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公馆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0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新巷子十九号,是座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的老公馆,至于它源出民国时期哪个官僚或富商,我未作考证。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里曾是《四川文学》杂志社的驻地,同时还住着四川人为之骄傲的著名作家沙汀、艾芜两家人。在我和许多文学青年的心目中,这座时常开着白色丁香和粉红月季,总是那么安静那么祥和的小院,宛若一册打开的线装书卷,散发着淡淡书香,令人神往。
  我和这座文学公馆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80年那个颇为特别的夏天。《四川文学》编辑部邀请我和同学谭力,利用暑假去成都做业余编辑。这种度假方式,对两个喜爱文学的大二学生,简直胜过任何嘉奖。当我们乘着火车,穿越红湿阡陌的原野,来到向往已久的花重锦里的省城,那活跃在内心的亢奋和感动,一波推着一波久久不能平息。再推开新巷子十九号那扇老漆大门,一片文学新天地在眼前豁然展开,一群鲜活生动的文学人物近在身边,那么真实那么亲近……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把在成都新巷子十九号的见闻记录下来,也是记录一段文学的青春。
  一、沙汀
  我见到沙汀的时候,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这位个子不高干瘦清癯看似没多少精神,谈起话来尤其是谈起文学话题就目光炯炯的老作家,笑起来常有一种孩子般的单纯和天真。沙汀一家住在小院最里边的几个房间里,他时常带着思考的样子,挪动轻缓的步子,慢慢走出来,路过编辑部都要用目光给我们几个年轻人打招呼。曾担任过四川作协主席的沙汀,那时已是中国作协创委会负责人了,不但关注全国的文学创作,对四川新人新作也十分关心,农民作家周克芹和女作家包川,提起他就心怀敬意由衷感激。
  对这个文学老人,我早就关注并很喜欢他小说中那富有川味特色的语言和幽默。大学课本《现代文学作品选》里,必选其名作《在其香居茶馆里》,课余也必读他的《淘金记》等长篇大著,从中吸取生活、语言的营养和智慧。有一段时间我很迷沙汀,给喜爱文学的青年朋友讲他文字的准确与生动,还颇为陶醉。比如一段描写地痞恶霸的文字:王团总上了街,把衣襟敞开,露出两把盒子炮,对人有理无理给他妈一吼:滚开!不然老子一枪把你龟儿子搕倒!搕倒就是打死,你看那有枪的恶霸被沙汀简单几笔就勾勒得活灵活现,简直令人叫绝。还有,他写了一个为救参加革命党儿子的妇人,去给高利贷者借钱。到了那人的后花园才找见他,只见那人像狗一样趴在杂草丛间,仔仔细细摸索半天才找到一只破铜钱,拿起来在衣襟上摩擦许久,还对着阳光把那枚腐蚀成网状的破钱凝望许久,再放进衣袋里,居然不放心,用手按了按生怕它掉了。经过这番折腾,高利贷者才斜过眼来问妇人借钱的事。你想想,为了被关入牢房的儿子,去跟这样一个惜破钱都若命一样的高利贷者借钱,何等让人揪心和担心啊。沙汀写人经常这般入木三分,使读者过目难忘。以小说《春潮急》出名的四川作家克非,和我一道读起沙汀生动幽默的文字,时常爽朗大笑,仿佛沙汀笔下人物就在眼前。
  晚年的沙汀很忙,在四川家里的时间也不多,我在编辑部办公室里看稿或读书,却能时时感受到他的存在。那时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刚发表不久,在全国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沙汀不但关注还有些兴奋。每次周克芹来小院找他聊小说,我都去旁听,谈到激动之处小个子老头儿禁不住手舞足蹈,又突然静止下来眼睛微闭仰向天空久久不动,如一尊雕像。到今天回想那动人的情形,我眼眶都有些湿润。1986年冬天,我们四川一群青年作家,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铺满白雪的京城,室内却很温暖,组织者问我们除了开会还有什么要求,大家没有商量却异口同声表示想去看望沙汀。在木樨地新建的高层住宅楼里,我们和已显老态却依然干瘦精悍的沙老欢聚,不谈会议不谈文学,尽情享受川话腔的爽直幽默和畅快。我把这次会面的照片放入自己的文集里,以作永久的纪念。
