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

来源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s352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早期常可于短时间内自行缓解,随着病程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持续时间逐渐延长,直至无法自行缓解,并伴发痛风石的形成,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有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同时聚集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缓解痛风急性期炎性反应,并且可与尿酸盐结晶紧密结合,参与痛风石的形成.
其他文献
背景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治疗棘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 目的 阐述动物实验研究中电针刺对ALI的可能保护机制. 内容 电针刺对ALI的保护机制可能涉及维持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促炎/抗炎反应平衡、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血管舒缩功能平衡及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趋向 导致ALI因素多样、机制复杂,电针刺激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内源性保护系统从不同
Graves病(GD)是一种B淋巴细胞介导、T淋巴细胞依赖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B淋巴细胞膜上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
P311是一个胞浆蛋白,介导多种细胞的转化和形态发生.研究发现P311有抑制TGF-βl、TGF-β2的表达,降低胶原Ⅰ和胶原Ⅲ的表达以及改变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方式等作用,本文就P311在肾组织纤维化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背景 研究表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元功能调控起重要作用,并可影响脊髓背角伤害性信号的传递进而参与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中枢敏化过程. 目的 探讨NP状态下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内容 分别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胞外分子机制和胞内分子机制两方面就与此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趋向 小胶质细胞在NP中的作用将继续成为疼痛研究的热点,对小胶质细胞的深入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泵是一种皮下埋植的可编程便携式微量输注装置.其通过连续脉冲式输注GnRH类似物,模拟下丘脑GnRH生理性脉冲模式,促进性腺发育及配子形成.目前,G
血红素氧合酶(hemeoxygenase,HO)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哺乳动物体内,近年来发现它不仅可降解血红素,而且能调节体内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进而保护机体组织器官.体内HO有3种存在形式,即HO-1、HO-2、HO-3.在氧化应激过程中,HO-1在肾小管损伤和肾血管损伤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本文就近年来HO-1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背景 针灸在我国具有2 500年的历史.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改善患者急慢性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量.针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急性及慢性疼痛的手段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总结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领域及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良的方式. 内容 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内啡肽学说、神经生理学说、神经激素调节学说、神经门控学说以及抑制有害
期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是肝的代谢障碍表现.近年来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家族(BMP-9、BMP-7及BMP-6等)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机制涉
随着肾脏疾病的进展,肾脏不可避免的出现纤维化,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虽然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有效措施,但肾源的不足及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肾移植的应用,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措施.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广泛关注的一种成体干细胞,伴随着再生医学及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有可能从间充质干细胞的角度找到治疗肾纤维化的理想措施。
背景 骨癌性疼痛(bone cancer pain,BCP)或癌性骨痛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或者骨转移癌患者最主要的临床问题,约85%的骨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疼痛,从而导致焦虑甚至抑郁,降低其终末期的生活质量.BCP目前临床上难以达到彻底的疼痛缓解.近些年来,随着BCP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成熟,其病理生理机制正逐渐被人阐述. 目的 总结BCP涉及到的病理机制,希望对临床寻找基于病理机制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