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或者过程(外二首)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lip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眼睛,耳朵,手,皮肤的每一寸
  粘在衣衫上的汗渍
  你将白发频添,脸上现出黑斑
  你将迟钝,健忘,锁门之后
  还要折回来再开一次,锁一次
  很多事儿你将力不从心
  你开始寡言,开始自嘲
  开始微笑着看别人的激情奔跑
  你慢下来,静下来
  常常枯坐,好像在等待什么
  黄山栾开花了
  金黄的花,胭脂红的蕊,羞涩的红
  适逢处暑,她还想唤起暑热的爱恋
  这就是你,在酒液里旋舞
  在酒靥里沉醉
  东風南路与祥盛街口
  去年,一只戴胜漫步在人行道上
  五十万年的淅川
  淅川,马蹬,坑南之坑
  旧石器依然锋利
  荆紫关的牙齿也曾咀嚼过草籽和猛兽
  躺在淅川博物馆的两米长象牙
  也曾挑动远古的怒吼
  后来,下王岗人开始制作彩陶
  龙山岗、沟湾、下寨人开始种植稻谷
  丹朱被舜放逐到丹淅之滨
  再后来,季连和屈玔来了
  从河洛古国带来了营造法式
  从嵩阴的隞山带来了大河的涛声
  再后来,周公让成王分封诸侯
  熊绎亏啊,只有子男之地
  巴掌大的地方筚路蓝缕
  再后来,楚武王南下江汉
  吞并诸姬,问鼎中原
  到怀王,屈原放逐
  再后来,信阳长台关,淮阳陈地
  安徽寿春,楚终于寿终正寝
  再后来,司马迁写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析邑,丹水,博山,南乡
  都是淅川的别称
  直到南水北调,北京出租车司机说
  我们喝的南水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少年的我就读于湍河岸边的小城,而我所出生和成长的小村与它仅一河之隔。从年幼时,每逢周日,跟随大人或是伙伴们拥入小城,到后来的求学于这座城市,朝夕地相处,近距离地感受,总觉得小城呢,就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热忱地伸张她的怀抱,温柔地拥抱了我。  蹭书  小城于我,印象最深的是古城路与新华路交汇处,有一处空场地,就在市电影院的前面,本来它是闲置着的,也不知是何原因,突然有一天,市
期刊
那是1981年暑假,我11岁,上小学四年级。眼看就要开学了,可我们姐弟的学费还没着落。我一觉醒来,看到院子里没有灯光,父母坐在黑暗里,小声嘀咕。  “家里攒的鸡蛋都卖了,还是不够……”母亲说。  “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娃们上学呀。”这是父亲的声音。  ……  长时间的无声。  “那就刨花生吧。”这是父亲的声音。  “离老(熟)还得几天吧?”母亲说。又是一段无声的静寂。  “就这样吧!”跟着是父亲站起
期刊
离开母校已经二十多年了,偶然的机缘,有幸回到母校,进去大门的一刻,竟然有种失散多年的孩子回归母亲怀抱的感觉,儿时那一幕幕如在昨天。  学校的大门翻新,记得这堵墙是我的一张临时床。那时候家里没有钟表,上学一心怕误时的姐姐,总要早起,每天上早自习的时候,都是看着月亮去的。估摸着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去上早自习,害苦了我,每天都要靠在墙上睡一会儿才开始听到学校看大门老头的开门打钟声。  走到我儿时的教室边,仿
期刊
“收破烂……收破烂……”  我搬到这个小区居住以后,几乎每天都是被收破烂的声音叫醒的。开始并不习惯,总觉得,是他把我的余觉给搅黄了。后来,慢慢地调整、慢慢地适应,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住的这里,不是非常规范的那种城市小区。原先,这儿只是小城的郊区,后因城市发展了,郊区也就变成了城区。不过,新的城区和乡村之间还是隔着一座桥的。桥的那头是繁华的城市,桥的这头是比较安静些的乡村
期刊
青雾从伏牛山余脉漫过来,带着馨香拂过原野,像曼妙女子回归途中吹散了的薄纱,温婉,空灵,将古意拥覆的赊店隐笼在神秘的氤氲里。这是裹挟着岁月风雨和历史烟云的青雾,远望朦胧绰约,隐匿着古镇意象;近看却几近于无,浸染着水墨色颜。  赊店古镇确有着陈年水墨一般的意境。那依地势起伏和缘赵河蜿蜒、随潘河潆洄次第而建的古镇格局,自然形成了一幅画的精美布设。尤其是青砖黑瓦的古建筑高低落差所带给人的视觉错位意识,很是
期刊
秋末冬初,季节在衰退,一日日做着减法。秋已老,冬的气息,一天天逼近。  一个人,在田野里行走,大地一派苍凉。  秋庄稼,俱已收割,土地里只落下一地庄稼的碎茬儿,和残横的秸秆儿。高粱茬、玉米茬,镰刀斜割过,留下腐朽的刀切面,如一张张哭丧的脸。残留在秸秆茬儿上的叶片,俱已干枯,在瑟瑟秋风中,颤抖着,飞舞着,企图离开地面,做一次凌空的飞舞,可无论怎样挣扎,终也逃脱不出杆茬的羁绊,无奈之下,只好在猎猎秋风
期刊
一  老井是大地上的眼睛。老奶奶说这话时村里正在淘井,她坐在院里的捶布石上,一边择菜一边自语。  奶奶的话我听不懂,以致后来的几十年我也没弄明白。那时候还是懵懂少年,往往当作老人的絮叨或胡言乱语,蹦跳着去看淘井了。  淘井,也叫洗井,每年夏季伏天,村里都要重复一次。淘井开始,挑选出来的壮实汉子,在众人的注目下,脸上带着几分荣耀和自豪,光着膀子晃动着壮硕的躯体,饮下几口烈酒,扯过井绳缠绕腰间,被人摇
期刊
人在水泥浇铸的森林里住久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内心深处竟会像有缕断线风筝似的思绪一直在飘忽不定,往往安不下心来。  闲来便在储存的记忆里翻起儿时农村生活的许多模糊的和清晰的场景,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在村庄的上空扶摇直上云霄的那缕缕炊烟。  清早,一缕缕时浓时淡的炊烟升腾在村庄上空,带着农人的思念和日夜往复的生活热度飘向远方。几只哨鸽来回盘旋,是老鸽带着稚鸽在晨练在寻觅谁家院子空地上撒落的一把青稞粒。巷头
期刊
一  这不知道连续下了多少天的雨,将我们一个个锁到屋子里,捆绑到屋檐下。自从那一天我从学校里回来,就一直没有机会返校,我越来越怀念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甚至怀念黑色的黑板、白色的粉笔、黑白不分的围墙,还有我在书桌上、在树皮上和在地面上的划痕,阳光下的花啊蝴蝶啊蚂蚁啊,更是让我想得心里“吱吱”的疼。  我憎恶这雨,可是总不能在泥地里跟它摔跤吧,连吐它一口唾沫都沒有意义。  蹲在屋檐下,我咬
期刊
多年前一位痴迷收藏的朋友偶得两砚台,视若珍宝,置于家中最显眼处,每逢宾客便极尽炫耀。我非书画之人自然对砚台没有偏爱和研究,认为现在都是现代化生产笔墨,砚台也不过是书房的摆设。但经不起朋友的吹嘘和煽情,就像小时候对那些摆地摊拍着胸脯卖当的艺人,小心翼翼生怕上当,最后还是信以为真,主动提出让出一台与我。我只知道我国有三大名砚,甘肃岷县的洮砚、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都是上好稀有的石料精雕细磨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