  沙汀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怎样写作,但他的作品一直指导和滋润着我,使我一直把他视作自己文学道路上的老师。在新巷子十九号与沙汀的相遇,对一个文学青年来说是一种幸运。
  二、艾芜
  在四川文坛,艾芜和沙汀从来是并提的。这两棵在四川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之树,一般粗壮,一般高大,一同受到我们这些文学青年的景仰。缘分从来奇特,这两位在上海受到鲁迅关注,同时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的四川作家,都生于1904年,死于1992年,同享八十八寿年,这非巧合,乃上天对两个文学命运息息相关的川籍作家的格外恩赐。不但让他们一起出名,一起享誉文坛,还让两家人一起住在新巷子十九号的古雅小院里,这种缘分只能叫人拍案称奇。
  因为《南行记》,我接触艾芜的作品比沙汀早,他在艰辛流浪途中所上的人生哲学第一课,还有天真烂漫的野猫子们,给还是文学少年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进入新巷子十九号的第一天,就听说景仰已久的艾芜先生也住在院里,那兴奋之情实在难以言表。当见到真实的艾芜时,一直冲动不安的心情一下变得平和安静了许多,因为他总是用那平和安静的目光注视着你,使你不能不去親近。艾芜听我自报家门后就温和地笑了,说他知道我并看过我关于描写故乡小镇人物的作品,讲了不少鼓励的话。还说他当年和沙汀在上海住亭子间写小说,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今天我们这些文学青年也一样,只要顽强并坚持就会有收获。从此我常在那开着月季和丁香的小公馆里,看到这位瘦高身材面带温情的长者,在看书在会见友人在和老友沙汀亲切交谈。有一次香港《广角镜》主编李国强先生来采访艾老,他立刻邀请陈晓、向义光、谭力和我参加交谈,在采访结束时还合影留念,那是我与艾老唯一的合影,至今珍藏在我的影集里。既然生活工作在一个小院里,同艾芜可以随时随地相处和求教,这是一个文学青年的幸运。有趣的是那个年代使用的多是公共卫生间,有时和他老人家在卫生间相遇,倒有了多一点请教的时间。艾芜很关注当代小说创作的动向也乐意交谈自己的看法。当知道我比较喜欢沈从文的作品,尤其是他笔下的湘西,艾芜就谈他对三三、龙珠们的看法和理解,并说我生活多年的大巴山区和湘西有许多亲近和相似之处,多读读沈从文的作品是有好处的,这话对我启发挺大。于是找机会跟艾芜蹲卫生间,这也成了我的文学课,每一课都会有新收获。好作家都是有相同之处的,从学习和理解沙汀、艾芜的作品开始,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这也是新巷子十九号带给我的第一期学习成果。   艾芜的去世我挺难过的,每次走近新巷子那个文学小公馆,他的音容笑貌都会浮现眼前。总觉得这样和蔼可亲的老人并没有离我远去,他老人家总是带着他的钢笔和墨水瓶又南行去了。一天,艾芜的媳妇王莎找我帮忙处理老人家的遗物,使我又有了亲近先生的机会。我在他生前住过的小屋里待了整整三天,认真清理和翻阅了老人留下的大量手稿,其中包括他上世纪50年代下乡做的笔记,还有“文革”中被关押在成都郊区——昭觉寺的时候启用毛边纸写下的诗词,以及在北戴河海滨疗养时的照片,并有不少巴金那一代文友亲笔题赐的作品集……这些当代文学的珍贵遗存,让我的内心充满喜爱和敬重。可以说是天赐良机,使我有得到艾芜文学遗宝的机会,可我连一张巴掌大的小纸片都没带走,因为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艾芜,一点也不能亵渎的艾芜。我曾建议一位朋友为艾芜的文学遗物设馆收藏,可他没有理解到艾芜于中国文学的意义,没抓住这个宝贵机会。后来听说日本大阪某大学的艾芜研究会欲出重金收藏,却因国家有关规定没能“得逞”。直到艾芜的墓园在新都落成,这批我一直挂念的文学珍物有了好的归宿,于我也真是莫大宽慰。
