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喜欢势均力敌的爱情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大结局了,航天设计师于途和女明星乔晶晶的爱情甜倒了一众网友。两人不仅甜,还都热爱工作,于途搞科研忙碌,加班是常态,回家还要写论文。乔晶晶的敬业人设也屹立不倒,坚持用作品说话。
  有人评论道:“这才是美好爱情呀,小时候我喜欢的那些爱情剧都是啥奇葩?”
  这届观众是不是不再看“恋爱脑”甜剧,也不喜欢“恋爱脑”了呢?

1.“恋爱脑”是咋回事?可能是痴迷型依恋


  以前的电视剧总喜欢演“恋爱脑”情节:富家公子为了出身贫寒的女主,和家中决裂,放弃学业和事业,只想和她在一起……比如经典偶像剧《流星花园》,出身平凡的姑娘杉菜被富家公子道明寺一心爱慕,F4中的其他人也对她有特殊的情感;《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出身平凡的楚雨荨被霸道总裁慕容云海钟爱,还被端木磊默默守护……这些剧,曾让无数女孩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女主。
  生活中也有“恋爱脑”的人,无时无刻不想缠着男友,一分开就打电话,发微信要求男朋友秒回,加班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回家给男朋友做饭,即便分手了,也会继续追赶和纠缠……
  旁人看了不禁好奇:这些过度“恋爱脑”的人是怎么想的?心理学家说,他们可能是痴迷型依恋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人回避亲密,想多获得一些独立的空间;有人担忧被抛弃,想多听伴侣表达爱意。根据回避亲密、担忧被弃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成年人的依恋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安全型依恋:无论和伴侣亲近还是独处,都能很舒适。
  疏离型依恋:非常回避亲密,觉得自己不怎么需要亲密关系。
  恐惧型依恋:既回避亲密,又担心自己不被喜欢,十分纠结。
  痴迷型依恋:过度依赖,也就是“恋爱脑”的表现啦!
  究其根本,痴迷型依恋的人,内心对自己的看法是消极的,伴侣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是非常积极的,所以他们才像丢了魂一样,希望这个好伴侣不要抛弃“差劲”的自己。

2.势均力敌搞事业的CP,才是这届年轻人想嗑的


  因为在痴迷型依恋的人心中,自己和伴侣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两人心理上并不平等,相处起来也总是充满了“拯救”和“被拯救”的戏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不平等与现实中金钱、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并不完全一致,痴迷型依恋的“王子”可能需要“灰姑娘”的救赎,痴迷型依恋的姑娘也可能把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友视为现实世界里唯一的光。
  但这些情节,这届年轻人已经看厌了。
  我们越来越多地喜欢在心理上势均力敌的CP,这样才更符合现实,做出的事情也更“智商在线”,让人们拥有明确的真实感。
  进入21世纪后,关于婚姻中夫妻决策权的心理学研究往往发现,相比20世纪,伴侣两人更多地共同进行决策,更平等了。
  并且,越是平等相处的伴侣就越幸福,平时越少争吵,这种样貌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在年轻人心中美好爱情的模样。
  在《你是我的荣耀》中,乔晶晶对于途从来不摆明星架子,于途被同学嘲讽时,乔晶晶巧妙地借酒给他解围,并且话术巧妙,不让于途觉得为难。于途也从来不觉得乔晶晶笨,在前女友面前维护乔晶晶。虽然有时候调侃她“需要多吃淀粉”,但从来不糊弄她。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尊重彼此的意愿,喜欢对方真实的模样。于途的前女友曾因为他追逐航天梦想而提出分手,但乔晶晶一直支持他做科研;乔晶晶的前男友曾让她放弃事业,相夫教子,但于途会陪她读剧本,让她不必考虑自己的感受而避开亲密戏。
  嗑CP,表面看嗑的是CP中的兩人,其实嗑的都是我们真实生活中情感的投射。我们羡慕强者,也欣赏权利平等、相处甜蜜的爱情,所以在书籍、影视剧中嗑又甜又强的CP,就成了我们寄托美好期望的方式。

