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我们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建立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音乐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而以情感育人是音乐学科育人的一大优势。”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而且能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其行为变得高尚。
但是,孩子天性好动、顽皮,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搞恶作剧,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此时,教师合适的处理方式就会显得格外重要。我的一节音乐课上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老师,柏和易刚才在课间砸钢琴!我说了不能这样,他俩不听,还说‘你们女生能弹我们男生为什么不行!’”上课铃响了以后,我赶到音乐教室,只见音乐课代表委屈地向我述说。听后我非常生气,平时我向学生强调过不允许砸钢琴,这两个人竟然不听!我安慰了课代表,示意她到座位坐下来,并在全班面前表扬了她作为课代表的认真负责的精神。其间我瞟了瞟课代表说的那两名同学(他们平时就比较调皮,上课经常制造一些“小插曲”),只见他们头微微低着,不敢看我。这时我有点不相信他们会有意去破坏钢琴,想看看他们是怎样“砸钢琴”的,便说道:“柏和易,你们把刚才在钢琴上面的动作再重复一遍!”说完这句话,我顿时觉得不妥,两个学生也是面面相觑,以为我是在出他们的丑,呆在那儿不动。“老师想,你们肯定不是故意砸琴的,能说说你们刚才的意图吗?”我随即变了语气说道。其中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们刚才是在模仿打雷的声音,没有砸琴。”“噢?打雷!表演给同学们听听好吗?”“好的!”只见他们两个一个在高音区,一个在低音区用力弹了几下。“挺像打雷的!”下面有的同学说道。我也表示赞同,两个人脸上表情顿时开朗了许多。
“你们知道打雷闪电在著名音乐作品当中也会用到吗?”同学们一脸的疑惑。我灵机一动,决定借此机会将课文后面要欣赏的《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提前搬到今天的课堂上。“这是一首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不间断地重复二拍了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将乐曲向学生做了大致的介绍以后,我特地讲解了乐曲中模仿打雷和闪电的打击乐器鼓和钹,提醒同学们听赏时注意它们的运用。并且提到第二遍听赏时,要请刚才对打雷闪电有“灵感”的两位同学第一个来敲击这两种乐器,模仿打雷闪电。当我宣布这一决定时,只见他们两个眼睛一亮,有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态。第一遍听赏时,我留意了他们两个,果真是非常认真细心,出现打击的地方,还用手模仿拍打。在第二遍模仿中,他们跟着音乐准确地在相同的位置演绎了一幕“电闪雷鸣”的场面,表演得非常出色,这时班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在他们精彩的敲打之后更多的同学要求表演。
看着学生们生动的表演,看着一个个兴致勃勃的笑脸,这两个“调皮蛋”的“砸钢琴”事件竟然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我心中暗自窃喜。美妙的“波尔卡”一定会长时间地驻留在他们的心中。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固然一个蹩脚的指挥会令人失望,但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整整30年将30批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我暗自庆幸今天的音乐课上没有打击两位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对音乐天生的敏感,使他们看到钢琴而不由自主地去摸一摸,用自己的手弹奏出一些旋律,甚至制造一些我们平时觉得不能入耳的“噪音”。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也可以看到学生在唱歌和欣赏时,随手拿起一个东西敲桌上或凳子以自己的方式为歌曲(乐曲)打节拍。我们的教师也许会以“制造噪音”“干扰教学”为由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可能就在你一次次的制止中消逝。相反,这时教师的宽容和引导将对学生音乐的创造性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比起疾风骤雨般的吓唬更见效。教师的宽容,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个性的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尊重了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的过程。
努力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相信每个教师都可以创造出美丽的教育故事来。
但是,孩子天性好动、顽皮,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搞恶作剧,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此时,教师合适的处理方式就会显得格外重要。我的一节音乐课上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老师,柏和易刚才在课间砸钢琴!我说了不能这样,他俩不听,还说‘你们女生能弹我们男生为什么不行!’”上课铃响了以后,我赶到音乐教室,只见音乐课代表委屈地向我述说。听后我非常生气,平时我向学生强调过不允许砸钢琴,这两个人竟然不听!我安慰了课代表,示意她到座位坐下来,并在全班面前表扬了她作为课代表的认真负责的精神。其间我瞟了瞟课代表说的那两名同学(他们平时就比较调皮,上课经常制造一些“小插曲”),只见他们头微微低着,不敢看我。这时我有点不相信他们会有意去破坏钢琴,想看看他们是怎样“砸钢琴”的,便说道:“柏和易,你们把刚才在钢琴上面的动作再重复一遍!”说完这句话,我顿时觉得不妥,两个学生也是面面相觑,以为我是在出他们的丑,呆在那儿不动。“老师想,你们肯定不是故意砸琴的,能说说你们刚才的意图吗?”我随即变了语气说道。其中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们刚才是在模仿打雷的声音,没有砸琴。”“噢?打雷!表演给同学们听听好吗?”“好的!”只见他们两个一个在高音区,一个在低音区用力弹了几下。“挺像打雷的!”下面有的同学说道。我也表示赞同,两个人脸上表情顿时开朗了许多。
“你们知道打雷闪电在著名音乐作品当中也会用到吗?”同学们一脸的疑惑。我灵机一动,决定借此机会将课文后面要欣赏的《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提前搬到今天的课堂上。“这是一首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不间断地重复二拍了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将乐曲向学生做了大致的介绍以后,我特地讲解了乐曲中模仿打雷和闪电的打击乐器鼓和钹,提醒同学们听赏时注意它们的运用。并且提到第二遍听赏时,要请刚才对打雷闪电有“灵感”的两位同学第一个来敲击这两种乐器,模仿打雷闪电。当我宣布这一决定时,只见他们两个眼睛一亮,有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态。第一遍听赏时,我留意了他们两个,果真是非常认真细心,出现打击的地方,还用手模仿拍打。在第二遍模仿中,他们跟着音乐准确地在相同的位置演绎了一幕“电闪雷鸣”的场面,表演得非常出色,这时班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在他们精彩的敲打之后更多的同学要求表演。
看着学生们生动的表演,看着一个个兴致勃勃的笑脸,这两个“调皮蛋”的“砸钢琴”事件竟然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我心中暗自窃喜。美妙的“波尔卡”一定会长时间地驻留在他们的心中。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固然一个蹩脚的指挥会令人失望,但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整整30年将30批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我暗自庆幸今天的音乐课上没有打击两位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对音乐天生的敏感,使他们看到钢琴而不由自主地去摸一摸,用自己的手弹奏出一些旋律,甚至制造一些我们平时觉得不能入耳的“噪音”。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也可以看到学生在唱歌和欣赏时,随手拿起一个东西敲桌上或凳子以自己的方式为歌曲(乐曲)打节拍。我们的教师也许会以“制造噪音”“干扰教学”为由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可能就在你一次次的制止中消逝。相反,这时教师的宽容和引导将对学生音乐的创造性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比起疾风骤雨般的吓唬更见效。教师的宽容,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个性的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尊重了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的过程。
努力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相信每个教师都可以创造出美丽的教育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