  新千年伊始,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我挑选了很少一些文学作品伴随我,其中一部就是艾芜的《南行记》。
  三、周克芹
  周克芹是以农民老大哥的朴质形象出现在我面前的。他以一部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震动文坛,也奠定了其在四川文学界的地位,从故乡简阳到了省城成为专业作家,也成了我们这批文学青年的领头大哥。克芹兄为人矜持、温和并很诚恳,不大的眼睛带着一种睿智,他从少年起就对文学孜孜追求,有了成就也不张扬,所以他的家是我们这批活跃省城的文学青年喜欢去的。因为出手不凡的长篇小说,也使克芹和京、津、沪等地知名作家有了交往,所以他那里有关当代小说创作的动态和信息比较多,每一次相聚交谈都让我开了眼界和胸襟。克芹既然被推到了四川小说创作带头大哥的地位,他也确实想为四川文坛些切实贡献。比如担任《四川文学》主编,努力发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再是动用自己在文坛的关系举办高质量的笔会,让已有些实力和成就的四川青年作家在全国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更上层楼。那年刘心武担任了《人民文学》主编,这个成都籍的著名作家与克芹一拍即合,决定与四川作协合作在眉山三苏祠举办笔会。在东坡故里,乔瑜、谭力和我们一批年轻人,围绕在刘心武、周克芹两位大哥身边,研讨新时期文学的种种成果和动向,并埋头创作小说,谁都期望作品能刊登在中国第一文学杂志上,那等于是登龙门啊。克芹让我协助他做联络工作,并时时关注笔会中创作的每一篇作品。最后经过反复研讨和修改,经责编王青风认真编审和推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的两篇作品,是乔瑜的《天天跟你提泥鳅》和我的《牛贩子山道》。我的作品因此获得了当年的《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以及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不能不承认有克芹的辛劳和功劳,至今回想三苏祠的那些日子也觉温馨,海棠花摇曳的影子,东坡塑像前的漫步,都历历在目宛若昨天。
  1990年8月5日,克芹兄因病英年早逝,令我和他的朋友们心痛不已。在他去世前的四小时,我和黄济人、孙静轩、向义光还待在成都军区总医院他的病床前,话题还离不了他牵挂的文学。每想到他对我们这批四川青年作家的真切关怀,尤其对众说纷纭的雪米莉作品写下那些恳切真诚的文字,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周克芹,这个四川文坛最为纯朴的好人,在天之灵应很安详。
  四、化石和克非
  四川省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们,我最早认识的老师是黄化石。因为在新时期省作协恢复职能后,举办的第一期文学讲习班,他担任我们达县、南充学员组成的川北组的指导老师。也非巧合,正是这个有魏继新、谭力和我的川北组,给四川文学带来了川北的崛起和巴山作家群,引起全国文坛的关注。这一点化石老师是功不可没,甚至有点小得意的。这位以长篇小说《潘家堡子》出名的重庆籍作家,年轻时候就加入中共并编辑过《文莽》雜志,新中国刚成立时就到成都成为活跃的作家。他为人真诚正直时常仗义执言,还爱喝点小酒打抱不平。这种耿直个性和不羁心性,给他带来不少麻烦以至挫折,有朋友劝告他,在有些事情上稍许柔韧一点或者曲折一点就行了,可他偏偏直倔不羁而且愈到晚年愈加执着坚挺,犹如一枝挺拔坚硬的老竹。化石老师对我和谭力是寄予厚爱和厚望的,对我们创作上的进步给予表扬,而对我们在文学事业上稍有轻慢之举,都严厉批评毫不客气。