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樱桃好吃树难栽。”樱桃树一栽就活,说它难栽与事实不符。原话应是:“樱桃好吃熟难摘。”樱桃果实皮薄,成熟之后一触即破,很难从枝头上完整地摘下来。唐代诗人卢延让诗《谢杨尚书惠樱桃》说:“万颗真珠轻触破”,韩偓诗《袅娜》说:“著词但见樱桃破”,都说明了樱桃熟后皮薄难摘的特点,所以俗谚才说:“樱桃好吃熟难摘。”后人讹为“樱桃好吃树难栽”,失去了原话的本意,就使人莫名其妙了。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抱佛脚”是唐代社会流传的一句谚语,形容那些平时不信奉佛教的人,死到临头才来求神拜佛以求保佑。孟郊诗《读经》说:“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黄经,用黄绢装裱的佛经。《中山诗话》记载:“王丞相喜谐谑,一曰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客日:‘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此后人们把这句谚语补全为“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后人更改作“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是说死到临头才来求佛保佑。但“死”字却讹作“时”,“临时抱佛脚”则不知所临何时?缘何而抱佛脚?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容人追根求源,不厌其烦地一直追问。但打破沙锅怎样就“问”到底呢?原来这是一句歇后语:“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璺,指陶瓷、玻璃等器皿上的裂痕,也写作纹。打破了沙锅就会一璺到底。歇后语用谐音法将“问”字代替“璺”字,后人失察,于是就不知道打破沙锅为什么“问到底”了。
“鸡吃骨头鱼吃刺。”人们知道鸡身上的骨头多、鱼身上的刺多,就以为吃鸡要吃骨头、吃鱼要吃刺了。其实不是。一般的鸡,都是初春孵卵,谷熟时长成,肥美鲜嫩;鱼也是开春产卵,四月间长成。于是俗谚说:“鸡吃谷熟鱼吃四”,吃鸡要吃谷熟时的鸡,吃鱼要吃四月的鱼。讹为“鸡吃骨头鱼吃剌”,谚语的意义也变了。
“抠屁股,嗍指头。”形容人吝啬、小气,俗语谓之抠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抠唆”说:“抠唆:抠搜。”又说“抠搜”:“一、抠。二、吝啬:这人真抠搜,像个守财奴。”此解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解释为“抠屁股嗍指头”,那太粗俗。这则谚语原文是“抠箅竹,嗍箸头”,形容人之悭吝,在蒸馒头之后,把笼屉箅竹上粘的馍皮都抠下来吃了;吃饭之后,再来嗍净箸头,以免上面留有饭渣、菜屑。这是形容人小气、吝啬,节约不得法,只知从小处着手。如果讹成“抠屁股,嗍指头”,那就成了骂人的话了。
“江够本”——刚刚够本。人们把贸易、经营没有赚钱也没有赔本叫“江够本”——刚够本。但为什么叫“江够本”呢?原来“江”字乃“姜”字之讹。农民种姜要下种姜母,生姜种下后,不管发不发芽、生出新姜是多是少,姜母都不变质,挖出来仍然可以食用,可以卖钱。因此,人们就说“姜够本”,是不会赔钱的意思,讹作“江够本”,变成刚刚够本之意了。
“不上算。”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白干一场,不值得。原文写作“不上蒜”。因为种蒜不用施肥,有肥无肥都能得到同样收成,所以把不用费力叫做“不上蒜”。后来俗语传讹,成了“不上算”,也就成了不合算的意思。
“苦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帝国主义者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奴役劳动者,把出卖力气干重活的工人叫做苦力。”这解释是正确的,但没有指出该词的来源。此词来自印地语,英国殖民者用它来指称印度、中国的出卖劳力不懂技术的工人,叫他们coolie。日本侵略中国时采用谐音法,把它译为“苦力”。应该说,苦力是coolie的音译。
“chang fang”,豫西农村用土话骂小孩儿,常谓之“chang fang孩子”,其意乃为“娼妇养的孩子”。骂快了,把“妇养”二字作反切,读成fang之音,又省去语助词de,于是成了“chang fang”。
“一模四样。”形容两件东西或两只动物外形一致(俗语叫做一模一样)。“一模四样”乃“一模四页”之讹。旧法制瓦时用一圆筒做模,圆筒中做出的泥坯又分为四页。此四页出于同一圆筒(即模),所以外形一致。故而外形一致为“一模四页”,四页之外形绝对一致。
“长老种芝麻——不见得。”不见得是不一定。原文应是“未见得”——没有(或日不能)见到收成,“不见得”是“未见得”之讹。长老种芝麻,何以言“未见得”呢?《历代诗话·夷白斋诗话》说: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诗云:“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长老,言僧也,必无可得之理。故云。(又见《坚瓠集》)
关于所引之诗,见《全唐诗》11函8册第784页,又见11函10册第801页。作者系一“河北士人”,诗题《代妻答诗》,所代之妻,为女郎葛鸦儿,故一云作者即葛鸦儿。《全唐诗》此诗小序说:《本事诗》:“河北朱滔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阅于球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滔召问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日:‘有。’即令作《寄内诗》及《代妻答诗》。援笔立成。滔怜之,遗束帛遣归。”
“大家轮儿,大家旗儿。”大家轮流之意。原应作“大家驴儿,大家骑儿”。大家的驴儿,大家都可以轮流来骑。“轮”、“旗”为“驴”、“骑”之讹。口俗简化作“大家轮”,大失原意。
