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教育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d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昆山举行的国际教育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同志讲了一件说明中美学生思维习惯不同的事,使我深受启发。一次,有人对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提出同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纸对折,那么最多可以折多少次?中国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对折无数次;而美国学生在用纸对折以后回答,一般最多不会超过8次。
  我回家用一张A4纸试了一下,真的折到7次就折不下去了。中国学生是推理出来的,结论没有什么错,但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做到;而美国学生是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虽然理论上站不住脚,但确实可以通过实践检验。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何止是学生?近年来,一些教育专家随便对某些教育现象发表看法,引起轰动效应,但这些看法很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出台一些教育政策和规定,看似态度坚决,但由于在实际中行不通,所以只能朝令夕改、草草收兵。我想,抛开动机等其他因素不谈,以上问题可能都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不当有关。
  我们在运用已有的认识解决现实问题时,常常只采用推理的方法,许多看法没有实证支撑,许多决策未经实践检验,说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做起来却无法奏效。现在,学者进行的教育研究,也往往是“规范”多于“实证”,成果出得很快,但应用起来很难。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最早是经济学研究使用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后来也用于教育研究。这两种方法都有它的价值和功能,只不过就我国当前的问题来说,我们确实应该倡导多一点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是用各种定律和规律来说明“应该怎样”,并且进行价值判断。这就要求研究者务必以理性的心态对待历史和现实,否则就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规范研究的结论是不是能够成立,取决于其他专家和学术共同体的确认。
  而实证研究则是描述现实“是什么”。从而发现规律。实证研究以事实为支撑,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其成果由是否符合事实来检验。即理论得出的结论必须与事实相符,否则结论就不能成立。
  我们当然需要规范研究,特别是需要教育家们对那些涉及教育“元命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真知灼见。但是,对于应用研究和行动研究来说,特别是当我们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或作出决策时,实证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教育的实证研究应当重视运用观察、谈话、检测、个案、特别是实验的方法。直接观察教师、学生和其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系统地记录下来;与教师、学生和其他人面对面地交谈,在口头沟通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体验;通过问卷测试、操作测验等各种标准化的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的状态;通过对某一教师或者学生、某一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通过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验,以观察被试者的感受与反映,并加以研究。
  比起那些短平快地得出结论的研究来说,这样做当然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当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再用于指导实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同时也最终节约了时间。
  由此,我想到了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有效教学的研究。使用哪些理念和方法能使教学更为有效,当然有一般的规律,但是,“有效教学”必须和“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实证证明不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确实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不能只凭专家确认其是否符合有效教学的原则。
  2008年,美国国家数学咨询委员会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特别强调教育研究应摆脱形而上的逻辑推演的窠臼,“重点鼓励与支持开展严谨、实证的数学教育科学研究”,“哪怕是一个看似简单、不证自明的观点,也要经过实证研究来证明”。
  我想,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编辑 沙培宁)
其他文献
摘要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不断探索优化学科育人的方式与内涵,引领语文教育进入系统性变革的新阶段。首先是以“育人”为起点,创设课堂教学新形态;其次搭建课程育人高平台,以学生发展为内核,构建学科课程群;再次是聚焦课题育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又次是提升空间育人效度,以学科教室为依托,打造有学科味的学习空间;最后是激发实践育人能量,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发挥社会资源育人优势。  关键词学科育人
目前,谁来当教育局长这个话题,颇受大家的关注。2008年3月,我在一次学术论坛上发布了一项有关我国教育局长状况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目前在全国随机抽样获得的122位教育局长(正职)中,来自教育系统外的人占到60%以上。《中小学管理》第6期以《教育局长的角色困境》为题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过程及基本结论。研究成果公开后,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教师报》和《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纷纷约我就这个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而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管理和运行体制。30年前,为了这样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小学校长办学,为了更好地探索中小学学校管理规律,当时的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后与北京教育学院合并)创立了《中小学管理》。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中小学管理》很好地实现了创立时的目标,并已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理论
当代社会是开放的,深圳更是以“开放”而引人瞩目。开放有助于尊重差异,使人变得宽容;开放可以使人消除偏见,学会鉴别。在面对时代变革与教育转型的今天,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大众与精英等文化冲突,我们如何以开放的心态,辩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重新自觉思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人等一系列重要命题,“开放”地办教育,办“开放式教育”,是我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做校长这些年来着力思考和实践的。
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是健康的保护神,這个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是自动化、优化调节的。当人患病以后,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是通过促进自调机能的康复修复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珍贵的灵丹妙药不在药店,而在你的身体之中,就看你会不会利用。
本文主要探讨教育改革内部规律涉及的一些问题。  根据对教育改革内部规律中基本规律的探讨,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放到“谁来改”、“改什么”和“怎样改”这三个范畴中来。展示并分析这三个基本范畴的现状与问题,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教育改革内部规律中的具体规律,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推进教育改革。    1、关于“谁来改”的问题    “谁来改”指的是谁来发起、推动、实施、评价和监督教育
同学们:  最近,天气比较冷,黑夜长白天短,我了解到同学们为了早一点赶到学校,不到六点就起床,离开温暖的家,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寒冷黑暗,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上路,有许多同学甚至打着手电筒走山路。这是什么精神?是刻苦学习的精神。我感动,我相信你们会成为有用之才。  渐入深秋,树叶大量飘落,我看见许多同学拿着和他一般高的扫帚在用力打扫,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叫苦叫累,大家干得还很高兴。看不见就打着手电照着扫,
十年前我接到一位学生爷爷的来信。老人在信中说,开学第一天,孙子回家吃饭时郑重地对家人说:“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爷爷“吓坏了”,问此话从何来?心想小孩子谈“责任”是否过于“沉重”?孩子告诉爷爷,在开学典礼上老师们请他大声朗读了这句话。孩子的这句话触动了爷爷,于是爷爷特地写来一封语重心长的感谢信。  实际上,清华附小在每一次的开学典礼上都会请孩子们大声朗读这句话,给他们心中埋下小小的种子
摘要自主支持型教学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重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北京市某中学八年级开展的为期一学期的物理自主支持型教学实验表明,通过创设更为开放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投入度会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实验同时也发现,自主支持型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包括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不够等。  关键词自主支持型教学;学习
2007年4月16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震惊了世界,33位青年学子惨死在移民学生赵承熙的枪口下。这使人联想到2004年发生在我国大学校园内的马加爵案件,案犯的4位同窗好友冤死校园。虽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无论是弗吉尼亚枪击案还是马加爵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首先,学生心理教育缺失。两起案件的根源在于作案者扭曲的心理,前者是因身为移民受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