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依玛帐篷,毛里塔尼亚人的“折叠屋”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毛里塔尼亚境内的撒哈拉沙漠徒步,每到傍晚,牵驼的当地后勤队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露营地搭建帐篷。尽管我们一行是游客,但我们的帐篷跟毛里塔尼亚传统的哈依玛帐篷毫无二致:一顶作为休息、睡眠的卧室,另一顶作为厨房。在毛里塔尼亚人看来,哈依玛帐篷既是一个家庭的物质基础,也是一家人外出时理想的可携带式居所,在他们的文化里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骆驼背上的屋子
  远离喧嚣的城市,赶赴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徒步,是近几年毛里塔尼亚十分热门的旅游项目。根据游客人数及徒步天数,每个旅行队伍会配备相应数量的骆驼与帐篷。白天,徒步队和驼队各走各的路线;夜晚,在统一的地点安营扎寨。当要从驼背上卸下所有生活物资,搭建一个临时房屋时,靠的就是哈依玛帐篷。
  传统的哈依玛帐篷呈四方形,因为由驼绒原料制成,帐篷防晒、防风、防雨又隔温。出行时,牵驼人按照一定规则将帐篷折叠起来打个包袱,就可以把它放在骆驼背上远行了。所以,对当地人而言,一顶哈依玛帐篷就是他们外出可以携带的“折叠房屋”。
  哈依玛帐篷顶端中心有孔,搭帐篷时,先用一根结实的尖头木棍顶住开孔,然后用绳索拉紧帐篷4个角,绑在铁钎子上牢牢插入沙土,最后以4根短木棍支撑起4个角,一顶哈依玛帐篷就搭建好了,全程用时不会超过10分钟。用沙土埋好帐篷3条边形成3面“墙壁”,另一边从中分开,像卷帘一样拉起作为出入大门。一顶外部朴素(通常为白、绿、棕等单色)的帐篷内部往往别有洞天,走进一看,发现爱美的毛里塔尼亚人将它的里边用红、粉、黄、蓝、绿等各色艳丽布料予以装饰。在帐篷内铺上大地毯,再放几个柔软的靠垫,就算外边扬起风沙,里边也温馨舒适,吃喝、聊天、小睡均不受影响。
  比房车实用的多功能房屋
  哈依玛帐篷的实用性让它成为毛里塔尼亚沙漠游牧民族外出时的首选居所。牵驼人阿赫麦德笑着对我说,欧美人自驾旅行喜欢开着一辆房车,而他们只要两峰骆驼和一顶帐篷就可以搞定。此外,房车不能深入沙丘或者海滩等没有公路的地方,但是驼背上的“折叠房屋”没有这些限制。在游牧人的生活里,哈依玛帐篷可以承担客厅、卧室、厨房等多重职能。
  我与其他游客共享的哈依玛帐篷大约18平方米,可以供20人同时吃饭。就尺寸而言,这算是比较豪华的帐篷了。普通毛里塔尼亚人的哈依玛帐篷按照大小、材质及装饰程度也有高、中、低的档次之分。为亲身体验一把原生态的哈依玛帐篷,我特意去沙漠中的一户游牧人家进行了探访。这一家三口的帐篷大约14平方米,平日吃喝用的东西,如水桶、羊奶、米、面、油及工具等都擺在外面。帐篷里只有地毯、睡觉用的铺盖和一个茶壶。主人告诉我,游牧生活无法运载琐碎的物件,生活物资只要能满足基本的衣食行需求,外加一顶哈依玛帐篷就足够了。他们唯一可以称作家具的物件就是女主人骑骆驼时用的“女士骆驼椅”,即一个放在驼背上承载女士及其物品的长方形架子,游牧人在搭好帐篷后喜欢用它当桌子。这种简易物资加移动帐篷的组合,让我们一行在消费文化日渐升温的当下,体验到了沙漠游牧人秉持“断舍离”生活信条的可贵。
  未来生活仍离不开帐篷
  历史上,游牧者凭哈依玛帐篷挺进到沙漠腹地,如今更将它的用途延伸到大洋海岸。近年来,毛里塔尼亚人逐渐爱上了海产品及嬉水活动。每当城里人去海边度假或者仅是一日游,除了携带用来烧制甜茶的茶壶、茶叶及砂糖,大家都忘不了在车里放一顶哈依玛帐篷。在展开海滩活动前,他们定会先搭起一顶帐篷,因为存放物品、更换泳衣、烧茶或者遮阳、休憩,没有比帐篷更加理想的选项。
  正在沙滩上烤鱼的穆斯塔法来自努瓦克肖特,他表示,无论是游牧者还是城市人,走到哪里,他们都喜欢带上一顶哈依玛帐篷,因为它在大家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归属感。“我是在哈依玛帐篷里出生和长大的,从幼年起就在帐篷里学会了各项生活技能。一座豪华的房子你是搬不走的,但是帐篷可以随你浪迹天涯。”穆斯塔法和他的朋友一致认为,不管未来的生活、科技如何变化发展,不要说2021年,就算到了2221年,毛里塔尼亚人的生活也离不了哈依玛帐篷。
  (摘自《环球时报》2021年1月19日,郭旺启荐)
其他文献
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中曾提到“老年花似雾中看”,说的是年纪大了以后,连赏花这样美好的事都要受到视力下降的影响。看来,上了年纪视力衰退,今人如此,古人亦然。可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有老花眼或近视的人如何解决阅读的困难呢?  其实古人很早便知道用凸透镜来帮助阅读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墨经》里就有许多有关光和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记载。在出土的汉代以及魏晋时期的文物中都有水晶石制作的凸透镜,说明中
期刊