至今想着他瞪着眼睛面红耳赤的样子,仍能感受到当时那种畏怯中的亲切。每次从达县到成都,我必去与新巷子十九号邻近的省作协宿舍化石老师家,听听他的教诲也听听他的牢骚。这个对文学执着而有独见的老师,在衙门风浸染的作协机关是经常郁郁不乐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化石老师是极力主张把我和谭力调入省作家协会,充实专业作家队伍的,他和周克芹一道做过多次实际而艰难的努力。他也时常责怪我们两个愣小子,不会对有点儿身份者左右逢源,也不爱跟那些有点儿可怜小权者套近乎。你们呀……唉!长叹之后,又是喝酒,看我们笑嘻嘻不在乎的样子,心头又是气。这是化石老师最为真实可爱的一面,写到这里挺想念他的,真的很想。
  克非是我挺喜欢的四川作家之一,少年时候就读他的长篇小说《春潮急》,并为那地道的川西北方言的生动农民形象而着迷。这部作品虽然受到文艺“左倾”思潮的影响,可我认为它仍是很好的川味小说,至少农村生活与地方语言方面,可以作几代四川作家的教科书。克非老师高大敦厚,看上去似乎有些木讷,可谈起文学尤其讲起小说来总是滔滔不绝,你想插半句话都难,真是激情迸发犹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让你应接不暇。当年在新繁龙藏寺的省作协文讲班,克非也是指导老师之一。他也喜欢沙汀并受到其作品的影响,所以才注重提炼地方语言用于小说描写,尤其是如何使人物栩栩如生,那语言有他地道的家乡味,绝不是百多公里外的成都所能有的。克非是结构长篇小说的高手,曾对我讲每部长篇小说都是一座精心设计和架构的建筑物,坚实的生活是坚实的地基,建在那上面的小说房子才不会垮,而人物则是这座房子的柱子,柱子能立起来并且粗壮坚挺,你的房子也就可以修成了。而为了小说房子美观动人,你还得加以精心修饰,当然得以你自己的独特风格。每部长篇小说都得修改润色,不好的地方就得拆了重来,哪怕挖洞修补也在所不惜,关键是你修房子的地基牢柱子固,把它变得更漂亮就是你的本事了。   每每回想这些,就觉得克非老师又在身边谈他钟爱的长篇小说,那么热情洋溢那么真挚直白。
  五、流沙河
  刚跨入新巷子十九号的头一天,就认识流沙河先生了。这位因《草木篇》而闻名全国的诗人,脸上总挂着谦和的微笑,而那不大的双眸深处却闪动着睿智的光亮,挺吸引人向他靠近。每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大抵都有一点诗歌情结,对新诗见解独特并为大陆敞开台湾诗歌大门的沙河先生,当然就很受文学青年们的欢迎了。记得在他家读到余光中的诗集《莲的联想》,那股兴奋劲儿真是无法形容。当诵读到:摘一片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地,像压过的相思……那样既现代又古典还抒情的诗句的时候,叫我们这些刚步入文坛只读过“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一类诗歌的年轻人怎么说呢?除了喜欢还是喜欢。所以沙河先生编著的《台湾诗人十二家》,成了我们的新诗教科书之一。不久省作协有了新宿舍,周克芹住六楼沙河先生住五楼,去看克芹兄也少不了去五楼叨扰沙河老师,不但想听他讲台湾新诗,还想听他谈天说地古今中外无所不至,探索外星人和飞碟也是先生的爱好之一,寝室外的阳台上还有一柄望远镜,供他研究星空天体以及凡尘人间。和沙河老师近距离相处,总是挺愉快也挺有趣的。先生是省作协有名的学问篓子,不管你提什么问题,他那篓子里都会变戏法似的,给你变出结果来并让人有说不出的欣喜。沙河先生书法尤其是毛笔小楷挺优雅的,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出于对我这个年轻人的爱护,有段时间对我几乎是有求必应。我看他的手稿清晰漂亮提出要几张,他给。还亲笔题写“达观,宏观,微观,三观赠雁宁”送我。看人他也有锐目,知我的个性为人之后,专为我题写了一句有名的英国格言:“保持你的距离吧。”并用中文英语一起书写,给我为人处世以警示,直到今天我还和许多人和事,保持着应该保持的距离,这得益于沙河先生。
