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林专业“兴趣小组”建设与实践r——以大庆职业学院为例

来源 :现代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pre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是实现毕业生在校学习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庆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合作企业提供岗位类型多样,加上生源多样化导致的学生学习目标和期望差异巨大,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就业岗位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建立专业兴趣小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企业提供岗位和学生需求的调研结果,指出了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兴趣小组建设和实施情况,该院近3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园林工程施工和工程测绘两个兴趣小组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关度达到100%,实现了在校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其他文献
一组组喜人数据的跳动,彰显出新疆林草“十三五”发展的韧性和活力,留下了深深印迹。--5年来,大规模国土绿化染绿天山南北,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及各生态空间之间的绿色廊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生态屏障建设等,累计造林披绿95.93万hm2,年均义务植树超过5000万株。--5年来,人进沙退、绿进沙退成为新景象,全区治理沙化土地189.17万hm2
赤峰市是全区马铃薯优势产区,马铃薯是赤峰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保持在100万亩左右。在低温冷凉地区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于稳定提高全市粮食综合产能、持续增加农民种植收入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农业生产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理念的逐步深化,当前要重点解决赤峰市马铃薯在发展生产、稳定产量、提升品质、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水、控膜、节肥、减药的问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种植技术模式,这将对赤峰市马铃薯生产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针对《鱼类学》线下教学现状,结合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重构鱼类学课程知识体系。重新编制了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制作了新版鱼类学课程教学PPT,通过优化理论与实验课程内容、改革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鱼类学课程考核办法等措施,提高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技术能力、实验与操作技巧等,增强了讲课的教学质量。
葡萄日灼病是我国各葡萄产区广泛发生的一种生理失调症。它的发生与温度、光照等有密切关系,果面高温与太阳强光辐射是诱发日灼病的直接原因。气温、风速等外界环境条件通过影响果面温度,与日灼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葡萄日灼病发生时,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斑块,使果实失去食用价值,常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11月17日至19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冬以来首场大范围的降雪天气,本文从降水天气特点、服务情况、预报预警发布、联防联动几个方面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成功经验和不足,为今后气象服务工作积累经验。
现阶段,农业推广学已经成为许多农业院校或专业的重要必修课之一,新时期对农业推广学必须与时俱进,建设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优化。本文将从现代农业大学的教学背景和教育理念出发,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充分结合农业推广学的学科特点,分析和总结其学科特点和性质,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推广学建设的方案,希望对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枣树夏季管理从5月下旬开始持续到8月上旬。抹芽和摘心是枣树树体管理的重中之重。生产上存在过度依赖春季修剪,过剪、重剪现象,造成结果骨架不合理,树势弱,结果能力和持续增产能力不强。开甲是枣树提高坐果率最有效的修剪技术。1抹芽摘心1.1生产上存在的问题(1)不抹芽,轻摘心:均保留8~10个二次枝摘心。
行走沙漠,目之所及总是无边无际的黄与蓝:黄色的是沙,蓝色的是天空。黄蓝相间的天地间,甚至看不到一朵白云。在这里,令我惊喜的,是看到了胡杨。那是几株默然无语的胡杨,静静地站在午后的阳光里。枯黄干裂的树身上,向上生长着几个分枝,没有一片叶子。树的主干相当粗壮,但整体看上去毫无生机。
红瑞木,也叫做凉子木、红梗木,山茱萸科株木属落叶灌木。该树种自20世纪末引入新疆,现已在新疆各地广泛种植及应用。红瑞木春可观花,夏可观果,秋叶变红,冬可观枝,在园林中多丛植于草坪上,或与常绿乔木相间种植,是北方地区充作绿篱的理想树种,也是园林绿化极好的观赏树种。根据红瑞木的生理特性。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振兴农村的基础和保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积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云南省脱贫攻坚战夺取了全面胜利,农村环境治理成效明显,都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概括云南省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对策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