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是助推学生写作的重要力量。教材是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经”,生活是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纬”,网络是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轴”。为了让学生的写作返璞归真,在学生习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习作课程资源,开掘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一、教材: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经”
作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样写”。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什么”比“怎样写”更为重要。俗话说“巧婦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写作才会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开发习作课程资源,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其中,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生活是最为鲜活的课程资源,网络是最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文本、例文不仅是学生读写的素材,而且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更是学生写作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媒介。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说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模板、模块,而课外阅读能丰厚学生的写作素材积淀。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捕捉、发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比如对教材文本中的“特殊点”进行深度研讨,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比如对教材文本中的某些内容做一些批注;比如对教材特殊句式的揣摩,对一些细节的感悟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以“单元习作”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构建学生写作的“素材库”,而且可以随文写作,将阅读、口语交际等内容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为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链接写作资源:一是“课文延伸类”资源,二是“观察白描类”,三是“情景想象类”。
以“课文延伸类”资源的发掘为例,我在学生学习了《走,我们去植树》后,让学生介绍身边的一种常见的树木;学习了《第一朵杏花》之后,让学生延伸写生活中的桃花、油菜花等;学习了《人类的“老师”》之后,引导学生以其他的“生物”为事例进行写作等……通过教材资源的发掘,不断拓宽学生的写作通道。
二、生活: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纬”
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与“生活”应当是写作的两翼。其中,教材是学生的间接体验,而生活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或许生活是最为直接、最为鲜活的习作课程资源。通过生活,学生能获得深刻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但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经验很单薄。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发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资源。
如何让学生对生活保持新鲜感?如何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惊异感?我认为,教师可以运用“陌生化”的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感受。生活中的风景资源、人文资源、乡土资源、文化资源等都是非常丰厚的。发掘生活化资源,既可以运用组织专题的活动,也可以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对于学生而言,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能让他们的生活资源捕捉更具自觉性、方向性、目的性。但日常生活中对细微事物、事件的细节发现、捕捉可能更为重要。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观察,才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生活体验者”。
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学生来说,生活是美的,生活美感的体验是学生发现、捕捉、发掘生活资源的前提。
比如油菜花开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油菜花;春天到了,蝴蝶飞出来了,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家中养蚕了,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等。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习作1“春游的建议”,我没有按照教学预设进行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实地春游。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样。”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当学生能在生活中主动去捕捉资源,才能让自我的写作流淌出汩汩清泉。生活的外延与习作的外延相等,那里有真实、鲜活的生活,能诞生好的习作。从生活出发,我们就能和学生一起,编织起一篇篇充满灵气、充满生命活动的习作。
三、网络: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轴”
如果说,生活世界是一个“真实的、预先存在的、活生生的世界”,那么,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预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这个世界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以一种图文并茂、声色光影的效果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打开学生的习作世界,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作为教师,要树立课程开发的全新理念,将网络作为可运用的重要资源。当下,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互联网 ”的时代中,网络中的新闻、热点、时事、评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资源,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将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剔除,让学生规避网络的负面信息。同时,网络还给学生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借助微信群、QQ群等进行交流。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下习作5,要求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两种植物,写一篇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你的发现”“你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观察对象,并对观察对象进行深度观察。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润色、加工,同时将自己的“未完成文本”上传到微信群中,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捉虫,提出修改建议。如此,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让写作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创造。
网络资源的发掘,能发展学生的心智,健全学生的判断。作为教师,要主动分析学生习作与网络资源融合的方式。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原则,将习作与网络资源完美结合,从而助推学生的习作创作。
(责任编辑
一、教材: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经”
作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样写”。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什么”比“怎样写”更为重要。俗话说“巧婦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写作才会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开发习作课程资源,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其中,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生活是最为鲜活的课程资源,网络是最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文本、例文不仅是学生读写的素材,而且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更是学生写作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媒介。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说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模板、模块,而课外阅读能丰厚学生的写作素材积淀。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捕捉、发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比如对教材文本中的“特殊点”进行深度研讨,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比如对教材文本中的某些内容做一些批注;比如对教材特殊句式的揣摩,对一些细节的感悟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以“单元习作”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构建学生写作的“素材库”,而且可以随文写作,将阅读、口语交际等内容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为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链接写作资源:一是“课文延伸类”资源,二是“观察白描类”,三是“情景想象类”。
以“课文延伸类”资源的发掘为例,我在学生学习了《走,我们去植树》后,让学生介绍身边的一种常见的树木;学习了《第一朵杏花》之后,让学生延伸写生活中的桃花、油菜花等;学习了《人类的“老师”》之后,引导学生以其他的“生物”为事例进行写作等……通过教材资源的发掘,不断拓宽学生的写作通道。
二、生活: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纬”
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与“生活”应当是写作的两翼。其中,教材是学生的间接体验,而生活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或许生活是最为直接、最为鲜活的习作课程资源。通过生活,学生能获得深刻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但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经验很单薄。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发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资源。
如何让学生对生活保持新鲜感?如何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惊异感?我认为,教师可以运用“陌生化”的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感受。生活中的风景资源、人文资源、乡土资源、文化资源等都是非常丰厚的。发掘生活化资源,既可以运用组织专题的活动,也可以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对于学生而言,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能让他们的生活资源捕捉更具自觉性、方向性、目的性。但日常生活中对细微事物、事件的细节发现、捕捉可能更为重要。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观察,才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生活体验者”。
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学生来说,生活是美的,生活美感的体验是学生发现、捕捉、发掘生活资源的前提。
比如油菜花开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油菜花;春天到了,蝴蝶飞出来了,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家中养蚕了,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等。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习作1“春游的建议”,我没有按照教学预设进行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实地春游。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样。”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当学生能在生活中主动去捕捉资源,才能让自我的写作流淌出汩汩清泉。生活的外延与习作的外延相等,那里有真实、鲜活的生活,能诞生好的习作。从生活出发,我们就能和学生一起,编织起一篇篇充满灵气、充满生命活动的习作。
三、网络:习作课程资源开发之“轴”
如果说,生活世界是一个“真实的、预先存在的、活生生的世界”,那么,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预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这个世界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以一种图文并茂、声色光影的效果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打开学生的习作世界,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作为教师,要树立课程开发的全新理念,将网络作为可运用的重要资源。当下,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互联网 ”的时代中,网络中的新闻、热点、时事、评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资源,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将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剔除,让学生规避网络的负面信息。同时,网络还给学生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借助微信群、QQ群等进行交流。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下习作5,要求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两种植物,写一篇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你的发现”“你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观察对象,并对观察对象进行深度观察。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润色、加工,同时将自己的“未完成文本”上传到微信群中,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捉虫,提出修改建议。如此,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让写作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创造。
网络资源的发掘,能发展学生的心智,健全学生的判断。作为教师,要主动分析学生习作与网络资源融合的方式。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原则,将习作与网络资源完美结合,从而助推学生的习作创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