  我离开成都北漂京城已十多年了,每每思念成都的时候,沙河先生那清俊飘逸的身影就出现在眼前,依然那么温馨和亲切。十多年过去他已成学问大家了,前不久在客寓附近的书店,看见他谈论庄子和中国文字的新著,立刻买了回去卧枕夜读爱不释手,而不知天已既旦也。读好书,真是一种痛快。
  六、孙静轩这个诗人
  初进新巷子十九号的时候就晓得,四川的一批诗人在中国文坛很了不得。还因为《星星》诗刊的存在,天府之国成了不少年轻缪斯向往的诗国,从这里走出的年轻诗人们如欧阳江河、李钢、傅天琳们也挺厉害,还有什么非非诗派也那么意气风发锐气逼人,使川中诗人有了世界名气。我从小就喜欢诗的,知青时候曾抄录过海涅的《诗歌集》和一些自己钟爱的中外诗歌,为普希金的长诗《欧根·奧列金》曾费尽心思才弄到手,当即兴奋得不知所措,把“达吉亚娜致奥列金的信”抄在最好的笔记本上。这些幼稚却带有青春激情的手抄本,至今还在我成都寓所书房的某个角落珍藏着,成为我难忘文学记忆的一部分。孙静轩这个诗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四川文坛,是很显目甚至很张扬的,不但北方口音铿锵有力,一头长发也很有诗人风采。静轩先生是个磁石般的人物,他身边总有不少新晋诗人围绕和追随,尤其那些从京沪外省来的诗人们,入川不找孙静轩似乎就证明不了自己诗人身份似的。这个出身山东的黄河儿子,因为有红小鬼的革命经历,又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学讲习所的文学经历,加上个性豪爽仗义执言,在省作协大院里算得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因为自己是写小说进入文坛的,对诗歌和诗人们虽然亲近,但真正交往的却不多,大学同学张建华重庆诗人李钢算是例外。而对一切好诗的喜爱甚至崇敬的态度,从少年一直保留到今天,连买书也是诗集优先。于是在上世纪新文学时期之初到90年代末,我与静轩先生都只是认识而真正的交往却不多。记得当年我曾在成都玉林小区附近办了名为“巴人村”的餐厅,前来品尝大巴山风味菜肴的文学友朋不少。有次我正在书房写作,餐厅打电话来讲孙静轩老师带一帮朋友去了。出于尊重我赶紧放下笔过去了,刚进餐厅大门就听他老先生在对朋友们讲,这馆子是我学生雁宁娃儿开的,味道不错放开肚皮吃,我过去笑道:孙老师,先声明我不是你的学生你也没教过我啥子,可我尊重你的为人和诗作,到巴人村来不但可以放开肚皮吃还给您老免单。静轩先生听了哈哈一笑,说,你这个雁宁娃儿跟老子一样倔脾气一根筋,都叫孙老师了,还不肯给点老师面子哇!在座的文学友人们都乐得大笑。静轩先生质朴豪爽热情坦诚,嘴巴常像刀子一样伤人心地却常有豆腐一样温和柔软。在他的关心和提携下,不少年轻诗人步入文坛的脚步都加快了不少,说有的人是他用肩膀扛进文坛以至进入文学界领导岗位的,也不为过。听说他在省作协的宿舍里经常高朋云集,纵论中国乃至世界诗坛文坛之风云人物,对爱好文学的人有着莫大吸引力,可惜被我错过了。直到新千年之后,我已漂泊在京城一隅用笔墨文学求生,才真正和静轩先生相遇和亲近。有过几次交往之后,年届七旬的老诗人坦率地告诉我,雁宁,过去对你很有看法,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你和谭力没能进入四川作协是四川文坛很大的损失,尤其在小说创作方面四川是可以在全国扛一面大旗的啊!易动感情的老诗人眼含热泪,那真情表达令人无法不感动。我只能淡淡而笑反要安慰老诗人,陪他在中国作协招待所打打小麻将,或者到茶馆谈天说地。北方的风强劲而清冷,把人生那些不快都吹散了,静轩先生又像老小孩一样开心快乐了。
  七、陈晓和编辑部的老师们
  陈晓是当年《四川文学》杂志社最年轻最活跃的编辑,他也是第一个走出新巷子十九号,和我们这帮大学十七届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交往和亲近的编辑,我们很快不但有了文学之谊还有了兄弟之交。陈晓也是头一位到我们在达州州河边的学校来组稿的省级刊物的编辑,还因为对我的小说《小镇人物素描》有好感和兴趣,去过我的故乡小城开江。对那川东北小城的汽水羊肉、酸辣土鸡、脆爆羊肚等乡土菜肴,以及广福葵橙的独特香甜赞不绝口。