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陌生化”处理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ber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创设的低效,主要是因为创设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熟悉。写作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陌生化”处理,能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去抒写内心的情感。基于情境创设的“陌生化”教学策略主要有:增强体验性;提升现场感;拓展思维角度;更改审美习惯;转换叙述视角;倾听“声音”秘密。
  关键词:写作教学;情境创设;陌生化
  教学情境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能够调动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使其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美国的理查德·I.阿兰兹在《学会教学》一书中反复提到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适当的知识及智能,以备在新知识、新技能导入时运用。”[1]
  情境创设,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互动,还能唤醒学生的内心共鸣,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写作教学也就成了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我们仔细审视那些情境创设的内容和教学效果,会发现部分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究其原因,恐怕最主要的是这些创设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熟悉。陈旧的场面和内容早已无法唤醒学生内心的表达冲动。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副教授曾建议用“陌生化”来处理写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师要设计精当的情境,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放在一个陌生的、非常规的情境中,‘迫使’学生越出生活的常态,以一种新的视角、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去审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看到自我心灵深处各个层面的奇观。” [2]
  一、“陌生化”的内涵及其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陌生化”,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引用叶黎明副教授的观点来解释“陌生化”在写作教学中的呈现及其作用会更通俗易懂:“文学写作需要‘距离’。用文学创作的‘陌生化’原理,直接用于教学设计,通过情境设置,把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拔’出来,让他们带着一种新鲜的、陌生的、复杂的心情来审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在日常经验中涌现出富有人文情趣的‘情感’。”[2]
  的确,许多学生提笔时总觉得无事可写,其实这正是思想行为无意识和惯性化的外在表现。人都有好奇的天性,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逆向思维日趋强烈,对那些新鲜陌生的事物都会抱有浓郁的兴趣;而对那些熟悉了的东西就不会再注意,且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审美疲劳的加剧,必然导致新鲜感和灵感的最后丧失。
  二、基于情境创设的“陌生化”教学策略
  教师该运用哪些“陌生化”的手段来创设写作教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去抒写内心的情感呢?
  (一)增强体验性
  行走在大街小巷,值得关注的人很多。社会价值观的缺失、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过度重视学习成绩、社会关怀度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我们内心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忽略。教师若仅仅提出让学生写一写那些弱势群体,可能会引来学生的不满情绪,认为又是添加了一项写作任务。所以,当学生可能存在这种漠然的情绪时,教师该如何拨动学生内心的那一丝柔情呢?如果运用情境教学,又该如何处理这一学生早已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呢?此时,我们不妨在“陌生化”角度上作些努力。刘丽萍老师在“一只手的感觉”作文教学中,采用了增强体验性的方法。[3]
  首先,引用班内一名不慎被学校电动门夹伤手指的学生的事例,用“现场访谈”的方法让该生谈谈手指被夹后的心情、感受和生活上的不便,同时建议其他学生说说对该生处境的看法。然后,用两项游戏再次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感:男女学生各推荐一名同学在最短时间内用左手穿衣服、全班同学每人用左手从本子上裁下半页纸。在参与这两项游戏时,教师时时引导学生谈当时自己的感受。接着,学生交流自己有过一只手做事的经历以及有无旁人帮助的现象。在交流之后再阅读微型小说《独臂人生》并回答相关问题。最后,师生回到现实生活中陈述自己对此类事情的所见所闻所感。课堂结尾,教师才抛出“以‘一只手的感觉’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的写作任务。
  很明显,教师在这堂课中始终围绕着“以体验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一教学宗旨。从体验身边同学的生活处境,到用游戏亲身体验“一只手”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再到阅读微型小说《独臂人生》强化内心体验……课堂中所呈现的事例尽管来自日常生活,但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地体验,也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反感。所以,增强情境的体验感,是一种常用的“陌生化”处理手段。
  (二)提升现场感
  把学生身边的事“搬进”课堂,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境教学法。但教学中若只是照搬照抄把生活故事像摆设那样放在课堂上,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欲望的。此时,教师不妨运用“过程教学法”来提升情境的现场感。
  如某学校准备举行“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美文朗诵比赛。班级里推选了胡、李两女生参加。可这两个女生顾虑重重,不敢参加。教师借此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写作练习活动:
