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国情怀是指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发展自身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就挖掘教材资源、引导自主探究、进行拓展延伸、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历史活动进行探讨,旨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有效渗透
  
  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曾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国情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使命感,是我们的精神港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可以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强盛与繁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通过拓展延伸、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通过组织历史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历史文化,最终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
  一、 挖掘教材资源,加强情感感知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情感感知。在引导学生了解爱国英雄人物与相关事件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同时要使学生学习和吸收优秀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思想建设。
  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这一章节中的“张骞出塞”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张骞不顾艰难险阻在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对国家的责任,是一种强大的家国情怀一直支持他走出去。张骞是西汉外交家,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相约攻打匈奴。经过匈奴时,被俘在匈奴10余年,即使被逼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不忘使命。终于在逃脱之后跨过崇山峻岭抵达大月氏。张骞在返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留一年多,在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内乱逃回汉朝。公元前119年,他又奉命出使乌孙,至乌孙后,又分遣副使赴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邻国,与中亚各国正式通好。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与张骞的辛苦付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对这一内容的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事件,强调其在途中的艰辛,突出其为了国家的繁荣强盛而付出的努力。要充分引导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艱难险阻的感悟,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当时的不易,从而突出其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弃自我的家国情怀与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也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发言,总结我们应该在他身上学习的精神,这样学生在总结和补充的过程中就更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从而深刻的领会到这一事件和这一历史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通过英雄人物的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发现自身在家国面前的责任感等。
  二、 引导自主探究,树立正确史观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现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史观。在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时空教学法、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正确的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理智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促使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有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情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政治和经济制度看似遥远,但却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体现的政治经济制度元素,对中国民主政治进行自主探究。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国情与当前的国情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经济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哪些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史料教学方法,为学生搜集大量和新中国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在那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充分认识和有效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的内涵和特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相关基础知识。最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究法,在对学生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政治和经济建设教学内容进行有价值的问题设计,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有更加深刻和科学的认识,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这些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促使学生在对相关知识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
  三、 进行拓展延伸,深入了解历史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通过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拓展延伸中,教师可以讲述了一些历史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相关的书籍。教师进行拓展延伸,可以补充教材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通过细节分析历史,促进了学生历史文化的积淀。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主要是通过明清时期的政治统治和科技、建筑、文学以及民族巩固与发展方面的措施,让学生对明清时期封建王朝的统治有更深的了解。明清时期是一个矛盾交织的时代,统治阶级正在逐渐走向腐败,中央集权制度高度集中,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到清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走向顶峰。教师要通过思维拓展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批判性的思想对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进行怀疑和批判。所以教师也要在此基础上巩固一些出现的进步思潮,让学生在这些进步思潮的洗礼之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家国情怀。李贽的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可以教导学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实现新时代思想的解放。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导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了国家的发展前仆后继。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拓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经世致用思想的学习中,让学生立足当前政治经济的实践问题,结合社会的迫切要求,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 联系实际生活,强化爱国情怀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联系实际生活时,可以搜集相关时政热点,可以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素质。
  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例。这一课讲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近年来的变化。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时,教师搜集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农村的照片,制作成视频引导学生观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变化;另外教师还展示了小时候的钱币与现代的钱币,使学生根据钱币的变化感受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讲解共享经济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出现的共享事物,使学生联想到了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宝,然后结合共享单车分析了共享经济理念。在引导学生了解绿色理念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为绿色理念的发展做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做相关的宣传工作,呼吁身边的人重视环境保护;有的学生说节约水电资源,做好废物利用,做到开源节流;还有的学生说努力学习,将来从事绿色资源相关研究。教师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意识到历史是由每一个人的行为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 组织历史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组织以历史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引导學生在活动中深刻了解中国历史,促进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在历史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其事迹,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可以通过辩论活动分析历史中的现象。教师开展历史活动,不仅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三国鼎立》为例。这一课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剧本,同时将学生分为三组,在班级举办“三国鼎立”的小品表演。将三位君主所持的治国理念和崇尚的治国理念穿插在剧本里,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时代背景,以及曹操、刘备、项羽三人的性格、事迹和三人间的人物关系。其中有背景,有才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西楚霸王项羽;白手起家,靠“仁义”当上皇帝,最后占据蜀汉的刘备。通过鲜明的人物关系,他们在这段历史中的地位以及为了实现统一,还百姓的安稳的生活的愿望,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使学生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学习他们的家国精神教师组织历史活动,引导学生设计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活动建设中了解历史人物、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要求学生对历史有大致的了解,更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出发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思想素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6):43-44.
  [2]陈梅霞.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以初中历史(部编版)教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9):168-170.
  [3]赵宇.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20,42(3):261-262.
  [4]张应进.试谈以感知、感悟和感言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0(3):18-21.
  [5]吴致芬.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才智,2020(6):198.
  [6]蔡冬梅.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8(4):92-93.
  作者简介:
  庄光阳,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外国语学校学校石狮分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地理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将地理知识中与日常生活中有关地理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实践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必要性;策略     一、 背景  地理学科主要是研究地球上人类生活的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以及地貌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
以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对大豆风干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后,对当代植株的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分析表明,辐射对当代植株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影响,植株粗蛋白质含量随辐射剂量增加
摘 要:为推进新时代教育模式进一步改革,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使初中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的同时准确把握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演变规律,全面突破以提高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的应试化教学思路,强化现代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与精神性,使之具备塑造学生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特殊效果。文章总结了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精神与文化价值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调整授课模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可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师必须紧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步伐,认真思考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有效
历史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反映,现实生活是不断演变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能让学生“怀古通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寻找历
我国在2016年开始在全国开始《道德与法治》课程,这充分显现出依法治国理念与义务教育法治教育推进全面落实需求.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方向转变,“中国梦”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希望快速获得新的信息。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要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就要不断增加报道的含“新”量,特别是会议报道一定要注意寻找新闻点进行报道,避免刻板
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采用的基本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忽视高中历史在课堂当中的导入作用的环节,这使得教学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提升他们学习
音乐游戏的教育价值主要是使儿童分享愉快和自然地在集体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果儿童只是呆板地站着唱歌、拘谨的发声、完成任务似的表演,这样的活动毫无意义.教师可以把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患,由多种炎症细胞、气道结构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既往研究认为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