1980年我们的暑假,在陈晓的安排下特殊而有意义,我和谭力还有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的刘彦,受邀到成都新巷子十九号做业余编辑,通过审阅编辑其他作家作者的稿件,以及和有文学经验的编辑老师朝夕相处,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这真是培养青年作者的良好举措。于是我们两个来自大巴山区的文学青年,在成都有了两个家,一个是新巷子十九号,一个是半节巷里的陈家院子。这个小院在省城的名气挺大,因为来自乐至县的陈家出了新中国的元帅和外交部部长陈毅,陈晓是陈毅元帅的亲侄子。大概有诗人气质的元帅也对亲属们有影响吧,陈晓的诗歌小说散文都写得不错,因此才由离省城挺远的藏区一个汽车修配厂,调入了《四川文学》编辑部。我们在半节巷陈家的日子是挺快活的,除了谈诗论文还常到附近的电影院看新放映的新片大片,或者邀约一干文友去不远的人民公园品茗聊天,或者骑自行车去二十几公里外的新都桂湖,以及郊外小有名气的百工堰,过那种至今想来也算优雅休闲的省城文人生活。陈晓当然是我们这群文学新秀的小头目,有时组织一些新鲜的文学活动,也是他拿主意。记得那时还有川大锦江文学社的女秀才龚巧明,我们一帮有过大学文学社经历的文学青年,在一起都有种激扬文字的青春热情。很可惜巧明去西藏后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当朋友们听到噩耗传来都倍感痛惜,一朵川中才女之花就那样凋谢在青藏高原的雪水中了。可以说在我们那批文学青年中,我与陈晓的交往是最多和最深的,无论在成都还是在北京,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不少。有一次他到北京组稿,邀我一道去著名作家汪曾祺在蒲黄榆的家,我喜欢沈从文当然也喜欢汪曾祺,对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挺欣赏的,沾陈晓的光我们在汪老家中,不但品尝了他亲自下厨的美菜佳肴,还拿到了他的新作《金冬心》,回旅馆我就迫不及待读起来,汪老笔下的金冬心简直出神入化得绝了,真是他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能成为这篇佳作的第一个读者,我至今都觉那文人之气浸涌心脾。   九、与诗人雁翼的一点瓜葛
  在新巷子十九号学习和生活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新鲜的人和事出现或者发生,这在新文学时期的1980年,则不足为奇。一天,徐伯伯引着一位文静、年轻妇人来见我,她含笑观察我的目光那么细腻,使得素来胆大的我也有点不好意思了。徐伯伯看出我的窘态,急忙介绍她是诗人雁翼的夫人,因坊间传说四川文坛出了个写小说的雁宁,是雁翼的儿子,因沾了雁翼的光,成都那几家文学杂志才那么器重他,云云。原来雁翼夫人在省文联管理报刊,听此传闻也觉好奇便来四川文学编辑部,瞧瞧这个凭空得来的儿子,这算一个有趣的插曲。而少年时候就读过不少新诗的我,对川中诗坛的梁上泉、陆棨和雁翼都不陌生,梁上泉是达县老乡,他的《大巴山月》我能背诵,陆棨的《重返杨柳村》在初中时候就读过也很熟悉,雁翼的抒情诗也有不少使我喜欢。由于雁翼一直是个很活跃的诗人,他的舞台从四川到全国再到海峡彼岸,常听说他今天在深圳了明天又在香港了等等,省作家协会的几次代表大会他倒有出席,但也只见见面而已没有什么实质的交往。倒是我北漂京城之后,经一位不是文学圈的朋友引导,在离北影厂不远的蓟门饭店见过老诗人几次,那时他的兴趣已不在诗歌上了,而是雄心勃勃搞国际文化交流,不但是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负责人,还注册了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并创办中英文刊物《华人春秋》,都是些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全世界重要大学博物馆相关联的大事。作为一个来北京以笔求生的作家来说,除了敬重还有敬畏。看老诗人孤独地在客居的斗室里顽强努力着,不知自己能帮助什么也只有知难而退,但我知道老人的心愿是好的努力是对的。可天不假年,2009年的一天听到他辞世的噩耗,心头真还难过了许久。前不久,陪北京一位喜欢藏传佛教的朋友去青城前山青峰书院看望何洁居士,从她那儿知道雁翼的公子雁杰对唐卡很有研究,不但收藏了不少古代珍贵唐卡,还建立了唐卡博物馆。于是陪同朋友在百花潭附近的一家宾馆五楼,见到了雁杰和他的收藏珍品,在清新的藏香和茶香之中度过了祥和温馨的几小时,看到那些描绘精致叙事宏大的唐卡,雁翼的面容又浮现眼前,只能在怀念中默默为他的诗魂祝福致意。