  教师先讲述了胡、李两生不敢参加朗诵比赛的事情,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同学们一时无从说起。于是,教师顺势请这两个女生自己说说原因,并把她们诉说的几个要点写在黑板上。接着,再让学生商讨劝说方案。劝说的同时,教师建议全班同学都记录下每个发言同学的劝说要点。然后请班长根据所有发言同学的劝说要点进行整理,并代表全班同学当众劝说。再让所有同学谈谈班长的劝说效果,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教师要求把刚才劝说的这些话写成文字,用书信的方式送给这两个女生。
  这种重视“现场感”的课,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的“说”有了具体的对象和明确的方向。很多时候学生内心其实都有话可说,可是让学生把内心的话写出来却很难。所以,教学的第一阶段让两个女生把内心的顾虑说出来,并由教师把要点写到黑板上。这样,学生下面的劝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其次,学生感受到的是在解决生活问题而不是在写作。学生的思维活动都围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展开着:让学生进行劝说,班长代表大家作总结性劝说,同学交流班长劝说的效果并加以修改。所以,在最后引导学生写信时,学生也就自然地把写信看成了一种生活内容。再次,学生的写作状态始终处于自觉“说”“写”的状态。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这样做、该怎么做。此时,他们能自主地掌握写作的过程,成了写作的主人。   (三)拓展思维角度
  写作教学时,我们都会关注把一个画面、一段视频、一件物品甚至一张照片带进我们的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帮助学生写作的流畅性。其实,用“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处理这些画面、视频和物品,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假设在讲台前展示一幅《清明上河图》,如何引导学生涌现出更多的写作话题呢?此时,针对这幅画,教师不妨设置这样一些任务以打开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找到更多的写作材料:
  描述画中的情境;
  讲述画中某个人的故事;
  从创作的角度描述这幅画;
  描述画家的色彩运用;
  描述绘画技巧;
  讲述画家的故事,并想象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
  描述这幅画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冲击;
  描述你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描述这幅画如何反映画中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
  描述画中的内容是否和你在相似场所的经历相同或不同;
  尽可能多地描述一些细节;
  请叙述一段这幅作品反映的或让你想起的自己生活中的故事;
  描述由这幅画面联想到的另一幅画面;
  ……
  显而易见,这个练习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与视觉画面的联系上。这样的练习,更在于它是一种思考读者关注点和作品丰满度的方式,是一种有关分析、描述和多角度叙述之间关系的思考方式。这种动态的情境教学,能适当打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会引发学生讨论和写作的兴趣。
  (四)更改审美习惯
  写作教学课上,常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描述身边一个比较熟悉的人。尽管教师会一再强调要注意细节描写,要写得生动、传神,可学生笔下的人物还是千篇一律如模板似的呈现。此时,教师就该思考采用“陌生化”的手段来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了。
  比如写作前,教师自己或者学生站在讲台前做“模特”,此时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写作呢?不妨这样引导:
  首先,注意并选择这个“模特”身上某一点最令自己感到别扭的地方,观察5分钟左右;接着,静下来,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描写,不要停顿,尽情展开联想,无拘无束地写;然后,从刚才的自由写作中找出一个感兴趣的句子或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围绕这个句子可以写和这个人相关的哪些内容;最后,以这个句子为聚焦点,开始写作,完成整篇文章。
  因为学生过于熟悉老师提出要关注细节写出人物美好心情的一些要求,所以,人物观察和描写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换一种思路,找出“别扭的地方”,学生会有新鲜感,从而产生“脱熟”的效果,更易专注于具体细节的观察,产生写作的情感;在让学生寻找别扭的地方的基础上,又允许学生无拘无束地写作,这样的写作就少了恐惧感;当自由自在的写作内容像琳琅满目的食品呈现时,教师引领学生找出醒目的食品,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明白整篇文章撰写的意图了。从放到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和学习兴趣,这种“陌生化”处理情境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提倡。
  (五)转换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百度网上一则宝丽来“立可拍”的广告片可以给写作教学一些启发:
  一只小狗因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而遭到主人的严厉呵斥。但这一切其实是家里的猫所为。满腹委屈的小狗决心抓住猫的罪证洗脱冤屈。终于等到一次主人离家的时候,猫又开始乱翻东西了,只见狗的眼睛四下张望,眼光从架子上的刀转到了桌上的一架“立可拍”照相机身上,利用“立可拍”拍下了猫乱翻东西的罪证。当主人回家时,狗儿神气地叼着那张可以洗清自己冤屈的照片在门口迎接着主人。
  整个广告都是从狗儿的视角进行描述。它摆脱了以往照相机采用人物拍摄进行叙述的惯例,把主人公的表演任务交给了动物。这种用叙述视角的转换来进行“陌生化”的创造,既拓展了广告艺术表现力和主题说服力,也有利于把消费者从视觉疲劳中解脱出来,更使得习惯于把任何对象都贴上“我的”标签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叙述视角作出思考。
  基于此,我们也可以来一次“照片里的故事”的“陌生化”情境创设:
  首先,让所有学生从家里带来一张自己非常熟悉的照片,要求学生不看照片,从旁观者的角度用最客观的语言直接描述记忆中的这张照片,尽可能地描述照片里的环境和人物,然后试着用6~12个字写一个标题来阐明一个旁观者从照片里解读的内容。
  接着,要求在不看照片的前提下转换叙述的视角,即作为照片中的人物或一个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来描述它:为什么会想到它?你认为照片表现了哪些内容?它为你记录了哪些回忆?它对你有何意义?然后,也用6~12个字写一个标题来阐明这张照片对自己而言有何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再细细看照片,对照照片比较:两种叙事角度叙述的内容是否有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何在?更喜欢哪一种叙事视角?
