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溺水鱼》中的历史创伤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i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拯救溺水鱼》是谭恩美历时五年辛苦创作的心血结晶.在小说中,通过对南夷部落的种族历史创伤书写,谭恩美打破个体的界限,观照人类苦难及生存困境等普世性思想,思索人类的普遍生存状态,进一步探讨了社会、文化、历史等问题,流露出作者本人对生存的感悟.贯穿于作品中的创伤性是《拯救溺水鱼》震撼人心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以情感人的小说.老船夫与其外孙女翠翠间的挚爱亲情,令人感动不已.小说中所反映的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情也令人难忘.作家所描述的边城人民人际交往上的许多平凡事,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芒,散发着乡情的浓香.《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美的爱情及其悲剧结局令人心生怜悯,具有一种悲哀之美.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小说无一不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笔下的人物周身围绕着脱不去的苍凉底色.《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动荡不安的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以顾曼桢和沈世钧为代表的几对男女的爱情纠葛和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半生缘》苍凉感的来源探析,来探讨其中内含的属于张爱玲的苍凉美学.
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路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借鉴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苏文学成功经验.站在比较文学的视野,大量学者研究并论证过路遥对托尔斯泰、艾特玛托夫等人的借鉴,而对路遥与普希金的比较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人道主义思想、诗性气质、主观介入、现实主义手法、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对路遥和普希金进行相似性剖析并揭示出路遥对普希金的积极借鉴.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一直在影响着目前文学的发展.其凭借着独特的地理视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心路历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重构,为读者贡献了更为细致的地理空间思维,并将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更加饱满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试图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角度来分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地理空间构造.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茶峒的自然景色及文化风俗,这是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故乡描写.因此他的小说与文学地理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关于他作品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当然,沈从文在文章中的地理空间
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时代,回归传统家庭、回归自然本真等基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理性思考的必然趋势.《廊桥遗梦》这部小说正是在这种追求本真、重新发现自我的社会思潮中的典型作品,其文化融合解构清晰地展现出作品所蕴涵的宽容与责任精神,大胆张扬了人性之美,带给了浮躁时代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冷静观察,也因此获得了众多观众的热烈追捧与深度思考.
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美国人》中的主要人物具有原型特征.主人公克里斯多夫·纽曼是美国亚当和替罪羊的原型,贝勒加德夫人是可怕母亲的原型,崔斯特瑞姆太太是一个撒旦式人物.本文主要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美国人》中的人物原型特征.
鲁镇作为鲁迅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早已超越了静止的建筑或故事的叙事空间背景而成为了一个有“意味”的空间,事实上,鲁迅笔下的“鲁镇”世界,集中展示了当时广大乡村(市镇)在变革前夕的愚昧麻木、陈腐闭塞、封建落后的普遍面貌.本文从空间文化的角度对鲁镇的公共空间、私性空间进行分析,明确了这两种空间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其文化内涵分析鲁镇的受压迫者、反抗者与压迫者的心理空间特征,对鲁镇这一有“意味”的空间进行另类阐释.
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推崇独立人格的散文家,梁遇春对五四落潮后的人的精神领域展现出极大关注,在常人极少关注的生活碎片中再现怀疑主义的光芒,于诙谐中再现对人类认知深度的质疑、对理性和体系的反叛和对个人意志的内省,从而呈现出怀疑主义的内涵.本文试图从怀疑主义角度切入梁遇春的散文创作,辩证分析和解读散文在发散式联想中的精神机制和怀疑的外现,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进一步探索怀疑主义渗透中其深邃理性思考的时代价值.
《南瓜灯博士》是美国新现实主义作家理查德·耶茨的短篇代表作,收录在《十一种孤独》中.整篇小说充斥着难以名状的孤独感.主人公文森特的孤独,根源于残缺的原生家庭,在同辈人的集体排斥中得以凸显.敏感自卑的文森特对普赖斯小姐产生了极端扭曲的爱慕与憎恨.在这种矛盾的情感氛围中,文森特为他的孤独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在我爱你的这座城》是当代美国华裔诗人李立扬的第二部诗集.特殊的家庭背景以及流落漂泊经历,使李立扬的写作独具风格.本文从流散视角解读《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的个人家庭记忆、物质文化记忆以及精神文化记忆,指出李立扬对家人、对故国的情感从未发生改变.通过书写记忆,诗人李立扬实现了自己的“归家”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