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理论基础、框架建设及实践运用

来源 :金融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防范和化解风险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意义重大。本文借助网格化管理的思路,在微观层面上探索抓早抓小、实现监测全覆盖的有效路径,建立了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框架,将各部门金融监管权“行使”中的协同和信息技术、网格力量等“手段”的合力融入其中。本文论述了该框架的理论基础,借助系统分析法,阐释了将“网格化”思路引入金融风险监测的必要性,从理论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开展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山东省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框架建设情况和其辖内两种网格化管理试点模式,进而指出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风险监测方式,且具有推广借鉴意义。最后,对下一步构建“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矩阵式管理;框架建设;风险监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0)02-0047-08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0.02.006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危机余波未平,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国内经济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叠加出现,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尚不牢固,资产价格的波动、金融市场过度创新、杠杆工具过度运用和信息不对称,加深了金融风险的广泛性、隐蔽性、累积性、传染性和负外部性(叶康为,2017)。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推动金融风险系数螺旋式上升,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增加(陶玲和朱迎,2016)。各类风险因素交织传染,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防范化解风险任务艰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国务院金融委成立至今,多次提出“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建立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2019年确立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监管政策方面,更加突出行为监管,提出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金融监管网”。在学术研究方面,黄益平等(2018)、赵一林(2018)、刘莉等(2019)、俞佳佳(2019)等学者提出了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降低高杠杆率、防范“道德风险”、构建合理的监管框架等举措。
  综上,金融管理部门多措并举开展了内容广泛的监管实践,专家学者也围绕如何防范化解风险、加强监管做了较多研究。但是,由于这些举措多集中在宏观层面,还留有一定的政策落地空间。当前,严峻的金融风险形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治任务和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履职转型要求各级金融管理部门应从微观层面探索抓早抓小、实现监测全覆盖的有效路径,而网格化管理为我们提供了思路。本文借鉴系统分析方法,研究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框架并总结形成山东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体系的履职工作蓝图。
  二、理论综述
  (一)概念起源:网格的产生
  “网格”概念最早在西方出现,主要应用于城市规划尤其是电力输送领域(杨安等,2019),后被用于计算机领域。“网格”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和集中整合。“计算机网格”与“电力网格”形神相似,一方面,纵横交错,都具有开放性、拓扑分布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线路闭合,也体现出集合性、兼容性、通用性的优势(刘旭健,2017)。“网格”的上述特性使网格化管理广泛运用于信息搜集领域,即通过建立发散的若干网格,在网格内部建立信息的搜集、汇总和传送机制,推动网格间信息的交流,最终实现虚拟网格环境下的高性能资源共享和协同,消除资源孤岛和信息烟囱。
  (二)内涵丰富: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在全国推广
  随着科技在社会中应用范围的扩大,信息技术领域的“网格”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含义。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程度日益复杂,各种矛盾问题不断出现。社会区域广阔,治理内容繁多,各类问题交错,同时又要求社会治理精细化(李长富,2016),而网格化管理模式恰好能满足上述需要。通过划分网格和明确责任,树立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并重的理念,对每一网格内的相关事项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有助于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陈苑婷,2019)。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区域划分成若干网格,在每个网格配备熟悉本单元情况的网格员,通过信息的动态搜集、上报、处理、反馈,对每一网格實施动态、全方位管理(黄兴生和王银河,2019)。当前,网格化管理思路贯穿于城市管理和乡村治理中,广泛运用于党建、信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会等领域。