“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为了打狼,也不能舍了孩子呀!此语原作“舍不得鞋子打不着狼”,打狼要跑遍深山野岭,要磨破好多双鞋子,故日:“舍不得鞋子打不着狼。”后人讹“鞋子”作“孩子”,大误。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抱佛脚”是唐代社会流传的一句谚语,形容那些平时不信奉佛教的人,死到临头才来求神拜佛以求保佑。孟郊诗《读经》说:“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黄经,用黄绢装裱的佛经。《中山诗话》记载:“王丞相喜谐谑,一曰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客日:‘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此后人们把这句谚语补全为“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后人更改作“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是说死到临头才来求佛保佑。但“死”字却讹作“时”,“临时抱佛脚”则不知所临何时?缘何而抱佛脚?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容人追根求源,不厌其烦地一直追问。但打破沙锅怎样就“问”到底呢?原来这是一句歇后语:“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璺,指陶瓷、玻璃等器皿上的裂痕,也写作纹。打破了沙锅就会一璺到底。歇后语用谐音法将“问”字代替“璺”字,后人失察,于是就不知道打破沙锅为什么“问到底”了。
“鸡吃骨头鱼吃刺。”人们知道鸡身上的骨头多、鱼身上的刺多,就以为吃鸡要吃骨头、吃鱼要吃刺了。其实不是。一般的鸡,都是初春孵卵,谷熟时长成,肥美鲜嫩;鱼也是开春产卵,四月间长成。于是俗谚说:“鸡吃谷熟鱼吃四”,吃鸡要吃谷熟时的鸡,吃鱼要吃四月的鱼。讹为“鸡吃骨头鱼吃剌”,谚语的意义也变了。
“抠屁股,嗍指头。”形容人吝啬、小气,俗语谓之抠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抠唆”说:“抠唆:抠搜。”又说“抠搜”:“一、抠。二、吝啬:这人真抠搜,像个守财奴。”此解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解释为“抠屁股嗍指头”,那太粗俗。这则谚语原文是“抠箅竹,嗍箸头”,形容人之悭吝,在蒸馒头之后,把笼屉箅竹上粘的馍皮都抠下来吃了;吃饭之后,再来嗍净箸头,以免上面留有饭渣、菜屑。这是形容人小气、吝啬,节约不得法,只知从小处着手。如果讹成“抠屁股,嗍指头”,那就成了骂人的话了。
“江够本”——刚刚够本。人们把贸易、经营没有赚钱也没有赔本叫“江够本”——刚够本。但为什么叫“江够本”呢?原来“江”字乃“姜”字之讹。农民种姜要下种姜母,生姜种下后,不管发不发芽、生出新姜是多是少,姜母都不变质,挖出来仍然可以食用,可以卖钱。因此,人们就说“姜够本”,是不会赔钱的意思,讹作“江够本”,变成刚刚够本之意了。
“不上算。”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白干一场,不值得。原文写作“不上蒜”。因为种蒜不用施肥,有肥无肥都能得到同样收成,所以把不用费力叫做“不上蒜”。后来俗语传讹,成了“不上算”,也就成了不合算的意思。
“苦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帝国主义者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奴役劳动者,把出卖力气干重活的工人叫做苦力。”这解释是正确的,但没有指出该词的来源。此词来自印地语,英国殖民者用它来指称印度、中国的出卖劳力不懂技术的工人,叫他们coolie。日本侵略中国时采用谐音法,把它译为“苦力”。应该说,苦力是coolie的音译。
“chang fang”,豫西农村用土话骂小孩儿,常谓之“chang fang孩子”,其意乃为“娼妇养的孩子”。骂快了,把“妇养”二字作反切,读成fang之音,又省去语助词de,于是成了“chang fang”。
“一模四样。”形容两件东西或两只动物外形一致(俗语叫做一模一样)。“一模四样”乃“一模四页”之讹。旧法制瓦时用一圆筒做模,圆筒中做出的泥坯又分为四页。此四页出于同一圆筒(即模),所以外形一致。故而外形一致为“一模四页”,四页之外形绝对一致。
“长老种芝麻——不见得。”不见得是不一定。原文应是“未见得”——没有(或日不能)见到收成,“不见得”是“未见得”之讹。长老种芝麻,何以言“未见得”呢?《历代诗话·夷白斋诗话》说: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诗云:“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长老,言僧也,必无可得之理。故云。(又见《坚瓠集》)
关于所引之诗,见《全唐诗》11函8册第784页,又见11函10册第801页。作者系一“河北士人”,诗题《代妻答诗》,所代之妻,为女郎葛鸦儿,故一云作者即葛鸦儿。《全唐诗》此诗小序说:《本事诗》:“河北朱滔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阅于球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滔召问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日:‘有。’即令作《寄内诗》及《代妻答诗》。援笔立成。滔怜之,遗束帛遣归。”
“大家轮儿,大家旗儿。”大家轮流之意。原应作“大家驴儿,大家骑儿”。大家的驴儿,大家都可以轮流来骑。“轮”、“旗”为“驴”、“骑”之讹。口俗简化作“大家轮”,大失原意。
“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为了打狼,也不能舍了孩子呀!此语原作“舍不得鞋子打不着狼”,打狼要跑遍深山野岭,要磨破好多双鞋子,故日:“舍不得鞋子打不着狼。”后人讹“鞋子”作“孩子”,大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