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缓解阶层差距的乡村情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过去的2015年春节,有一篇“返乡日记”文章在网上爆红。作者是上海大学80后博士生,他的家乡是湖北大别山的某个乡村。二十多年的家乡记忆和朴素感情,让他在文中深情关切了老家触目惊心的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现象,为无数被废弃和变卖了的乡村小学和中学而悲怆,还有为“农村大学生”更严峻的就业问题表达强烈不满。虽然这篇原题《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文章笔墨朴实、情真意切,引起了数百万人的叫好和感叹,但他的师姐的另一回应或批评文章《博士哥,你为何情怯了你的家园?》同样“炸响”,显示的是更多幽默、暗藏锋芒的观点和文风。
  批评文章首先调侃师弟“傻文青”的迂腐,认为他活得太认真,仿佛“苦大仇深”。因为缺乏轻松自由心态,所以无视城市化建设给予乡民和年轻一代的更大福利和难得自由。返乡日记对“乡村”是城市“底层人”可以退守之“家园”的说法,有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唯美和自我优越感,实际像一个保守老人无法欣赏新势态。文章还微讽“近年情更怯”的作者是自尊与优越感、自卑与自我怀疑互相撞车。
  这两篇文章都自圆其说,拥有自身的逻辑和感人之处,但对照着阅读确实让人有些左右为难的困惑感。这种矛盾和困惑不免让人想起一本名著,就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在1973年出版的《乡村与城市》。在这本书中,雷蒙·威廉斯讨论的就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他坚决反对缅怀旧日农村“黄金时代”的文学想象,认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现代城市既无法拯救受到严重冲击的旧式乡村,传统的乡村价值也拯救不了面临太多新问题的城市。城乡矛盾或城乡张力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危机。
  但换个角度对比地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在19世纪中叶也曾经历爆炸式发展,急剧提速的工业化,造成了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涌入,很快就让城市的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骤然加剧。但为什么在英国这一原发工业国始终没有爆发如法国大革命般的激进革命?原因就在于英国的阶级矛盾最后是以城乡对立的形式予以解说和“保守”处置的。
  雷蒙·威廉斯在《乡村与城市》中就有意地强调:城市化进程不是古今断裂或传统破碎,而是一个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逐渐改变和连续性过程。“美好乡村”与“可怕城市”的对立,是不准确也有害处的理解,在乡村占主导地位的剥削模式还会在城市中呈现,城市的现代秩序与乡村传统中的良序也仍有一致性。所以最好的化解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的方法,不是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而是“教育、科学和社会主义”。雷蒙·威廉斯所说的“教育”在今天说来,主要指真正高层次的“文化”对新型“个人”的建设,即通过文化的教育力量塑造人们的相互认同,通过将劳动阶级整合进城市社会发展进程来弥合贫富冲突,用乡愁和乡情来化解阶级仇恨。所以他警惕传统精英文化、关心现代大众文化,目的是让劳动阶级的生活文化一方面尽可能地保持完整性和自身活力,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逐渐学会接收和吸纳更高级的文化。
  与今年春节走红的返乡日记相似,在《乡村与城市》中,雷蒙·威廉斯也有意加入了很多自己的乡村回忆和生活记忆,一方面强调社会底层人的“感情”不被现有的上层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经验,来对抗排斥劳动阶级的现成理性和日益拉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他反对怀旧的乡村“田园诗”,认为工业化之前的英国乡村生活既不“自然”也不“道德”,而是充满了“剥削”的经济运作和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大量离乡农民来到城市发展之后,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不是诗意和感伤,而是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寻求认同。英国传统农村是围绕着家庭和宗教建立的乡村共同体,城市则应以“教育、科学和社会主义”,提供人们需求的新文化和新能量。他所说的“教育”是让城市劳动阶级能够参与和投入的自我教育,是可能让他们找到“社会认同”的城市文化建设,而他所说的“社会主义”则是超越固化的市场分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努力延续乡村熟人社会的传统合作意识,保护每个阶层的权益和社会阶层自由流动的可选择性。
  简言之,现代的城乡矛盾与困惑,哪个国家也免不了。化解之道就在于城市人需要不断通过“乡愁”反思城市,而“乡村共同体”的永恒文化价值只有在城市生活的不断完善中才能得到重新认识和真正重视。
其他文献