  (三)外延扩展:网格化管理在金融领域的运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因此,金融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的应有之义(赖秀福,2015)。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各类金融业务产生了大量数据(叶怡琛和童晓飞,2019),分散于各类机构、个人手中,为从非结构化数据占据绝大多数的海量数据中提炼、展示和获取有效信息,多省市借助网格化管理工具开展了有益尝试:山东省济南市率先建立公司类信用债风险监测预警网格化体系;四川省成都市探索普惠金融服务网格化;湖北省十堰市试点金融消保网格化监管模式;浙江省丽水市推进地方金融监管网格化等。这些尝试针对传统金融手段不足提出了“网格化”应对策略,拓宽了网格化管理在金融领域的运用空间和未来发展空间。
  据现有文献可知,从信息“网格”到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再到金融网格化管理,“网格”概念和网格化理念得到广泛运用,但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却鲜有涉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有文献和实践为开展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此外,系统性分析方法是一种沿着逻辑推理的途径,通过设计分析和综合考察,解决社会系统的复杂性问题的模式,该方法适用于社会科学、人力资源、综合自动化等领域(王大辉,2001)。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也属于此类问题,可使用该方法进行研究,且目前,开展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的条件也已成熟。鉴于此,本文考察建立金融稳定网格化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并以两个案例为支撑,分析其运作模式和效果,最后,就“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体系作深入分析思考。   三、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的框架建设:山东实践
  (一)必要性分析:开展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是新时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1. 以“网格化”思维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总行都要求做实做细做好金融稳定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山东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最早时间,从最低层级,用相对最小成本,争取综合效益最佳。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也有针对性地谋划了“1+4”重点工作攻坚行动,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政治任务,而开展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是完成任务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现有的人力资源分区域排兵布阵,精准传达指令到各网格节点,网格员只需精细高效地落实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并及时将履职信息层层上报,供决策层充分参考,以实现从事中、事后“救火式监管”向事前“预警式监测”的转变。
  2. 以“网格化”监测助推金融稳定履职体系健全完善。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手段包括预防性制度安排和应对性政策工具,前者是事前的管理措施,后者是事后处置风险与危机的方式(苑治亭等,2013)。2003年,人民银行开始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主要致力于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牵头及配合处置了72家高风险银行业和证券业金融机构(谢庆健,2004)。2004年,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单独设立金融稳定部门以来,配合山东省政府成功处置了证券风险和非法集资案件。在典型事件驱动下,2007—2008年,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建立了覆盖辖区全部银行业机构的动态监测体系,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由事后处置转向早期介入。2008年金融危机后,伴随着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导致风险形态日渐复杂,为此,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靠前监管,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尝试开展风险压力测试。2010年,山东省辖内两家法人银行机构先后发生重大案件,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探索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由非现场早期介入转向现场介入。由上可知,人民银行历史职能的转变,呈现出监测工作贴近金融机构、贴近风险一线的趋势特点,而建立网格化枢纽,通过搜集整理微观信息,把风险监测关口移到了风险发生地,以实现零距离、零延迟监测风险,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3. 