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ph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肾癌患者肿瘤转移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侵袭性和耐药性.我们通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肾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肾癌转移及耐药机制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血竭素高氯酸盐(Dp)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创而愈合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正常Fb,将Dp以不同浓度(0.063、0.125、0.250、0.625、1.250、2.500 mg/L)分别加入培养液,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Dp在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时间点对体外培养的Fb增殖作用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eal-time
目的 观察人类快速延迟整流性钾通道基因表达的钾离子通道蛋白(HER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方法对8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HERG1蛋白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回顾性随访。结果免疫组织化学、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HERG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
期刊
目的 构建pcDNA3.1-LeftyA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EMT)的影响.方法 基因克隆技术构建pcDNA3.1-LeftyA真核表达载体,将其瞬时转染HK-2细胞,TGF-β1(10μg/L)刺激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TG
上皮细胞黏附因子(EpCAM)是近年来发现的转录因子,与靶基因DNA启动子结合后,Wnt信号转导通路致癌的关键是该途径任何一个信号分子异常导致β-catenin在细胞质/核内累积.本研究旨在观察上皮细胞黏附因子与wnt/β-catenin通路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一、临床资料  1.采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结肠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中EpCAM与β-catenin表达,分析其与结肠
期刊
目的 探讨人结直肠癌中表观沉默蛋白Bmil和Notchl的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观察Notch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及Bmil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8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黏膜中Notchl及Bmil的蛋白表达;将Notchl通路中叫.分泌酶抑制剂DAPT,作用于结肠癌SW480细胞株,运用噻唑蓝(MI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观察其
期刊
我们基于真空下在犬工股骨柄上等离子喷涂纯钛(Ti)后再复合羟基磷灰石(HA) -Ti阶梯式涂层,探讨该复合阶梯式涂层的力学性能和固定关节假体的可行性。
期刊
血管外科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技术、腔内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血管外科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年来在国际医学界备受重视,它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现从血管外科临床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转化医
期刊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γ干扰素(IFN-γ)作用下大鼠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IDO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培养大鼠脾脏来源DC,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DC特异性分子OX62 和表面分子CD80、CD86的表达.分别用不同浓度(0、100、300、500 U/ml)的IFN-γ诱导作用DC后,实时聚合酶
原发性肝癌(HCC)是世界范围第五大常见癌症,并且是癌症第三大常见死因[1].研究结果显示,HCC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BV和HCV的感染、高黄曲霉素( AFB1)的饮食接触和其他病症引起的肝硬化,包括遗传性血色素沉积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早期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2].但其分子发生机制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楚.根据目前对肝癌基因研究的深入,其发生与其一些病因导致的癌基
期刊
近年研究结果显示,在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自我复制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称为脂肪干细胞(ADSCs),他们来源广泛、取材容易,有望成为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1].现就ADSCs的提取培养、生物学特性、表面标记、多向分化潜能、应用前景及现存问题作一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