3.甜甜的恋爱轮到我时,该怎么保持智商在线


  即便我们对恋爱有诸多见解,但当甜甜的恋爱轮到自己时,也会有点手足无措:该怎么搞事业和搞爱情两不误呢?
  其实,当痴迷型依恋的人陷入“恋爱脑”时,他们想要黏着的对象,并不一定是当下的伴侣,而可能是小时候没能满足自己、回应自己的那个照顾者。痴迷型依恋的人,小时候可能有一个对自己不稳定的照顾者,有时候能亲亲抱抱举高高,但有时候又非常冷漠,所以他们喜欢黏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亲密,免得不知什么时候别人又会变成冷漠的样子。
  所以,当发现自己“恋爱脑”上头、特别需要不顾一切地黏着伴侣时,先不要着急,暂停一下,通过几次深而长的呼吸,或者通过默念身边有什么东西,来打断“自动化”的焦虑,回到现实、回到当下,看到现在这位伴侣是稳定的,而不是想象中时而有回应、时而不搭理的模样。
  根本的方法,是从心里相信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在心中的地位。可以写一段关于自己积极方面的文字:我有哪些优点,擅长做什么,有哪些重要的品质和能力,有哪些事情可以证明我还不错,也可以让伴侣来夸夸自己……这样既能感受到他的回应,让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更稳定,又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对自己的认知更积极,一举两得。
  祝你也遇到真正欣赏你的人,拥有势均力敌的亲密关系。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上网查病,癌症起步。虽然夸张,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类似的现象,而它被称为医学生综合征。  学习医学的医学生在课堂或书本上学习某种疾病时,时不时地认为自己或自己的亲友得了这种疾病,这种现象就叫作医学生综合征。  产生了这种综合征的医学生,会把刚学到的关于某种疾病的症状往自己或他人身上套,从而得出患病的怀疑或结论。  学习心理学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变态心理学的学生也会产生医学生综合征
期刊
在金庸的小说里,很多人被愤怒吞噬了。《天龙八部》里段誉、乔峰、虚竹分别对应着贪、嗔、痴三毒。乔峰有着类似希腊悲剧人物的命运,热血易嗔怒,英雄了得却受命运无情的捉弄,亲手误杀了最爱的人,终身悔恨。  “愤怒”这种情绪,是小说里常见的驱动力。  《飞狐外传》里并未出场的用毒高手、程灵素的师父“毒手药王”一生都在不断修行,就是为了“制怒”。据说年轻时他脾气暴躁,出家后法名“大嗔”,后来修心养性,更名“一
期刊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效率:假如两个工人三天能制造300个螺母,18个工人能修一条2000米长的路……  但现在大概变成了一个工人按动按钮,机器一小时制造了1000个螺母,几十个工人驾驶压路机……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这肯定是提高、是进步。但效率被提高的同时肯定有什么遭到了挤压,行进速度快就看不清风景,阅读速度太快就掌握不了内容。  有哲学家说:“硅谷的人知道,要想赚钱,就要找到人们的痛
期刊
秋天对我来说,是季节的华丽盛装,是每一个细节上的精致点缀,它那样骄傲,又是那样精细别致,它更像是季节降临人间的一场大秀。  每年秋天,晒秋的照片便扑面而来,你无法躲开那一场场色彩艳丽,纯粹的炫和秀。婺源的篁岭在群山环抱之中,在徽州老房子的楼上,竹竿伸出的架子上,摆放着一个个竹匾,竹匾上晒着红的辣椒、橙黄的玉米、金黄的菊花、粉白的山芋干,也不只是这些,还有一些山里人家收获的其他东西。秋天里,乡村总有
期刊
莊子在《知北游》篇中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宁静不变。  我读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有一个人,他的朋友跟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屋子里面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之后,你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  他朋友说:“那我们打个赌吧,你挂一个鸟笼子试试。”  他就真在屋里挂
期刊
我常去星巴克办公。去得多了,慢慢记住了几个店员的面孔。  店员里有个女孩子,眼睛细长,身形瘦削,常在柜台后面忙碌,冲咖啡,收拾台面,麻利沉默,静水流深。  我从来没跟她说过话——可能也说过,让她给我续过热水?或者端咖啡时向她道过谢?只是,我从没留意过她的反应,也没注意到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仅仅发现她常常面无表情。  今天,我又来到星巴克。吃完甜点,喝完咖啡,我去续水,走到前台,看到她正在给咖啡打包。
期刊
我没有运动细胞,因此特别喜欢看体育比赛。尤其奥运会,是人体各种极限运动精华的全球展示,对我而言,就更像看一个个奇迹:比如跳水、体操、蹦床,那空中一串串眼花缭乱的跟斗,看得我目瞪口呆,只有“啧啧”惊叹的份,想起以前在学校上体育课也做过前滚翻,脑袋顶着垫子撅着屁股两腿一用力,才能成功地翻过去。还有号称“小魔女”的孙颖莎,我是心甘情愿当了她的粉丝,稚气未脱才21岁的小姑娘,一派大将风范,女单半决赛、女团
期刊
我的头发天生自然卷,还是油性发质,留长了不方便打理。加上多年来对学生发型的严格管控,让我的思想严重落后于时尚潮流——我已经想不到什么发型适合自己了。  每次去理发店,我不会提太多要求,只想让理发师傅把头发剪短一些,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可同样是剪短发,所需的开销一年比一年贵,体验也一年比一年痛苦,我却不知道为什么痛苦。物价在涨,房租在涨,理发费用会跟着涨,这我理解;我碰到的理发师傅,服务也没有不周
期刊
中分  坐朋友敞篷跑车去耍,想学电视里面耍酷,就双手高举站起来嗨歌,朋友在旁边吼了一句:“还是坐下来吧,腋毛都被吹成中分了!”叫家长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她双眼望着我,“见家长吧。”我不禁心头一震,这么久了,她第一次对我说这样的话,我眼泛泪花,有点哽咽,试探地问道:“是不是有点早?”她情绪竟然有些激动:“还敢讨价还价!你已经两天没交作业了!叫家長!”理由  最好的病假理由是:痔疮手术!原因:不
期刊
01  前几天跟一个学长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刚毕业那年,他和一个同学一起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实习。  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实习期间,他几乎每天加班到12点。而他的那位同学,每天掐着点来,又掐着点走。两个月后,公司考核转正,他本来以为自己稳了。结果,他没能转正,而他的同学却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  他很气愤,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60天的勤奋努力,不过是个笑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