策;疑问句组提出的问题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或基本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的基本政策有哪些?)基本目标一定能实现吗?为什么?这样有助于学生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框架,展开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