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是稷王教民稼穑和农业的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有灿烂辉煌的古老文化,又有英贤辈出、可歌可泣的一代风流。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方热土上的稷山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文明史。后稷故里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那条由东自西的河流——汾河蜿蜒而过,把稷山县切割成汾南和汾北两段。因此,汾河南北两岸的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民间风俗、生活环境等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稷山县汾南和汾北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高涨,就说令人振奋的花鼓表演技艺,它在一步步地不断成熟、繁荣和完善。
一、稷山县汾河两岸花鼓文化历史悠久
汾南和汾北的花鼓表演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据老年人辈辈相传,汾南蔡村乡东蒲村的花鼓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在位时期,据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汾南和汾北的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早期的花鼓是边打边扭秧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打鼓的人按其固定位置表演,打锣的人依次先后进行舞蹈,每打完一个段落,夹唱秧歌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唱的秧歌调主要有《绣荷包》《小放牛》《放风筝》等。曲牌主要有《四锤》《三滴水》《风搅雪》《乾炒》《鸭子浮水》等。后来,花鼓表演的這种艺术形式在汾南和汾北越来越盛行,逢年过节,几乎村村都有这种艺术表演活动,演出时多由1人挎鼓妆扮老翁,4个妆扮姑娘或媳妇,老翁击小鼓,姑娘们持彩练,围绕着老翁转。鼓的表演分胸鼓(高鼓)、低鼓(腰鼓)、条鼓(身背6、7鼓)。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捶”、“捞捶”等动作,鼓点铿锵有力、巧中多变、独具风格。队形有“白菜卷心”、“龙摆尾”、“枣花”、“连环套”等。有时老翁还背负数鼓,表演双蹲式、勾脚步法、海底捞月、秦琼背剑、凤凰展翅等动作。老翁动作利落,戏逗各个姑娘,十分风趣、引人入胜。
二、稷山县汾南、汾北花鼓表演形式及特点
由于长期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汾南和汾北的花鼓表演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汾南的花鼓表演应以“花鼓之乡”东蒲村为代表,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套路较多。一般都打三套曲牌,最多时可打五套以上(俗称五番)。二是软、硬鼓锤兼施。鼓手左手执木锤(硬捶),右手握牛皮筋拧成的软锤,左右开弓、上下齐击、轻重不一、脆响有力。三是姿势优美。一个主鼓手和三、四个副鼓手,在花鼓女的簇拥下,化妆登台,英气焕发,头、背、手、腿、脚一起跃动,跨腿、扭腰、翻背、甩臂各个动作错落有致,整齐紧凑。四是动作惊险。表演时,鼓手忽而在舞台上攀绳倒悬,忽而在叠起的板凳上倒翻身段,忽而由一名鼓手骑在另一名鼓手身上绕场一周,忽而双脚勾住铁架,头悬半空,这些动作名称为倒挂金钟、节节高、众星捧月等。无论哪种高难度动作,鼓手们都是矫健利洒、有惊无险,步步合鼓乐,声声押鼓点,舞姿优美、动作干练。
汾北的花鼓表演以桐上村为代表,该村的花鼓随着历史的推移经历着一个演变的过程。当初只是腰鼓,表演形式是4人男扮女装,1人抱鼓,3个花鼓女口唱高调,锣鼓相间。到了50年代,演变成9个花鼓女,场内无鼓,乐器都在场外,歌词由高调转为平调,根据对象和环境的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大都是自编自演。近年来,随着桐上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鼓表演在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形式上都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表演活跃灵巧,气氛热烈欢快。桐上村的花鼓表演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本村的社火活动,及村里举办的庆典、祭祀等喜庆的场面。他们在原有传统的打法上,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他们编排的“高台花鼓”和“多鼓表演”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稷山县花鼓技艺拥有美好前景
生活在后稷故里这片热土上的汾南和汾北人,无论他们在风俗习惯上有着什么不同,但是共建魅力稷山的美好心愿是一致的,发扬历史悠久的稷王文化优良传统的目标是坚定的。在日益盛行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花鼓表演一直长盛不衰,那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传承和发扬花鼓这门技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花鼓表演越来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稷山县汾南和汾北的花鼓也受到了各界有关人士的重视,随之走出汾河流域,走出黄土地,成为传播本地文化特色和展现浓郁乡土风情的窗口。2001年5月9日,汾北桐上村的青年农民、多鼓表演者李维斌赴厦门参加了《情系百年》中华民间民俗艺术大汇展,他以纯真质朴、灵活多变、十分地道的多鼓表演,赢得了海峡两岸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1996年汾南东蒲村的解星茂代表稷山县参加省市民间艺术汇演,并荣获文化部组织颁发的第六届群星奖铜牌奖,他表演的花鼓屡屡被拍成电视片,并刊登于画报和杂志上,他本人还被誉为“晋南鼓王”;2003年9月,稷山县的“高台花鼓”参加了山西省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荣获最高奖,并参加中国首届鼓舞大赛获得金奖……这一个个载誉归来的花鼓艺人,为推广稷王故里的花鼓表演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稷山的花鼓才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外界的青睐。如今,“高台花鼓”已经成为稷山县亮丽的名片,走向春晚大舞台,并参加了全国奥运会的开幕式,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打花鼓的历史传统表演技艺仍在不断保留和延续,演绎着后稷儿女热恋故土的不老情怀!
