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铁军:《新四军的艺术家——赖少其》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u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少其有“艺坛圣哲”之称,自名其画室曰“木石斋”。赖少其创“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版画创始人。
   郭传良,安徽广德人,从军20余載,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玄武区书协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南京市机关作协会员。
其他文献
“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每当这脍炙人口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81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这首流淌着芝麻浓香、流淌着军民鱼水深情的《黄桥烧饼歌》,至今依然令人动情感怀,依然嘹亮艳红!   歌儿为什么这样红?得从她的诞生说起。   1940年的黄桥战役,是抗战以来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反顽自卫战役,是在
期刊
苏北淮安,有个叫做刘老庄的地方,一座静谧肃穆的烈士陵园里,安息着82位新四军指战员的英灵,他们来自同一个连队。在78年前那场与日本侵略军的殊死战斗中,为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他们顽强坚守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粒子弹,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   陵园纪念馆的门柱上,赫然篆刻着26个大字,那是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手书之挽联,精准再现这支队伍的发展历程与那场血战的惨烈:“由陕北
期刊
1943年新年刚过, 驻扎在南京郊区溧水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的琚逸芳与其丈夫接到上级命令,去延安学习、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对琚逸芳他们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个很大的喜讯,他们一直向往着圣地延安,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唯一不方便的是琚逸芳身怀有孕,虽说胎儿还小,毕竟去延安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还要穿越几个沦陷区。但琚逸芳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吃再多的苦她也愿意去延安。当时,琚逸芳的职务是新四军六师十六旅
期刊
本刊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挖掘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位于南京溧水区的中国新四军研究馆(暂定名)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革命文物和史料。   2021年3月4日下午,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溧水区就共建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携手挖掘党史军史资源,共同打造溧水红色地标
期刊
1944年底,日军为应付太平洋战争,日益窘迫,一时难以纠集较大兵力对付新四军。此时毛泽东主席交给了粟裕一个新的重任,渡江南下,开赴东南沿海日占区,争取控制苏、浙、皖、闽、赣等几个省。   苏浙和皖南属国民党第三战区,曾将陈毅、粟裕的江南指挥部逼过长江赶入苏北,还在“皖南事变”中重创叶、项9000余人。苏北新四军被他们视为漏网之鱼。   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3个团从苏中出发,南渡长江,
期刊
4年前,洋马镇贺东村还是省定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多,村集体负债重。可自打徐金生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贺东村真的“金生”了,不但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4A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人们都向徐金生投来赞许的目光,说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让贺东村翻身生金,锦囊里的妙计就是多。而徐金生却谦虚地说:“我哪有什么锦囊妙计,不过是弄弄菊,把这个小产业做大罢了!”   洋马镇是省内外著
期刊
那是1941年的1月,寒冷笼罩着整个皖南山区。新四军在奉命北撤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7个师的突然袭击。新四军将士英勇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一支10来人的小股部队,在一个连长的带领下,奇迹般地钻出了敵人的包围圈,希冀渡过长江到中共控制区去,一个连的国民党军队在他们后面死死追赶。两者若即若离,间距不过是一袋烟的时间。   这小股部队突围到了南陵,具体也不清楚走到什么地方了。突然,一条10
期刊
一艘红船,从南湖启航,  托起承载民族的希望,  风雨无阻,扬帆破浪。  喚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  拨开了笼罩着九州的迷茫。  吸引华夏优秀的儿女,  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力量,  在浴火中重生,  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信仰。  铁锤砸碎旧世界,  镰刀收获胜利的辉煌。  无数的共产党人,  呕心沥血,胸怀坦荡,  沧海横流百炼成钢,  百年的探索,  信念的执着,  民族复兴的使命,  挺起担当的脊梁,
期刊
泗县,古称泗州,这座历史悠久的皖东北小城,曾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1943年9月24日,原淮北挺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铙子健同志,在苌圩村苌郭庄日伪据点攻坚战中,第一次采用地道爆破战术取得胜利。泗灵濉县县长苌宗商在此开辟了濉南片抗日民主根据地,皖北中共地下党领导人许步伦曾在这里指挥过战斗。   历史的天空斗转星移,如今的苌圩村在村总支书记、村主任陈春玲的带领下,在脱贫攻坚战中,焕发出新的
期刊
2018年春,我和20多名市委驻射阳帮扶工作队队员肩负组织重托,满怀浓浓深情,来到了鹤乡大地。从此,我们和当地干群想在一起、议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商脱贫攻坚良策,同绘乡村振兴美景。如今,我伫立射阳河岸,回首两年多来的一幕幕动人场景,历历在目,心潮澎湃……  脚上沾满泥土,方知群众疾苦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只有心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