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u0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的由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而语文作為初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语言类学科,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任务,激发参与兴趣
  在学习中,明确任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学习的主要任务,进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进而不断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不断的引导学生能够明确课堂的学习任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进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情绪状态,进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不断的引导学生能够明确语文课堂的学习任务。第一,开宗明义法:开宗明义法,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之前,就应将本节课所要完成的课堂任务明确的阐述给学生,进而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第二,筛选讨论法:筛选讨论法就是指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的预习课文,并积极的发现问题。进而,教师就可将学生疑问较多的地方总结起来,以此来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第三,分布揭示法:分布揭示法就是指随着课程的不断的开展与进行,教师开始逐步的解答相关的问题,进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譬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节课时,教师可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的,即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分析任务形象等学习目的阐述给学生,进而播放相应的《愚公移山》的背景音乐,以此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能够朗读课文,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体会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
  二、培养质疑,发展学习思维
  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坚持正面引导,对于那些提出较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应积极的给予表扬,进而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将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即在课堂上应留出一部分的时间,来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逐渐的培养学生能够养成“好问”的好习惯。此外,当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可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够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此外,对于敢于发表意见,勇于自我评价的学生,教师应积极的给予表扬,以此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教师可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以此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整节课的学习精华,从而有效的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稳定发展。
  譬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节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问题,即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认为愚公是该搬家还是不该搬家?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进而进行分组讨论,从而针对这一问题,每个学生都可各抒己见,进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展现参与过程
  架梯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进而不断的为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此来促进他们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首先尊重每个学生,进而采用相应的办法来积极的引导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能够积极的询问,进而就可以由不懂到懂,从而不断的解决问题。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积极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以此来有效的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进而积极的促进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认真的聆听,并能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指导意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积极的给予解答,不能因为存在意见分歧,而将问题搁在一边,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譬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播放课文的范读,让学生能够注意揣摩课文的朗读语气,进而让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能够自己体会文章的写作含义,进而带领学生一起研读,从而不断的剖析这篇课文的主旨含义和这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以此来有效的帮助学生能够认识课文和理解课文,并能从中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不断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首先明确学习任务,进而善于架梯,培养学生的質疑能力,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一、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村语文老师的教学对教材、教学案例和课件的重视程度仍然很高。常规的教学也只是封闭在有限的教室里,语文教师的眼睛也还是目无旁视的盯着“考试”两字,严重地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语文老师没有充分地将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关注不够,教学资源观念较为狭窄,以致于缩小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可开发、可利用的范围。因此开发与利用
我们目前的教学,特别是高三年级的教学,在一种强烈的考试意识的支配下,教师视学生为做题的机器,旨在讓学生对高考题有一种熟稔感,而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多年,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改变观念;只有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高三语文复习应遵循“五化”教学法。  一、主体知识网络化:据点辐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至今无人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也看过不少优秀的阅读写作示范课例,其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往往只能供上好一节课作参考,而语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像这些示范课一样一节课引导学生去读一篇作品,在时间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会造成学生的积累少。那么究竟应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养成爱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呢?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因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要素,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发展。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这二者割裂开来,以致教学效益低下。自教学改革以来,有人早就提出“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然而多数教师的做法仅停留在“读中插写”的实践层面,而对于写作中“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样写”等有关深层次的问题,教学中往往给予回避,正是这种教学回避导致了读与写在实质上的割裂。
语文阅读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构建更完善的语文学科思维。在完善阅读教学的探索中,师生应当紧密配合,增强在阅读课堂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就在于获取阅读信息,扩展语文学科思维并且培育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从现状来看,语文阅读课通常运用探究式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种方式。具体在运用时,教师还需要密切结合语文课堂的现状,选择最适合用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  一、探究式语文阅读 
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曾作过陇东本土文化资源课程价值研究、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等课题。本文是依据笔者进行的“陇东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教学实践,结合陇东本土文化研究性学习专题之一:《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教学案例,探究提出的开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
前几天,我观摩了全省语文教学大比武。这次听课之前,我就特别关注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带着这个目的,我做了认真的记录。回来以后,我对这些老师在上课时的问题设计做了一些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感觉收获不少。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
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不仅是学生学习戏剧的典范之作,也是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优秀范本。曹禺剧本中精辟的台词、集中展示矛盾冲突的手法、鲜明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是学生学写记叙文的绝佳范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曹禺戏剧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记叙文写作需要具备的一些技巧。下面,笔者将以《雷雨》剧本为例,探讨其中可资学生学习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和手法,以期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有所启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高效课堂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高效优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
笔者从教三十年来,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光有优秀的教师抑或有优秀的学生,未必就能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课。因为,一堂好课的生成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总的来说,除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情趣的能力外,还要有亲师、爱师、服师的学生的配合和交流。如何能让师生在课堂中饱含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首先,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言:丰富到位的感情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