将“网格化”思路应用于金融风险处置场景。目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山东省各类金融风险也相继出现。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积极稳妥推进区域金融风险化解,有效遏制了风险蔓延扩散。同时也应看到,山东省金融风险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尽早捕捉到风险信息意义重大。一方面,若不能较早地识别、预警和监测金融风险,会导致风险快速蔓延,如:J市发生涉及多家银行和企业的特大伪造金融票证案,由于发现风险不及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L市某银行因虚假谣言引起500多储户集中取款事件,未在第一时间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风险迅速蔓延,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不仅存在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市一级,也存在于县城、乡镇驻地和城乡接合部,如:D市某县地下钱庄案、J市某县非法集资案、B市某县电信诈骗案等,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监管资源不足,都使风险较易发生。针对上述情况,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在于做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可以发挥网格员人数多、分布广、专业性强的优势,及时捕捉获取风险信息,分条线追踪风险传递的过程,是有效的工作模式。
  4. 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有效监测引致型金融风险。当前,引致风险的增加提高了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开展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发达地区资金相对饱和,社会公众金融维权意识较高,而欠发达地区投资渠道相对匮乏,社会公众资金出口较为有限,公众金融维权意识不足,在某些区域和领域出现了新型金融风险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溢出的趋势。例如:有的新型金融机构不具备金融牌照,出资人或社会关系多有外地背景,机构所在地常隐于写字楼内,店面名称不体现“金融”字眼,承诺社会公众较高的收益回报率,吸收资金然后向外地转移,形成金融隐患。对于这些新型金融风险的监测,网格化管理无疑是更为有效的监管方式。
  (二)可行性分析:当前开展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条件成熟
  1. 理论条件:风险监测全覆盖的要求为开展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契机。金融穩定包括宏微观审慎管理和机构管理。人民银行过去的履职重点是宏观调控,银行监管部门则集中在微观审慎监管和机构管理(耿欣,2013)。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巴塞尔协议Ⅲ告诉我们,以往的监管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宏微观审慎管理协调性不足造成了监管缺位、空位和不到位;二是发现、识别风险不及时,加之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从而易形成“蝴蝶效应”(范小云等,2012)。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总行也提出了“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的要求。理论需求和现实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创推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来弥补监管不足:通过将山东省辖区划分为若干风险监测网格,不重不漏,以实现风险监测的全覆盖;通过让金融机构选派网格员对各责任网格实时监测,延伸风险排查的触角,以提高风险监测的及时性。
  2. 客观条件: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和金融科技为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网格理论诞生于信息科技,从其中衍生出的网格化管理理念在大气污染、公共行政、市场监管等社会综合治理各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收效明显(王淑燕,2017)。2013年以来,从金融宣传到金融服务、信贷支持,直至地方金融监管,金融网格化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而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是网格内涵的继续丰富和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外延的再次延伸,是以具有地理标识的区域为基础、结合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建立的一整套工作模式。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为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所涉及的如何划分网格和选派网格员,如何建立信息报送、考核测评、奖惩约束等内容提供了借鉴经验。此外,大数据、云计算、GPS等信息科技的发展,也为金融风险网格化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3. 主观条件:各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不断加强使网格体系各个环节得以打通。