简介:  大关街道作为城区的老小区,和其它许多小区一样,都面临着停车位紧张的问题。2013年,大关街道通过新设治安亭、内部交通“微循环”等办法,实行大封闭管理,一定程度上已经缓解了停车难、行车难的问题。  2014年3月开始,业主拼车出行开始在辖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这些业主,成为杭州率先尝试“拼车”、坚持“拼车”的群体,傅波就是主要的推动者之一。  傅波这样说:“拼车,既然参与了,就不要想太多
期刊
简介:  “那时候,我开车准备去西湖边吃晚饭。看到浓烟滚滚,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过去帮忙。”回忆起7·5公交纵火事件现场那个场景,陈秋宇仍然非常紧张。  “那个情况,之前没看到过,就像电影里一样。火苗在公交车厢里乱窜,许多人用手死命地拍打着车窗。救不到他们,很着急。”  当时很多人拿起车锁、护栏之类的砸车窗。他赶紧把车上的灭火器拿了下来,然后冲到车厢右后部,用灭火器的头使劲地砸最后一扇窗户。  “
期刊
简介:  肖彬和,一个出生在小乡村,打拼在杭州城的创业者,拥有一家不到十人的小公司,是这个大城市里千百创业者中的一员。  求学、创业,他的经历看起来普通、平常,然而他行在路上,热心参与公益,带领贫困青少年看“外面的世界”,让他平凡的生活变得如此美丽。  肖彬和参与公益,行在路上已有两年多了。在这条路上,他作为一名行者一直在传递美和希望。他深入地和那些孩子们接触,充分地沟通交流,他和孩子们以“大小朋
期刊
简介:  车艳,土生土长的85后杭州女孩,浙江一家大型民企的会计。7·5杭州公交车纵火事件发生的时候,她已经怀孕8个月了。  就是这样一位大腹便便的准妈妈,却勇敢地将严重烧伤的两名伤员开车送往医院,妥善安顿,甚至都不曾给被帮助者留下一个名字。  “当时我听到了有人敲我们后面的车窗玻璃,一看吓了一跳。两个脸上烧得很黑的人在向我们求助,是一对外地的夫妻。”  “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你根本来不及多想车里
期刊
简介:  仅仅一辆悍马车,就花了李立兴近140万元,而购置的原因,仅仅是“去过山区救援,发现越野车底盘高,能开山路,能涉险”。  李立兴对救火的执着在杭州是出了名的。时至今日,李立兴的车队已经装备了包括云梯车、消防车在内的8辆救援车辆,堪称专业级“发烧友”。  雅安地震,他也驾驶着这辆悍马,活跃在救援的第一线。  点评:  你有装备齐全的救援车队。救火、抗震救灾,一切与“救”相关的事,你都毫不犹豫
期刊
简介:  浙A·T2568出租车司机周为民,杭州一运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驾驶员,从事出租车行业十多年,是一名五星级出租车司机。  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他深深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素质,还反映出整个服务行业的水平和城市的形象。为此,他始终坚持“五心服务方法”,即对待老人要关心、对待小孩要细心、对待外地人要热心、对待残疾人要爱心、对待脾气大的乘客要耐心。  周为民平时积极参加安全学
期刊
简介:  “这里的路蜿蜒崎岖,要多难走有多难走,好几次车子都差点上不去,头一回感觉把命交到别人的手上……  这里都是木板房,而且大部分可以说是危房;这里没有水、没有床、没有食堂、没有食物……  这里从来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没有一个女娃读过书……”  这是俞真记录在走访日志中的文字,说的是一个叫做大歹的苗族村寨。  俞真说:“秋风起,杭州的天气转凉了,对于走在城市马路上的我们,也许只是多加件外套的事
期刊
简介:  施建华是杭州高新公共设施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洒水车驾驶员。作为一名老司机,他具有丰富的驾驶经验,开车永远讲求“安全第一”,为达到安全行车,他一贯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执行安全行车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交通规则和操作规程,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在车队里常常以身作则,任劳任怨,谁有需要帮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每逢节假日,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提出
期刊
《轻尘》  作 者:高梁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简 介:罗马老城区,一座偶尔闹鬼的公寓里,住着美丽孤独的中餐馆领座小姐小鱼。大厨王大江渐趋平庸的爱情对她正迅速地失去吸引力,但她又无力摆脱。就在此时,貌似阴郁高傲的意大利律师江尼出现在小鱼的生活中。她竭尽全力企图抵挡他的魅力,但心底却充满了对他的生活及所属社会阶层的深深向往……  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轻尘》,为我们描绘了一群“
期刊
近年来,杭州致力于打造全国闻名的“礼仪之都”,“最美司机”“斑马线让人”等事件的宣传报道使杭州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推进“美丽杭州”建设,杭州传媒品牌促进会与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等单位共同举办2014“美丽行者”活动,宣传文明驾车、文明出行,弘扬谦和礼让之风,鼓励表彰遵章守纪的“美丽行者”,让“美丽行者”活动在交通中得到延续和彰显,让美德成为马路新风尚。  2013年12月2日,“美丽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