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质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要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认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除了遵循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外,还要突出“三化”,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突出“三化”
  
  1、语文生活化——在模拟语境中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内外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人们共同使用的规范而又丰富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逐步拓展内部语言体质。
  2、生活的语文化——在现实语境中培养实践能力
  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习语文、用语文,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语文数学化——在虚拟语境中培养实践能力
  在以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证的信息时代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交互,不断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网络世界即将成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并产生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在线评议教学”与“在线语文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将与现实世界传统意义的语文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把握好四个关系
  
  1、正确把握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一方面,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体验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注意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来感悟语文教学的抽象性、概括性,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倡实践性,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把握好“度”。教师要注意提倡开发课的资源,但课外语文资源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要注意与语文教材的密切配合与有机整合,不要脱离教材,而一味地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展示课外资源,把语文课上成课外资源的“拼盘”课。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资源的把握和使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地跟其它课程相沟通,与课外资源相融合。
  2、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第一,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10项总目标,具体地阐述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注意综合性地把握这些语文实践的目标要求。第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第三,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第四,语文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子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该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
  3、要正确地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主动性,增强语文实践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态度。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实践,并且能自学地运用于听、读、说、写的实践之中,才可能逐步形成语文实践能力,但是,要注意鼓励学生适当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学习、运用语文。学习方法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反复的语文实践中感悟而来的。教师不应当把学习方法与知识来教授,让学生死记硬背,另外,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实践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合作态度。
  4、要正确地把握学生主体角逐与教师引导角色的关系
  语文实践是全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实践是主人,教师只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引导者和组织者、服务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师在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中的角色以及恰到好处的作用,重塑学生的学习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学生的自主实践,大力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725700陕西省旬阳县仙河乡吉家庄完小)
其他文献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后进生”,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下面就如何转化“后进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对“后进生”的尊重和接纳,是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时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和精彩,现代媒体技术也逐渐进入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块应用比较广泛。在不少教师的尝试运用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给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如: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导入效果,活跃整个课堂;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能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能跨越时空,使历史再现。总之,它的使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它使语文教学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期刊
无论多好的班集体,都会存在后进生,转化后进生对于班集体的建设,提高教学成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促进教学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尊重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在班上不受大家的喜欢,还会经常受到一些教师、学生的歧视,长期如此,就会使他们自尊心受挫。学生一旦丧失自尊心,就难易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育。所以当后进生有缺点错误时,不要当众揭短,而要个别做工作,说明危害,讲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语文教学,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作为办学条件相对差的农村学校,如何才能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呢?我就多年来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一些看法提出以下拙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更能提高听
期刊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正在逐步摒弃烦琐的情节分析,开始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尤其重视感情朗读这一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的使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却成为许多教师遇到的难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感情朗读的目标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否则,纵然读
期刊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也充分体现出来。作为身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评价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学习,使得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日趋走向科学化和实用化,这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发展。对于改善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亲其师,信其道”落到了实处。这样一来,恰当的评价活动使师生之间进一步相处得和谐、愉快。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的特点决定了口语交际能力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期刊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现
期刊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改革的春风早已吹绿了中国大地,小学教学的改革也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改革的成效如何,现在谁也无法下定论。  当今小学教学条件在有些地方还是不近人意,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条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还不够富有,农村经济的落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
期刊
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培养其写作兴趣。学生唯有喜欢写作,才会对作文投入很多精力,才能写出好作文。如果学生一提写作就头痛,一提笔就感到手中的笔如千斤斧头难以运笔,那么这责任在于老师没有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对人类的热爱着手。参天大树离开土壤便成枝枯叶败,学生的写作离开生活的土壤就是割断了写作的源泉,立足生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课改教师,我们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的观点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