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单靠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难以完成,破解监管力量瓶颈,前置监测关口,是决定当前金融监管成效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应尽可能整合各部门的人力、信息、监管等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此外,鉴于各政府部门对其监管对象(各市场主体)都能起到约束作用,可引入各市场主体充实到网格化监测队伍中,共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内部资源整合,由金融稳定部门牵头,与各具有对外履职职能的内设机构建立内部协调机制,依托银证保等金融机构建立网格体系。二是金融监管资源整合,由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牵头,与山东省银保监局、证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依托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建立网格体系。三是金融稳定资源整合,由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牵头,与金融监管部门和财政、发改、工信、市场监管、统计、税务、司法等其他相关部门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依托各市场主体建立网格体系。当前,内部协调机制运作已经成熟,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正在稳步推进。
  (三)操作性分析: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框架建设
  1. 划分网格,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架构是网格化管理的依托。网格架构可分为网格划分和网格体系建构两部分。划分网格应以实际的地理标识为基础;如另起炉灶圈出一定区域命名网格,不易被接受和认可。金融机构的网点是“天然”网格。城区网格和乡镇网格的划分,可考虑分别以社区和街道,乡镇、社区和行政村为支撑,并结合金融机构网点的分布情况和监测风险需要。由于区域金融风险多集中在城区、乡镇驻地和城乡接合部而非农村,可依托农商行、村镇银行所辖乡镇支行将每个乡镇单独划为一个乡镇网格,此外,如需要对乡镇网格进一步细分,可依托农村金融维权点①在社区和行政村规划网格。
  网格体系建构方面,建立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见表1),并实施条线管理。在网格体系中,网格是基础单元,也是“神经末梢”,将金融风险排查纳入网格,是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承接金融监管职能的必要之举。以内部协调机制下的网格体系为例,每个条线建立一支队伍,贯穿各级中心和网格。例如,省中心内部拥有风险监测、重大事项报告、存款保险、债委会等金融稳定条线和其他专业条线,在各市、县中心和各省、市、县网格内均应设置相应的条线与省中心对接。此外,各级中心金融稳定监测岗位人员(网格主监测员)负责本级网格化管理平台的系统维护,本级网格和下级网格中心的信息收集及数据分析等工作;各级中心内部其他职能部门指派专人(网格联络员)负责向网格主监测员提供各自职能范畴内的金融风险信息。各级网格指派负责监测报表、重大事项报告、债委会牵头部门、风险管理等条线的部门负责人(网格长、网格员),负责汇总本级、下级网格的风险信息、数据分析及向对应级别网格中心和上级网格报送信息等工作。
  2. 细分风险,确定网格员责任清单。风险监测是网格化管理的目标。风险监测的全覆盖有两层含义:一是划分网格实现地理区域的全覆盖,二是细分风险实现监测内容的全覆盖。为此,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将当前开展的重大事项报告、法人机构风险、大型企业集团、重点行业、涉外企业、上市公司、出险企业等内容全部纳入网格化监测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山东省金融风险状况全面摸排评估的结果,梳理出了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非法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地方交易场所、金融机构、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大企业担保圈、同业业务及影子银行风险状况、企业(公司)债券兑付风险状况等共10類重大金融风险,作为网格员履职重点,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全覆盖工作目标。
  3. 加强约束,提高网格员履职效能。约束措施是网格化管理的保障。网格化管理的核心是管好网格员,即如何保障网格化管理的有效性问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金融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各市场主体具有管理权,而各市场主体构成了网格员的主体,这能够保障网格员高效履职,推动风险监测覆盖面扩大和及时性提高。同时,还应建立奖惩考核、管理培训、信息报送、日常巡查等机制,鼓励网格员提供有价值的风险信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四、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的区域试点案例
  (一)Q县“泛网格化管理”
  1. 背景简介。2015年,Q县最大的企业ZA集团出险,使得担保圈风险蔓延,出险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恶意逃废债盛行,县域生态环境随之恶化。受此影响,2018年,Q县另一家支柱企业DL集团破产,Q县不良率由2015年初的0.82%升至2018年4月的7.94%。面对这种情况,2018年4月,人民银行Q县支行在积极处置“冒头”风险的同时,实施金融稳定网格化管理,提高风险监测有效性。