父亲的生日快到了,我絞尽脑汁地想送他什么生日礼物好。父亲平日生活简单朴素,不像母亲爱美,可以送护肤品、送时装。给父亲送什么生日礼物,让我伤透了脑筋。  晚饭过后,正在刷手机的我听到院子里传来父亲嘹亮的歌声,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在熟悉的歌词和悠远的歌声里,我恍若听到他对往日时光的呼唤。  刹那间,抖音视频里音乐主播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灵机一动:何不送父亲一部智能手机,教他当主播,到抖音去唱?想
期刊
大约夏商时期,贝壳开始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汉书·食货志下》记载:“大贝,长四寸八分以上,值钱二百一十六;小贝,长一寸二分以上,值钱十。”那么,古代有那么多穷人,他们为何不多捡一些贝壳让自己富裕起来呢?  路途遥远  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的贝壳是生长在海边的一些特定种类的贝壳。在古代,大部分人居住在比较适合种植粮食的内陆地区,如果他们想获得贝壳,就必须千里迢迢地到海边去。对当时的人来说,生存本身就是
期刊
几年前,日本包袋潮流品牌Sazaby的社长森正督提出了一个非凡的创意:要在寸土寸金、奢侈品店铺林立的东京银座开一家米店。可想而知,他的这个想法好比一块丢进湖里的巨石,瞬间激起层层大浪。社员们议论纷纷:“在东京最繁华的商圈开米店?谁来逛?谁会买?”  森正督说:“大米是最日常、最普通不过的食物,可也最贴近消费者的生活。我们若能走一条别人不敢走的极致路线,就能让一粒大米在东京银座赢得一席之地。”他的经
期刊
不知不觉间,“银发社会”悄然而至。“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中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当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时,很多老年人却困窘于“数字鸿沟”。随着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增长,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紧迫。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提出具体要求。如今
期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暖花开,生机勃勃,有些人反而困倦欲睡,即使晚上有充足的睡眠,白天仍精神不振,这种现象被称为“春困”。  从科学角度来说,春困并不是一种病态,它是人体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人们的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有关系,如果血液循环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那么人体就会做出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如果大脑的供血量不足,人就容易困倦,而春天正是大腦与皮肤供血量发生变化的
期刊
硇(náo)洲岛是广东湛江市的一个岛外之岛,由海底火山喷发而成。岛上风景秀丽,古迹众多,“硇洲古韵”被誉为“湛江八景”之一。  硇洲岛的名字,是因南宋赵昺帝下旨“以石击凶赐为硇”而来,原来叫硭洲岛。赵昺帝之所以赐名“硇”,是因为岛上石头比较多。  岛上有不少名胜古迹,如那晏海石滩、硇洲灯塔、宋皇城遗址、祥龙书院等,其中又以那晏海石滩的自然风光最为著名。春日里,我曾专程到硇洲岛探幽,在岛上逗留时间最
期刊
一书一茶,一粥一饭,都是生活的真味,日常的欢喜都在这些点滴细微处。做喜欢做的事,把身体照顾好,把灵魂安顿好……美好的光阴,是自己给予的。生活就是不断取悦自己的过程。一份欢喜,来自心底;一缕芬芳,是喜悦的散发。粗茶淡饭也是一份安稳。不必攀比,要学会在平淡中供养诗意的灵魂。  从此,把平淡日子里的奔忙装进时光,那些走过的路,终将成为岁月枝头的一份歡喜。人生没有不幸福,只有不懂得领悟的心。有人笑着爱世界
期刊
不同类型的癌症会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率。许多癌症会蛰伏几年后复发。对肿瘤学家来说,这些癌细胞如何休眠数年并复发曾是个谜。  加拿大“玛格里特公主癌症中心”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的研究透露,该中心已发现癌细胞休眠原因,并找到相关应对方法。  研究者凯瑟琳·奥布莱恩博士称,为了生存,癌细胞巧妙地学会了“缓慢分裂状态”。癌细胞利用一种自噬机制,吞噬自身蛋白质或其他细胞成分,以进入休眠状态,避免受到化疗杀伤。
期刊
葛继第今年79岁,是一名退休教师,2006年开始担任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八条社区老年协会的会长。其间,她带领老年協会的志愿者,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组织多场活动,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2014年7月8日,在东城区妇联的带动下,她同老姐妹组成“暖心帮帮团”,帮助独居、空巢的高龄老人。由于贡献突出,她被评为2020年度北京市“孝顺榜样”。  “人到老年最怕孤独和寂寞,所以我们就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