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31-02有效课堂教学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课堂。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因此我认真学习课改新理念,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从教学基本环节出发,作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必须是有效的。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于工作“入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解决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时,说:“长方体有几条棱长?”这是不严密的,从而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无从下手,乱说一气,我认为这样说才是正确的:“长方体有几条棱?”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而言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教学方式要有效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基础和能力发展要求,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选择适合本班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又如:可以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回答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等。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学生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
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因为在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生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尤其是我们的学生,班级内层次分明,基础不一,教师不可片面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代替学生探究的过程,缩小探究的空间。
三、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作业设计要有效
教学效果应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还有哪些同学不会?”等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概念、方法和思路;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训练的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综合性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如设计填空、判断、选择等题形来体现数形结合、新旧结全、综合应用等思想。
总之,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但是,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于工作“入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解决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时,说:“长方体有几条棱长?”这是不严密的,从而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无从下手,乱说一气,我认为这样说才是正确的:“长方体有几条棱?”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而言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教学方式要有效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基础和能力发展要求,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选择适合本班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又如:可以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回答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等。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学生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
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因为在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生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尤其是我们的学生,班级内层次分明,基础不一,教师不可片面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代替学生探究的过程,缩小探究的空间。
三、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作业设计要有效
教学效果应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还有哪些同学不会?”等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概念、方法和思路;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训练的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综合性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如设计填空、判断、选择等题形来体现数形结合、新旧结全、综合应用等思想。
总之,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但是,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