  2. 创新做法。一是建立网格体系。(1)搭建金融稳定网格化管理框架。根据行政区划和银行机构网点辐射半径,将全县划为136个网格②,聘请社区金融服务点和助农取款点负责人136人担任网格内个人管理员,负责网格内自然人涉稳金融信息的监测、收集、上报。(2)强化企业风险监测,增设企业风险协查员。从辖区8家银行机构选聘34名客户经理作为网格内企业协查员,负责协助网格员监测辖区128家主要企业风险信息。(3)增强金融机构风险信息获取能力,聘请金融机构风险信息监测指导员。聘请17名来自县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业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作为金融机构风险信息监测指导员,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指导网格员监测26家金融机构风险信息。(4)做好网格管理和信息梳理。人民银行Q县支行金融稳定部门设立专岗,负责整理、筛查、处理网格员提供的金融稳定信息,定期巡查各网格,对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考核。
  二是建立履职责任清单。(1)建立网格员履职清单。制定《网格管理办法》《网格员考核激励办法》,分别从金融风险监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宣传教育等3个方面建立网格员履职清单。(2)压实金融机构管理责任。明确金融机构对网格员和企业风险协查员的管理责任,要求各金融机构为其履职提供支持,多家机构积极为网格员协调居委会、地方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等部门,拓宽信息获得渠道。(3)明确人民银行信息汇总处理责任。人民银行Q县支行作为金融稳定网格化管理的组织者,建立24小时值班机制,设立值班电话、确定网络邮箱、建立微信工作群,确保及时接收处置网格员报送的各类风险信息,为第一时间研判和处置各类金融风险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健全配套保障机制。(1)建立日常管理机制。网格化管理开展以来,共召开推进会2次,培训网格员280余人次,开展网格巡查16次,发现网格员履职不积极3人次。(2)建立双向约束机制。设置网格员工作台账,形成周报送、月总结、季通报、年评比工作机制,考核结果与综合评价、执法检查、人民银行评级等挂钩。截至当前,共表彰网格员17人次、现金奖励8000元,解聘网格员3名。(3)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专报、会议等形式,将涉稳金融信息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分类推送。2018年4月以来,累计推送有价值线索23条。
  3. 取得成效。制度实施以来,成功推动化解金融风险事件2件、涉及资金2.3亿元;堵截电信网络诈骗风险9件、挽回损失550万元;协调县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投资公司3家、处理无证经营保险公司5家。截至2019年9月末,Q县不良贷款率3.79%,较2018年4月降低了4.15个百分点。网格化管理对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作用明显。
  (二)W市③“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④
  1. 背景简介。2014年,W市ZW集团因部分异地银行抽贷,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银行机构恐慌性抽贷,致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恶化。虽通过新增抵押、过桥资金支持等措施暂时化解了流动性风险,但受宏观形势影响,承贷单位经营滑坡、效益不佳,风险处置后第3年再次出险,并在其担保圈内蔓延。此外,近年来,W市蔬菜花卉、文化、旅游等多个特色产业发展迅速,资金需求量大,民间借贷增多,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帮助临时资金过桥、充值消费卡优惠、互联网产品理财、投资文化产品升值、免费旅游等幌子办金融,致使金融乱象显现,具有涉众性、隐蔽性,易滋生流动性风险、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在此形势下,人民银行W市支行于2018年8月牵头开展“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加强对传统风险和新型风险的监测。
  2. 创新做法。一是搭设“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框架。(1)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与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依托街道、社区把城区划分为69个网格,依托金融机构乡镇网点把24个乡镇划为24个网格(每个乡镇是一个网格)。(2)在县政府领导下,由人民银行W市支行牵头,与县银保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市场监管、税务、公检法等部门及乡镇政府组成金融风险监测和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领导小组”),横向做好数据收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及风险处置相关工作。在纵向组织管理结构(网格)上搭建横向组织管理系统(平台),形成纵横交错、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结构紧凑、问责有效的“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体系,便于信息共享、统筹决策和协调落实(徐忠,2018)。(3)分管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县人民银行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行长任办公室主任;县人民银行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长,由县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分管行长担任,金融稳定部门设平台联络员、网格主管理员、巡查员各1名,负责县域网格体系的维护、网格员工作督导、数据分析汇总等工作;其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均设平台联络员各1名。
