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聚焦学生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清晰并且能够落实,同时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设计;“教材”,其实更应该是“学材”,是学生有效的建构、深刻的体验、寻求适切的方式、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学程”书本,借以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领会文本的要义;外化的“教学方法”,其意义在于有效地促进“学习方法”的内化,更好地助推“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语文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 “生活化”言语环境。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材;深度学习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为素养而教”就是要聚焦学生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中的“旅伴”,陪伴着学生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为学习是自我炼制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案例,通过提供“软工具”帮助学生加工知识,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根本目标。只有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出发点的教学安排,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
一、教学目标清晰并且能够落实
“教与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的真正受益者和教学质量或结果的体现者,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学情,找准最近发展区,提升学力,促进发展。
学生在阅读研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關键节点是对作品中的“情节”的理解。
设计一:使用“思维导图”,理顺小说的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学习的本质》一书中强调,“学习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知识的炼制可以借助图示来完成。在解码别里科夫之前,需要对别里科夫进行编码。通过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对本课中的初步认识。
设计二:结合课前所做思维导图,再次探究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要求:
①将你的依据提供给大家(找出在第几段落并把该句大声朗读出来);
②展示小组修改后的思维导图
这一设计,基于学生预习研读时,对人物的理解已经不存在障碍,意在引领学生探寻更深层次的人物。因为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有差异,阅读的理解力有不同,以及语文的学养有距离。所以结合课前的自主预习,再听同伴的分享,补充完成对别里科夫的认识。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检验,同时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自我提示、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
二、“教材”其实就是“学材”
“教材”,其实更应该是“学材”,是学生有效的建构、深刻的体验、寻求适切的方式、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学程”书本(非“教程”书本),借以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领会文本的要义。
必修五第一单元三篇小说,重点都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反映沙皇专治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讽刺、批判反动、保守势力对社会进步的阻挠和压制。为便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我设计了一道习题: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教学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思想上的、习惯上的,等等。这些“套子”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进步。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有一个破“套子”问题。所以讲授这篇小说时,不能就小说讲小说,要扩展丰富内涵,联系实际,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其实就是辅助的“学习方法”
外化的“教学方法”,其意义在于有效地促进“学习方法”的内化,更好地助推“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阅读中,学生很可能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不易发现作者意图或文本原初提出的问题,不少教师解决这一难点的习惯动作是依据教学参考资料越俎代庖,结果封杀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认为教师唯一可做的是千方百计地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界,包括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提供与文本相关的知识材料;指点迷津,至关重要的是要指出学生阅读中的视界盲点;也可以把自己研读的直接经验与学生分享。
设计三:同学们,我们回头再看文章的题目,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 “套子”,还仅仅是雨衣、雨鞋以及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吗?若不是套子又是什么呢?
生:保守、顽固、腐朽、专制、禁锢的思想或制度。
师:别里科夫就是被这一重重套子的束缚,走向了人生的结局,但是,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想必定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请问同学们,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师结: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点滴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个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灿烂辉煌的人生。
语文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 “生活化”言语环境。
深刻的理解是学习迁移的最大的目标和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枕,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洞察力和特有的兴趣,启动协同思考,让学生用更广泛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进而实现为素养而教。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2]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美)林恩 埃里克森
[3] 《理解为先模式》(美)格兰特 维金斯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材;深度学习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为素养而教”就是要聚焦学生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中的“旅伴”,陪伴着学生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为学习是自我炼制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案例,通过提供“软工具”帮助学生加工知识,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根本目标。只有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出发点的教学安排,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
一、教学目标清晰并且能够落实
“教与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的真正受益者和教学质量或结果的体现者,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学情,找准最近发展区,提升学力,促进发展。
学生在阅读研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關键节点是对作品中的“情节”的理解。
设计一:使用“思维导图”,理顺小说的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学习的本质》一书中强调,“学习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知识的炼制可以借助图示来完成。在解码别里科夫之前,需要对别里科夫进行编码。通过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对本课中的初步认识。
设计二:结合课前所做思维导图,再次探究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要求:
①将你的依据提供给大家(找出在第几段落并把该句大声朗读出来);
②展示小组修改后的思维导图
这一设计,基于学生预习研读时,对人物的理解已经不存在障碍,意在引领学生探寻更深层次的人物。因为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有差异,阅读的理解力有不同,以及语文的学养有距离。所以结合课前的自主预习,再听同伴的分享,补充完成对别里科夫的认识。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检验,同时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自我提示、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
二、“教材”其实就是“学材”
“教材”,其实更应该是“学材”,是学生有效的建构、深刻的体验、寻求适切的方式、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学程”书本(非“教程”书本),借以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领会文本的要义。
必修五第一单元三篇小说,重点都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反映沙皇专治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讽刺、批判反动、保守势力对社会进步的阻挠和压制。为便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我设计了一道习题: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教学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思想上的、习惯上的,等等。这些“套子”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进步。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有一个破“套子”问题。所以讲授这篇小说时,不能就小说讲小说,要扩展丰富内涵,联系实际,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其实就是辅助的“学习方法”
外化的“教学方法”,其意义在于有效地促进“学习方法”的内化,更好地助推“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阅读中,学生很可能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不易发现作者意图或文本原初提出的问题,不少教师解决这一难点的习惯动作是依据教学参考资料越俎代庖,结果封杀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认为教师唯一可做的是千方百计地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界,包括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提供与文本相关的知识材料;指点迷津,至关重要的是要指出学生阅读中的视界盲点;也可以把自己研读的直接经验与学生分享。
设计三:同学们,我们回头再看文章的题目,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 “套子”,还仅仅是雨衣、雨鞋以及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吗?若不是套子又是什么呢?
生:保守、顽固、腐朽、专制、禁锢的思想或制度。
师:别里科夫就是被这一重重套子的束缚,走向了人生的结局,但是,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想必定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请问同学们,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师结: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点滴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个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灿烂辉煌的人生。
语文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 “生活化”言语环境。
深刻的理解是学习迁移的最大的目标和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枕,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洞察力和特有的兴趣,启动协同思考,让学生用更广泛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进而实现为素养而教。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2]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美)林恩 埃里克森
[3] 《理解为先模式》(美)格兰特 维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