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PM2.5起个中文名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PM2.5(粒径等于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是一个正式的中文词语,更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术名词,所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其命名为“细颗粒物”。
  但是,为PM2.5起中文名遭到网友的讽刺揶揄。颇具水平的吐槽当数对PM2.5的非正式命名:严肃一点的叫“公雾源”;高端一点的叫“京尘”;霸气一点的叫“尘疾思汗”;乐观一点的叫“尘世美”;娱乐一点的叫“尘惯吸”;稍微性感一点的叫“喂人民服雾”。
  所有这些都可以统称为PM2.5的俗名、俚语、绰号、诨号,但却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治理雾霾力度不够、成效不大的不满和批评。更理性的声音是,为PM2.5起名为次,关键是要找到治理PM2.5的有效方法,尽快还公众以蓝天白云。
  但是,吐槽归吐槽,命名归命名。因为,为一种现象或一种事物取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正是认真对待这一事件的开始。给PM2.5起一个正式的名称也是认真治理PM2.5污染空气的开端。对事物的正式命名其实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这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某一现象,也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PM2.5是一个环境和公共卫生名词,自然与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一旦涉及到疾病,就必然要研究和调查病原体、病因、病理和流行病学情况,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人感染猪流感”改为“A(H1N1)型流感”,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在墨西哥发生的流感在猪身上发病,也没有证据表明人是从猪身上感染了这一病毒。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把“人感染猪流感”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
  但是,把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也未必完全合理。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TSP)的中文名为“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的中文名为“可吸入颗粒物”,但是,把粒径等于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未必能真实反映这类颗粒物的特性。因为, 2.5微米粒径颗粒物可以进入肺部呼吸道深处,而10微米粒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微米粒径以下的颗粒物几乎可以全部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因此,更应当把PM2.5命名为 “入肺颗粒物”。同理,由于2微米粒径以下的颗粒物几乎可以全部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可以称为“入肺泡颗粒物”。
  既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把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当然有其理由。如果在未来实践中发现有更好的名称,PM2.5的中文名称也可能会修改。
其他文献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研究所发育生物学中心(RIKEN CDB)年仅30岁的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刺激触发多能性获得”(STAP)的论文,提出酸浴(把细胞浸泡在酸性溶液中)和挤压等方式可以更为简便地培养出多能细胞(又称万能细胞),即STAP细胞,这种细胞被视为类似干细胞。  调查委员会认定小保方晴子造假  由于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非凡的意义
今天的中国面临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项目,需要大量经费,为什么还要花钱去探索月球、火星和太阳系?  太阳系探索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这一事业关乎人类未来的命运,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好奇,遂上下而求索  好奇是创新的源泉,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太空探索的本质是鼓励创新和探索,浩瀚的宇宙,壮丽的星空,让人类的好奇心得到充分释放。  从空间上讲,宇宙无边无际,即使小到太阳系,其半径也达10万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土星的光环最为明亮和壮观,整体直径超过27万千米,主要成分是尘埃颗粒、小石块与小冰块。B环是土星光环结构中最大的一个。科学家们对其“螺旋密度波”进行了分析。这种波的结构模式直接受到光环质量大小的影响,因此对这种波的结构进行测量将帮助科学家反推出光环的质量,就像给光环“称重”。结果显示,B环的“表面质量密度”约在每平方米40~140克之间。对土星B环进行精确称重,有助于科学家判断土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火葬是现代社会“移风易俗”的产物,火葬很现代。其实不然。宋元时期,京师汴梁、临安、河东路、两浙路等地,都盛行火葬,“相习成风”。  宋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蔚然成风的火葬现象呢?一个原因跟佛教的普及有关。火葬乃是佛家之俗,随着佛教影响力的扩大,火葬之风也扩散开来。都城汴京、河北、两浙、福建、四川等地是宋代火葬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佛教最为发达的区域。还有一个原因是土地资源的限制,宋朝的国
山东义和团外溢,只是一个内政问题,假如清廷采取一个全国性措施,这种情形也不是不能根治,至少不会像后来那样成为无法收束的全国性动荡。  所谓宣战诏书  义和团之所以闹到这样,特别是能够堂而皇之进入严密防范的京城,显然如果没有来自高层的默许,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清廷自从为光绪帝选择了大阿哥之后,中外交涉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国公使或许听信那些政治流亡者的分析,以为光绪帝代表中国的未来,而端王载漪则
流言:近日,一则“桉树有毒会污染环境,引发白血病”的帖子将桉树推上了风口浪尖,让桉树在短短数周之内成为“众矢之的”。还有人说桉树是“抽水机”,制造“绿色沙漠”等。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相:所谓“桉树会释放有毒物质,对农作物和人畜有害”,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粤西有50余年的桉树栽培历史,目前80%以上林地都种桉树,桉树木片出口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14年,针对桉树种植是否会污染水源的质疑,
大自然是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从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姿,到旭日初升的红色朝霞,从大江南北的青山绿水,到奇花异草的五彩缤纷,无不体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多彩……人们对于颜色的向往自古有之,但古代人主要是用天然染料染色的。由于天然染料产量极低,所以在古代是异常珍贵的。  满朝朱紫贵——一个时代的写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之一,从紫草中提取紫色染料进行染色就是一个重要的案例。春秋战国时,齐桓公的
日本一直享有同族社会、和谐社会的声誉,但是,这其中隐藏着一个例外现象:“贱民”的存在。在日本,屠夫、殡仪人员、皮草工或其他一些与所谓不干净事物打交道的人,一直都遭遇着被边缘化。对于在芝浦屠宰场工作的人来说就是如此。要知道,这里的工作人员大都经手的是地球上一些最昂贵的动物、最高档的食材。世界闻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就是在这里处理的。而且,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很多技能,甚至要从事10年才能称得上熟练掌握。但是,
为何一心不可二用?  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日本研究人员利用猕猴实验从科学角度证实了这一说法。人在同时干两件事情时,往往不是出错就是多花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任务干扰”。但在“双任务干扰”下,脑内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则一直没有弄清。研究人员让日本猕猴同时完成需要记忆和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两项任务,结果发现猕猴完成任务的准确率会降低,反应时间也会增加。研究人员调查了猕猴大脑前脑联合中枢的活动后,发现与只
2016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迎来了建馆100周年。为庆贺建馆百年,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了专题展览,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宝石和矿物纷纷亮相。其中,在四层西侧展厅入口处最显眼的地方,用玻璃罩起来一块独具特色的宝石,它切工精湛,晶莹剔透,翠色欲滴;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然重达144克拉。这块宝石被赞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镇馆之宝”。  乍一看,不少人以为这是一块祖母绿,可它的标识牌上写的是“沙弗莱石”。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