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与静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y8023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数学课堂越来越趋于实在。只有“动静结合”的课堂是最为高效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最有益的,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活动、学生课堂思维与活动中,将“动”与“静”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中发现,在“静”中提升。笔者研究发现课改刚开始时崇尚的热闹非凡的课堂,效益并不高。究其原因,这样的课堂很少给学生静思默想的空间,这种缺少了一份宁静的数学课堂并不一定算得上是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宁静方能致远”。酝酿之“静”与热烈之“动”有效结合的课堂是最为成功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最有益的。
  【关键词】探究 小学 数学
  【中圖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106-01
  一、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动”与“静”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一个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已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到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面转变。课堂中只有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才可能有“学数学”的机会与条件,不然,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有显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外,还是原滋原味的传统教学的翻版。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比赛围三角形情境,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大胆猜测一下,什么样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猜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在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后,笔者在屏幕上出示探究活动的要求,要学生默读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探究环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不同长度的小棒,与同桌积极合作,任意选择其中的3根小棒去围三角形,并把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生长、构建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才可以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探究后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回答问题前的宁静、同学在发言时的静听,是我们课堂讨论交流的前提。笔者不赞同老师提问后的抢答现象,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要还给学生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小于第三边则不能围成三角形。而“两条边长度的和等于第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学生争论不休,原来由于小棒有厚度,部分学生误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感知材料不足,无法形成丰富的表象,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感知,为学生创设观察、分析、思考的机会。笔者再要求学生安静地观看多媒体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三根小棒的动画演示,那部分不赞同的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两条边长度的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课堂才有血有肉。“动”的目的是活跃思维,“静”的目的是思索与感悟,二者对立统一,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让数学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相宜,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二、学生课堂思维中的“动”与活动氛围上的“静”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的“动”与“静”都是相对的。学生思维上的动,是指学生静静地思考的过程;学生活动氛围上的静,是指学生没有参与学习活动或学生思考时的安静的氛围。静的状态下对于单纯地知识讲授更显必要和优势——教师思路更清晰,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动”的状态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显必要和优势——实践和参与才是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毕竟切身体会对于知识的获得和经验巩固更为重要,否则“纸上谈兵”对于今后面对实际问题时就无法应对了。下面是笔者几年前上《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公开课上的一次“意外”收获。作为一节公开课,精美的教学课件肯定免不了。笔者有意识的应用了一定的声音效果,特别是练习巩固环节“智慧岛”,可是上课一开始,笔者发现竟然课件一点声音效果都没有,环视眼前的这一班学生,发现他们照样安静地期待着老师接下来的环节,此时,笔者心已定,到了中高年级不是要培养学生学会默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吗?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吗?于是就让学生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先默读,再独立思考,后交流汇报。笔者发现孩子们的思考特别投入,交流汇报也特别有思维的深度。许多时候学生智慧的火花多在“静”中,在所谓的“冷场”中闪现的。就像课后一位评课老师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次的意外让笔者更注重课堂上在努力创造热烈氛围的同时,有时还更需要留一份适度的宁静,让“动”与“静”都充分展现出精彩的效果。
  三、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上教师唱独台戏、满堂言,个别优秀学生当配角的现象少了,但是一些教师还是习惯于教学中的强势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预设干预得太多,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难以真正地大胆假设,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缺乏真实的活动体验。对教师在课堂中“动”与“静”的把握,我个人觉得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演绎得非常精彩。
  最让我深深震撼的是这堂课的一个环节,老师巧妙地用两个“呼啦圈”的场景把抽象的集合图轻易而直观地诠释清楚。游戏参加者是6人还是7人?通过让学生现场演示加深其个人体验,以“钻圈”游戏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途径与方法,以“呼啦圈”实物抽象出数学符号“集合圈”。这一“数学两环”的教学设计效果极佳。在此过程中,学生致力于通过游戏解决问题,而老师则悄然退场。参与两次游戏的学生在大家的争论中反复钻进转出,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寻找解决办法。最后,两个圈里的学生以相互靠拢并同时套住钻圈同学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可见,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就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而是适当的时候要学会“静一静”,以创新的方式方法将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动一动”的游戏或其他活动方式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将抽象、繁杂的数学问题以具体的生活化和直观化的实践性“语言”简单地诠释清楚。
  “动”与“静”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抛弃了其中任何一面都将使事物失去完整性,也违背事物发展和运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了“动”,事物就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失去了事物应有的鲜活品质;没有了“静”,事物就杂乱无章,失去了目标。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动”的一面,就失去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能和途径,失去了激发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动力与方法,使得学生对纯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失去了敏感性,甚至产生厌恶心理;而没有了“静”的一面,教师会因为集中精力于课堂讲授而失去对学生整体听课情况及学生接受能力的观察,也会因为之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产生烦躁心理甚至对自我教学能力产生怀疑。有“动”的激情与热忱,有“静”的思考与探索,结合小学生的群体特征,才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立壮.动静结合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完美[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36.
  [2]常金霞.动与静的统一[J].新课程:小学版,2010(12):119.
其他文献
引言 神经衰弱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机能活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所致的疾病。此病的症状很多.有的症状客观上表现严重,但经医学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用历史知识教育群众,可以鉴
他冒着生命危险把50多名学生抱过湍急的河水的视频被学生家长传到网络上后,引来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并称他是“最帅小学老师”。看着他被雨水和汗水湿透了的衣服和那一双沾满泥
北京东灾民巷,早年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称六国饭店,因为东交民巷是旧时的大使馆区,六国饭店,便成了一座各国公使从事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六国饭店建于光绪末年,当初曾是北京最高
为明确心房纤颤(AF)对脑卒中死亡率的影响,作者对伴AF的脑卒中病人211例(73.6±9.5岁,男性40%)和无AF的卒中病人837例(66.5±11.2岁,男性64%)进行了回顾性对照研究.AF组女性
今年12月26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回顾毛泽东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我们永远深切怀念他。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
本刊讯7月8日,在连绵不断的细雨中,95级灭火指挥专业学员毕业汇报表演暨毕业典礼在教导大队如期举行.由大队训练处指导.专业教研室精心组织.55名毕业学员参与的综合救人操和居民住
去年过生日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那天,我高兴地推着自行车走到院子里,急急地上了车。因为要和这辆车子过“磨合期”,所以一开始,我小心翼翼地骑着,慢吞吞地向前。骑了一会儿,车子越骑越顺手。于是,我就渐渐地快了起来,随着不断地加速,那感觉也越来越爽,直到要达到飙车的程度时,我才刹车慢了下来。刹车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个念头:速度这样都这么爽,要是飙车的话,那感觉肯定更爽!  想到这,我很是
近几年来,关于函数图象的切线问题,尤其是高次函数、分式函数、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它们的复合型函数的图象的切线问题逐渐进入高考试卷,并在不断加
一天,同学们像往常一样听张老师讲课。忽然,“嗡”的一声,只见一架“小型战斗机”闯入了我们的教室,分散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大家定睛一看,“哇”地叫了起来,原来是一只特大号马蜂也来“听课”了。  同学们吓得大呼小叫,教室里一片混乱。我的同桌左云峰平日就很胆小,见到马蜂更是吓得魂不附体,抱着头就往桌子底下钻。蒋凯宇爱好观察这些小昆虫、小动物,所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马蜂,恨不得捉住它玩一玩才好呢!我也被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