  十、代理、陈彬彬和她的女儿们
  在1980年夏天进入新巷子十九号的业余编辑中,还有两个人物不能不说,一个是来自广元某厂的代理,一个是四川大学教写作的女教师陈彬彬。
  先说代理吧,他身材高挺模样英俊小说也写得不错,到了编辑部却不如我们几个大学生活跃,总在办公室一角默默看稿读书和写作,不事张扬却讨人喜欢。而后来我从大巴山出来路经广元找到代理游玩,他却一下子变成既阳刚之气十足又野性粗犷的青年了,手持猎枪带我上山打野兔,见到野兔就一路狂奔猛追,看到惊慌小兔从山坡上球一般滚下他乐得大笑,却在笑声中放了小生命一条生路。代理又带我去当年武则天寄身的皇泽寺,我们一道回忆那段女皇盖天的唐朝历史,再去千佛巖下寻古,当看到清澈透逸的嘉陵江,天生好水的我怎么也忍不住了,和代理一道横渡千佛岩下那段江水。代理后来应该调进成都了,再后来交往少了,也许是他的个性使他对舞文弄墨的日子厌烦了,也就淡出了我和谭力们的视线。其实直到今天,到了念旧年代的我还是挂念他的。
  陈彬彬是以大学写作老师身份到编辑部的,在我们这群学生眼里她是高出一筹的,交往中多少带一些对大学老师的敬重。她本人倒待人随和,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并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她的家庭。丈夫老白在省曲艺团工作,一双女儿挺可爱的,长女白洁随父亲在曲艺团弹琵琶,人也像一首古曲清纯而文雅,小女百灵当时在昆明一个军队文工团,穿一身草绿军装俊秀中带些稚气。陈晓和彬彬老师挺熟悉,便由他组织了我们这批刚入文坛的青年去川大陈家聚会,不但有丰盛的午餐还有欢乐的小舞会,白洁白灵俩姐妹的舞姿优美飘逸,让笨手笨脚的我们闹了不少笑话。记得当时的餐桌是用学生课桌组合起来的,长长的一条供临时聚餐使用,当时陈晓把一杯酒放置桌上打赌说,哪个说我不能从这排桌子下钻过去就喝这杯酒,我正坐在长排桌子的一端,看看要钻过那窄小的空间真挺难的,就顺口应了一声,可话音刚落陈晓就钻过去了。于是罚酒,那是我一生头一次喝一杯白酒,但在陈晓们的催逼下也只有仰面干了,弄得好半天头脑都晕晕乎乎的,但也找到借口不跳舞了。后来听说陈彬彬改嫁著名诗人徐迟有了一段不平凡的遭际,再后来又去了日本,这些对我来讲也只是传说了。她小女儿白灵也去了美国,还成了国际知名的明星,报刊和网上,关于她的消息和图片倒挺多的,却离我们挺遥远的了。那个文静的弹一手好琵琶的白洁,还生活在花重锦里成都吗?也只能在文字中给她良好的祝愿了。
  是的,将近四十年都过去了,新巷子十九号也成了遥远的往事。前不久曾去那里寻觅初入文坛的旧时踪迹,那个有古朴朱漆大门的老公馆已经消失无踪,取代它的已是挺拔入云的现代高楼了。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知道红星中路八十五号一侧的小巷叫新巷子的人们已不多了。而那小巷深处的十九号小公馆,则已被时代的滚滚潮流淹没多时,永不复在了。但是,新巷子十九号这座古色古香的文学公馆,曾载负过我们这一代文学爱好者的青春梦想和人生理想,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永远是一座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学公馆,那小院儿里的白色丁香和粉色月季,依旧那么清丽动人。每每回想它,沙汀、艾芜、周克芹们,便会从那小巷里慢慢踱步而出,他们依然兴致勃勃地谈着文学,那脸上都带着温馨可亲地微笑……
其他文献