(作者单位:山西省稷山县文化馆)
一、稷山县汾河两岸花鼓文化历史悠久
汾南和汾北的花鼓表演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据老年人辈辈相传,汾南蔡村乡东蒲村的花鼓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在位时期,据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汾南和汾北的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早期的花鼓是边打边扭秧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打鼓的人按其固定位置表演,打锣的人依次先后进行舞蹈,每打完一个段落,夹唱秧歌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唱的秧歌调主要有《绣荷包》《小放牛》《放风筝》等。曲牌主要有《四锤》《三滴水》《风搅雪》《乾炒》《鸭子浮水》等。后来,花鼓表演的這种艺术形式在汾南和汾北越来越盛行,逢年过节,几乎村村都有这种艺术表演活动,演出时多由1人挎鼓妆扮老翁,4个妆扮姑娘或媳妇,老翁击小鼓,姑娘们持彩练,围绕着老翁转。鼓的表演分胸鼓(高鼓)、低鼓(腰鼓)、条鼓(身背6、7鼓)。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捶”、“捞捶”等动作,鼓点铿锵有力、巧中多变、独具风格。队形有“白菜卷心”、“龙摆尾”、“枣花”、“连环套”等。有时老翁还背负数鼓,表演双蹲式、勾脚步法、海底捞月、秦琼背剑、凤凰展翅等动作。老翁动作利落,戏逗各个姑娘,十分风趣、引人入胜。
二、稷山县汾南、汾北花鼓表演形式及特点
由于长期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汾南和汾北的花鼓表演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汾南的花鼓表演应以“花鼓之乡”东蒲村为代表,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套路较多。一般都打三套曲牌,最多时可打五套以上(俗称五番)。二是软、硬鼓锤兼施。鼓手左手执木锤(硬捶),右手握牛皮筋拧成的软锤,左右开弓、上下齐击、轻重不一、脆响有力。三是姿势优美。一个主鼓手和三、四个副鼓手,在花鼓女的簇拥下,化妆登台,英气焕发,头、背、手、腿、脚一起跃动,跨腿、扭腰、翻背、甩臂各个动作错落有致,整齐紧凑。四是动作惊险。表演时,鼓手忽而在舞台上攀绳倒悬,忽而在叠起的板凳上倒翻身段,忽而由一名鼓手骑在另一名鼓手身上绕场一周,忽而双脚勾住铁架,头悬半空,这些动作名称为倒挂金钟、节节高、众星捧月等。无论哪种高难度动作,鼓手们都是矫健利洒、有惊无险,步步合鼓乐,声声押鼓点,舞姿优美、动作干练。
汾北的花鼓表演以桐上村为代表,该村的花鼓随着历史的推移经历着一个演变的过程。当初只是腰鼓,表演形式是4人男扮女装,1人抱鼓,3个花鼓女口唱高调,锣鼓相间。到了50年代,演变成9个花鼓女,场内无鼓,乐器都在场外,歌词由高调转为平调,根据对象和环境的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大都是自编自演。近年来,随着桐上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鼓表演在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形式上都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表演活跃灵巧,气氛热烈欢快。桐上村的花鼓表演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本村的社火活动,及村里举办的庆典、祭祀等喜庆的场面。他们在原有传统的打法上,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他们编排的“高台花鼓”和“多鼓表演”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稷山县花鼓技艺拥有美好前景
生活在后稷故里这片热土上的汾南和汾北人,无论他们在风俗习惯上有着什么不同,但是共建魅力稷山的美好心愿是一致的,发扬历史悠久的稷王文化优良传统的目标是坚定的。在日益盛行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花鼓表演一直长盛不衰,那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传承和发扬花鼓这门技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花鼓表演越来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稷山县汾南和汾北的花鼓也受到了各界有关人士的重视,随之走出汾河流域,走出黄土地,成为传播本地文化特色和展现浓郁乡土风情的窗口。2001年5月9日,汾北桐上村的青年农民、多鼓表演者李维斌赴厦门参加了《情系百年》中华民间民俗艺术大汇展,他以纯真质朴、灵活多变、十分地道的多鼓表演,赢得了海峡两岸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1996年汾南东蒲村的解星茂代表稷山县参加省市民间艺术汇演,并荣获文化部组织颁发的第六届群星奖铜牌奖,他表演的花鼓屡屡被拍成电视片,并刊登于画报和杂志上,他本人还被誉为“晋南鼓王”;2003年9月,稷山县的“高台花鼓”参加了山西省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荣获最高奖,并参加中国首届鼓舞大赛获得金奖……这一个个载誉归来的花鼓艺人,为推广稷王故里的花鼓表演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稷山的花鼓才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外界的青睐。如今,“高台花鼓”已经成为稷山县亮丽的名片,走向春晚大舞台,并参加了全国奥运会的开幕式,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打花鼓的历史传统表演技艺仍在不断保留和延续,演绎着后稷儿女热恋故土的不老情怀!
(作者单位:山西省稷山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