  然后,回到照片的现场,找到一个落脚点以作观察,或从摄影师的角度观察,或从自己的角度观察,或从拍照时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总之,挑选其中一种叙述视角,让场景动起来:拍照之前发生了什么?拍照时有哪些有趣的或有意思的情境?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调动所有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器官,想象当时的人物有哪些感受。
  最后,走出照片,重新回到写作的状态中,开始写作。
  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教学处理,既带给学生在不同叙述视角下的不同体验,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充满奇趣的想象中领略观察和写作的快乐。
  (六)倾听“声音”秘密
  “声音”,对于我们一个听觉正常的人来说太熟悉了。可我们似乎很少会关注声音的区别,也很少会想到把“声音”引进我们的写作教学课堂上作些情境教学的处理。即便有,那就是让学生听歌曲、欣赏轻音乐,然后作些欣赏性的交流和写作。这样的情境教学,也是很难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
  其实,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教学处理:
  首先,播放一段下课时教室内学生吵闹的录音,让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想一个使自己回忆起快乐或难过的往事的声音;然后,关闭录音,要求学生试着用一段文字重现录音中的某种声音,努力让其他同学感受到文字所带有的情感,或者让同学回忆起这个声音在班级中曾经有过的故事;接着,全班同学再听录音,要求能听出录音中某些对话所附加的情感特征,听出对话所传递的信息,比如某个老师雄浑的声音是在掩饰自己工作上的压力,那个总是被别人忽略的同学原来话语中富有文采,某个随意哼哼的同学此时内心可能很是忧伤……;最后,引导学生选择录音中的某种声音,写一篇相关的文章。
  这种情境教学的处理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更是在提醒学生:人们说出的话很多时候总是和自己的本意相反,或者话语中包含了多重意义。声音是会不自觉地透露它所隐藏的秘密的。倘若我们去关注话语的语调、语气、语势,通过认真聆听,可以听出很多常人都听不出的故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连咳嗽声、大笑声都会表达某种意思。
  这样看来,我们身边其实有太多的写作素材,可我们的学生总是苦闷于“没有什么可写”。其实,是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过于熟悉,以至于冷漠了。如何唤醒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如何激发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如何引领他们在看似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积极写作,以上这些基于“陌生化”原则的情境创设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积极创设一些学生看似陌生其实熟悉的情境,引领他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地思考、讨论和写作,他们对写作的恐惧感就会消除一些,他们的写作过程也不会显得如此跌跌撞撞和艰辛。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7.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05.
  [3]刘丽萍.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创作热情[J].新作文,2008,(7):44-46.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属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质的区别,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其他产业
宁夏银北灌区造林立地类型划分及树种配置俞益民王昌宁徐晓潮(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所银川750004)肖成坤哈中太殷建军花学娟(宁夏惠农县林业局)1自然概况宁夏银北灌区位于自治区北部、北临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质量工程,是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文章结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
1997年我区推广春小麦机械覆膜穴播286.2万hm2,总的看是一项增产的新措施。但是,某些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增产不增收或减产的事例。结合2年来我们大面积调查、验收、测产及专题试验的结果
本文以宁夏全区沙质漠化普查结果为依据,就宁夏沙漠化地的状况,成因作了分析,并提出当前防治沙漠化的对策。
本试验着重对已贮存20年以上的植物生长素2,4-D进行药效丧失程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期贮存后的2,4-D药效无明显降低,且愈伤组织地率高于对照(新购置的2,4-D)。
摘 要:2018年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由对静态的论证知识考查向动态的分析转变,并在题干的设置上渗透了“概念”这一逻辑学基础知识,立论的前提则以更为多元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论证分析题”的复习备考,需要把握命题动向、分析命题规律,以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备考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首次出现“论证分析题”,其题干表述为“对原文论证的相
个人与家庭密不可分,个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家庭功能中的教育功能与情感功能,并将其推广到政治道德。现代社会生活中,家庭教育对未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期,由此推动了老年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本文从老年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出发,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应针对老年消费市场增加投资,调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