1  得知那女人也要去,小曼顾不上抢红包,直奔衣柜去了。本来,昨晚已选好要穿的衣服,不得不重新考虑。那女人叫罗灵,小曼见过几次,皮肤白,腰身好,小乖小乖的,有股青春气。有青春气,是丈夫说的。小曼不服,三十五六岁的人了,能青春到哪儿去?话是这样说,心里免不了发虚,女人上四十,小一岁都不同,何况整整小五岁。五年前,小曼没长肚子,脸上没斑点,皱纹也没这样深,皮肉还紧致。现在,每天走一万步,仍然抵挡不了岁
期刊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这是集团公司的既定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两番,意味着全国各行各业对能
一  谢鸽子把眼珠子转到左眼角上,瞟了刘主任一眼,堆满一脸垮流垮滴的谄笑,嘴皮子动了动。  谢鸽子又把眼珠子转到左眼角上,瞟了刘主任一眼,上半个身子往前挺了挺,嘴皮子又动了动。  刘主任坐在沙发上,直着腰板,气定神闲,右手拿着遥控板对着电视,左手横在胸前,掌心托住右手倒拐,双脚泡在一个绿色塑料盆里,一边不停地换着频道看电视一边洗脚。  画面一闪,八辆大卡车,装着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耀武扬威地开进了
期刊
一  公元386年,王献之病笃。  道人来为他消病祛灾,问他此生有何过错。王献之答,“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他一生磊落豁达,唯有对当年被迫离弃结发妻子郗道茂一事郁结于心头,以致弥留之际亦无法释怀。  只是他挂念的郗道茂已于七年前去世。二人死未能同穴。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头未白而人已散,曲未竟而弦已断。  无论是王献之或是郗道茂,都未曾料到二人的婚姻竟会是这样的结局。
期刊
1  自《等待戈多》诞生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其意义的诠释,大多聚焦于对其荒诞性的解读,并将贝克特冠之以悲观主义、虚无主义、荒诞派戏剧的代表甚或鼻祖等,《等待戈多》亦因此成为一部被世界公认的荒诞主义经典作品。  而显然,这一切似都在有意无意地忽略着其荒诞背后的多重意味,这样整齐地止步,不由引人猜想,是源于其表象传达的意义之过于强大,还是其深层意义的模糊难辨?  事实上,以贝克特醇酽深邃的哲学涵养
期刊
一  电话很固执地响着。  这部座机电话已好久没有响过,号码很陌生。顽强到最后,电话发出怪响,我接了起来。  “我死了,三天以后发送。来还是不来?”  “你是谁?”  “我是你王家三爷。”  电话断了。我呆立在地上。短暂的惊悸过后,我梳理头绪。王家三爷。死了。死了的人给活人打电话。穿越。巴子营的王家三爷。个子不高,斜肩,见人总是笑。笑得古怪。有小孩拍了他的肩,他还会笑。他老是扛着一把铁锨。路上有坑
期刊
期刊
1  元通是住在水边的。这水,我们在下游古蜀州县城里叫它文井江,而在元通这一段,它叫汇江。仔细想想,倒也确如其名——在二江桥和半边街口,有味江河和泊江河相继汇入。河水清澈,然而水波不大,只半边街口逸出来的几朵浪花远远望去倒像几朵轻盈的云。  春天的早晨,河水从绿色里流淌出来。到了黄昏,东岸的房屋就趁着夕照的斜光,把影子长长短短地铺荡在水面上。船是早已绝迹了,薄暮深处不时传来“吱呀”声,是犹寒的晚风
期刊
月亮诗  昨夜我下湖汲水  捧着一桶月亮陪母亲  浇菜地。从丝瓜架底下直起腰  有什么东西扎了我两次  一次是这根尖锐的荆竹  一次是母亲蹲在桶边  啜泣。她没哭月亮  在水里圆缺。她又想起那个夏天  过世的独女。我倒空这只桶  朝湖坡走去。我放跑月亮  哎哟,月亮只是月亮  哎哟,月亮从不悲欢  关于天目山伐木的说明  山中伐木,说明世界需重建  和支撑。又一棵竹  倒下,我静观植物在植物里  
期刊
一、充分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十六大报告中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体现了党在新时期本质在执政为民、归宿在富民强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