  二是构建“两级网格监测体系”和“四维管理体系”。(1)依托县域43家金融机构建立“县—乡(镇、街道)两级网格监测体系”。县级金融机构(县级网格)配备地区网格长、监督员各1名,乡级金融机构配备监测员2名,县级网格员对与其有垂直隶属关系的乡级网格员监督、指导,将涉稳金融信息汇总并报送至网格主监测员。(2)将矩阵式管理框架分为四个维度:Ⅰ维平台——领导小组;Ⅱ维平台网格衔接——县人民银行及其内设金融稳定部门;Ⅲ维县级网格——县级金融机构;Ⅳ维乡级网格——乡级金融机构。(3)为实现监测区域无死角、管理職责不重叠,统筹解决无金融机构监测的“空白网格”及有多家金融机构监测的“重叠网格”问题,针对15个“重叠监测网格”,确定主监测机构,由该机构负主责,其他机构的网格配合并负责报送其网格内部产生的涉稳金融信息;针对1个“空白监测网格”,合并设立到附近网格并补充网格员1个。
  三是明确网格员履职责任清单。制定网格员管理办法,要求其关注涉稳金融信息,与316名网格员签订履职责任书,由网格员负责其责任网格内各类风险信息的监测、收集、上报,上报流程采取双线报送模式。第一条线:乡级网格—县级网格—市级网格—人民银行S市中心支行,最终由地市级金融机构汇总该机构条线风险信息报送至人民银行S市中心支行;第二条线:乡级网格—县级网格—人民银行W县支行—人民银行S市中心支行,最终由人民银行W县支行汇总县域风险信息报送至人民银行S市中心支行。自下而上反馈,双线横向对照交叉验证,可获得全面准确的金融风险信息。
  3. 取得成效。矩阵式管理实施以来,根据监测发现线索,领导小组共收集、处理企业贷款风险信息12条,成功预警并防范化解企业贷款风险2.9亿元;推动清理P2P平台、信息咨询、艺术品收藏投资、养老投资、贵金属投资、旅游投资等非法金融组织11家,打击非法金融活动5起;监测识别堵截涉嫌传销诈骗取现、“化整为零”转移资金案件2起,拆穿骗局、劝阻汇款12人次,涉及金额53.5万元。此外,开展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77场、金融知识讲座50余场,累计参与群众近7万人,浓厚抵制非法金融氛围,群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9月末,W市不良贷款率为2.57%,矩阵式管理开展以来降低了1.1个百分点。
  (三)小结
  Q县实践在把县域划分为136个网格的基础上,对金融市场主体(网格员17人)、企业(网格员34人)和个人实施分类管理(网格员136人),除个人网格员是1人管1格外,其他两类网格员都是1人管多格。因此,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格化管理,我们可称之为“泛网格化管理”(顾忠锐,2019)。由于Q县县城面积较小,经济金融欠发达,风险主要集中在担保圈、恶意逃废债和引致风险(如电信诈骗、地下钱庄)等传统金融风险,采用这种管理模式架构清晰,且收效明显。
  W市实践在把县域划分为93个网格的基础上,尝试搭设起“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框架,派遣316名网格员收集其责任网格内各类涉稳金融信息,同时,借助县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对网格化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由于W市面积较大,因而在城区规划了较多网格;由于区域金融风险多集中在城区和城乡接合部而非农村,因而只设计了“两级网格监测体系”,未将乡镇网格进一步细分;由于经济金融相对发达,民间金融活跃,传统金融风险与新型金融风险相互交织,传统被动式监测难以适应金融乱象治理的要求,因而采用“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框架全面监测各类风险。   Q县和W市结合自身情况实践了两种不同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均成效显著。每个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不同,风险特征也不同,应因地制宜开展网格化监测。同时,网格化管理模式应以满足风险监测需要为原则,合理划分网格规模和明确网格员职责范围,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网格过小或网格员管理半径过小,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网格过大或网格员管理半径过大,又会造成风险监测不到位。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的运行现已较为成熟,可为金融稳定网格化管理提供有益参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矛盾较金融风险更为复杂多变,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划分更为紧密,网格员职责范围也更为细致。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只能帮助我们确定金融稳定网格规模和网格员职责范围的上限,如何划分网格规模和明确网格员职责范围,还应根据各地实际发展情况来合理判定,而这是提高网格化管理有效性的关键(顾忠锐,2019)。
  五、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本文对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山东省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介绍了处于试点阶段的两种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在当前的风险形势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政策背景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借鉴意义。因地制宜地确定网格规模、网格员职责范围和激励约束机制是推动该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几点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和讨论,我们认为:可将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并在山东省推广,构建省、市、县三级“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体系,通过对全门类金融风险进行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监测,实现风险可视化、动态化、移动化管理,不断提高风险处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1. 平台层面:联动机制将深入完善。当前,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托于人民银行内部协调机制和金融机构,有效延伸了风险监测触角,但信息搜集渠道较为单一,对互联网金融、准金融机构等新兴业态金融风险监测相对滞后。随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稳定”“大监管”理念和框架深入人心,可构建省、市、县三级“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体系,布下“天罗地网”开展风险监测。融入金融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矩阵式管理体系,可实现从小处着手、理清风险脉络,掌握各领域风险信息和它们的传递过程,各渠道报送汇总信息交叉验证能够提高风险信息搜集的准确性,进而快速采取相应的隔离、阻断措施。
  2. 技术层面:以可视化技术推进风险监测化解。可考虑借助金融科技,从整体视角审视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需求,开发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系统,通过各监测条线分工合作,减少监测过程冗余环节和流程,推动风险可视成为现实。一方面,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监测预警信息资源,根据需要调度和补充其他信息资源。可视化内容应涵盖10大类风险,与现有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系统、金融机构风险监测系统、大型问题企业监测系统、人民银行评级系统、存保系统等(还包括人民银行内部其他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系统)共用一个服务器并充分对接。另一方面,对各类信息数据按照市场主体和区域分布进行加工处理,嵌入风险热力地图、高风险法人机构图谱等信息,统一集成到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图示化、动态化,还可在遵守保密原则下开发手机App,借助良好的人机互动界面、壁挂式大屏幕、触摸屏电脑、移动手机直观展现全省各区域风险程度。
  3. 网格层面:监测队伍不断壮大。受交通违规“全民皆交警”随手拍模式(高珊,2018)的启发,可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网格化管理,明确各类网格员职责,构建风险监测“全民皆兵”格局,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省、市、县中心是网格体系的“指挥部”,可设网格主监测员、联络员、巡查员、指导员;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是网格体系的“主力军”,可设网格长、监督员、网格员。此外,其他社会力量是网格体系的“生力军”,可聘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投资者作为金融风险观察员,帮助搜集涉稳金融信息,有效延伸网格“外围服务圈”。将各类网格员统一纳入网格化管理系统,登记信息并赋予权限,对他们实行“网格化”动态管理,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相关人员即归入“重点调度名单”进行调度。
  4. 工具层面:履职抓手进一步做实。当前,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部门日常工作由监测预警为主向监测、监管与处置并重转变。监测预警环节是网格化管理的边界,通过“广撒网”解决了“如何识别风险”的问题,而监管处置环节蕴含了“已经识别到风险”的前提条件,进入“听诊”“手术”阶段,不再需要网格化管理手段。各类网格员在之后环节又可以充当风险监管处置的参与者,如:网格主监测员可成为风险主监管员、风险主处置员。此外,可考虑依托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系统,增加风险监管和处置系统,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将重要风险点与责任人、监测员、化解时间表、处置进度等信息进行整合,逐步将三个系统融合建设成为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管理工作的总集成界面和涵盖10大类风险的工作成果可视化平台。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的定位立足于监测预警,为监管处置服务,因此,网格化管理队伍的壮大和系统的开发,将丰富金融稳定履职工具箱,并成为做好金融稳定三大业务条线工作的重要履职抓手。
  注:
  1截至2019年10月末,山东省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维权联络点实现了在各乡镇主要行政村全覆盖。
  ②根据银行网点及社区金融服务点和助农取款点分布情况,依托街道、社区把县城划分为20个网格,依托乡镇主要行政村把农村划分为116个网格。将授信额度1000万元以上的128家主要企业,以及银证保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理财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P2P平台等26家金融市场主体风险信息纳入网格监测范围。
  ③山东辖内S市(地级市)初步建立了“平台+网格”矩阵式管理,为方便表述,本文以S市辖内W市(县级市)为例介绍。
  ④矩阵式管理始自20世纪50年代,早先在大型国际组织(如高盛、摩根等)内部管理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陶玲,朱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研究 [J].金融研究,2016,(6).
  [2]黄益平,王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系统性的策略 [J].金融经济,2018,No.489(15).
  [3]刘莉,刘玉敏,任广乾.中国金融领域的“灰犀牛”及防范 [J].理论月刊,2019,(9).
  [4]杨安,翟杉,程骋.大数据时代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社会治理,2019,(7).
  [5]刘旭健.计算机网格环境下的经济模型探索 [J].经济研究导刊,2017,(8).
  [6]王大辉.在复杂中寻找简单的科学:系统科学 [J]. 科学中国人,2001,(6).
  [7]苑治亭,于明星,王冠,杨猛.构建区域金融稳定机制基本要素的实践探析 [J].金融发展研究,2013,(12).
  [8]耿欣.金融風险处置中财政与央行职能协调配合问题研究 [J].山东社会科学,2013,(9).
  [9]范小云,王道平.巴塞尔Ⅲ在监管理论与框架上的改进:微观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 [J].国际金融研究,2012,(1).
  [10]徐忠.以矩阵式管理充实金融委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最优方案 [EB/OL].[2018-0212].http://www.sohu.com/a/222321573_481741.
  [11]顾忠锐.金融稳定网格化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初步实践——以山东省A县为例 [J].吉林金融研究,2019,(5).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引入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和Kalman滤波的动态因子模型对比特币价格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样本区间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性是美元的400倍左右,具有较强的投机泡沫特征,私人发行的数字加密货币很难成为广泛使用的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央行主导的数字加密法币是未来货币支付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加密货币;主成分分析;动态因子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
期刊
摘 要:本文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7年数据为样本,采用bootstrap建立路径模型,检验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路径,并分析绿色声誉在两者间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实施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存在负向影响,然而伴随绿色信贷行为产生的绿色声誉能够有效改善其绩效。商业银行应加快绿色信贷发展步伐,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以扭转当前的负向效应;同时重视绿色声誉的作用,打造独树一帜的竞争力,
期刊
摘 要:21世紀,中国成为世界上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峰值。此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下降,主要表现为中国对欧美直接投资减少。2018年中国对美国与欧盟的直接投资规模出现较大差距。这里既有中国国内政策的变化,也有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回应。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美国;欧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9)
期刊
摘 要:资本市场开放作为影响信息环境的重要指标,对公司费用黏性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华通标的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中华通政策实施后其对内地标的公司费用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通开放与公司费用黏性显著负相关,即中华通开放明显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中介机制表明,中华通开放主要通过降低管理费用率而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上述结果表明,中华通政策实施改善了公司信息环境以及对治理机制具有倒逼作用
期刊
摘 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接受者,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中国希望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帮助国内企业分散风险。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逐步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强国,其主要贸易伙伴遍布欧美、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制造业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比较大。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基层银行机构是以货币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金融企业,是犯罪分子进行“洗黑钱”的重要渠道,通过基层银行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是打击逃税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基层银行机构开展的反逃税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深入挖掘当前基层银行机构开展反逃税工作存在的困难和现实问题,提出加强体系建设、完善制度监督、强化人员培训等对策,以进一步提升打击涉税洗钱犯罪的成效。  关键词:反洗钱;税务犯罪;商业银行;反逃税
期刊
摘 要:企业在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做出的经营决策关乎其生存与发展。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由点到面推开的“营改增”增强了企业自觉适应市场环境的活力,其带来的巨大减税效应以及专业化分工效应是否会促使企业放弃被误认为“粗放型发展”缩影的多元化经营策略呢?本文利用“营改增”这一准自然实验作为外生冲击,基于我国2010—2017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
期刊
摘 要:采用事件研究法以2007—2018年间8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自然灾害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此类事件对不同地区的行业股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任一规模的地质灾害对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农林牧渔、采矿、运输仓储行业都有显著负向影响。大规模地质灾害对西南地区建筑行业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对东北地区建筑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任一规模的气象灾害都对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建筑、农林牧渔、运输仓储产生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2005—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和贫困程度都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从全国层面来看,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从区域层面来看,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异质性,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减缓贫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四川省和重庆市共计708个试点地与非试点地调查问卷的农户调研数据,阐释了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房抵押贷款需求的机理,然后通过对受不同程度的政策激励影响的地区分组,即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并利用Probit回归检验不同强度的政策激励对金融素养引致农房抵押贷款的参与意愿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全样本中农户对于农房抵押贷款接受度为28%,其中试点地区农户接受度高于平均水平5%;第二,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