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宪:花开不败坚守“绒”光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热播清宫剧《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头上佩戴的绒花吸引了广大网友的注意,而剧中的这些绒花正是赵树宪用蚕丝夹嵌铜丝制作而成的……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人和故事构成她的灵魂。
  南京老城南,升州路与中山南路交界处,有着一条大隐于市的巷子,白墙灰瓦,一串串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标记着南捕厅十九号——甘家大院。
  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九间半”——清代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甘熙宅第,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它如一位老者,历经荣华,又目睹沧桑。
  荣华,绒花。赵树宪的绒花工坊,就坐落其间。
  这门古老的手艺,最早可追溯至武则天时期,后在曹家三代江宁织造的苦心经营下,将云锦的边角余料变化出花样,清代康雍乾三朝为巅峰。在曹雪芹笔下,绒花是能让大观园的姑娘们争风吃醋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
  岁月流转,这门盛极一时的手艺如今也走到了传承的边缘。已逾花甲的赵树宪,被认为是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后手艺人。蓦然回首,是眷念亦是担当。
  我与绒花,是“先结婚,后恋爱”
  提起绒花,赵树宪形容他和绒花的关系是“先结婚,后恋爱”。
  1973年,19岁的赵树宪被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那时,手工业改造早已完成,南京绒花改变了以往“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转为小规模的工厂化。
  “工厂有相当规模,仅绒花一个门类,就有40多位员工。”赵树宪说,能够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原因之一就是他“本就是老城南人,家住的离制花厂很近”。
  没有任何美术功底,也没有手工艺技术基础,甚至“对绒花也没什么最初的了解”……年轻的赵树宪大概不会想到,此生,将会与绒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他只觉得是自己“运气好”。时值“文革”后期,中国的工业生产力不足,大宗商品打不开国际市场,反倒是老旧的工艺美术制品“墙里开花墙外香”,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出口创汇的商品。
  工艺美术行业因此成了当时社会的“香饽饽”,工资比其他行业高半截,绒花厂享受着各种政策上的优惠,手艺人也很受尊重,“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进来,拉关系,走后门。那可是传统手工艺的一段‘黃金时期’呀。”
  在车间里,赵树宪从最基本的“滚绒”开始学起,由于订单多、劳动强度大,他每天至少要做七八百根绒条。
  “手要长时间和铜条摩擦,初学的时候经常磨破皮,当时也没有创可贴,就用胶布缠一缠。”他边说着边在给手上的一根绒条“打尖”,剪刀贴着手指快速修剪,稳健、精准,一派老手艺人的风采。
  工艺美术行业的黄金期太短了
  一起进厂的男同志后来很多都转到了管理岗、销售岗,而赵树宪则着迷于技艺,在这段“拉郎配”的“婚姻”中,慢慢爱上了这门手艺。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越发不满足于一道工序的重复制作,开始在整个生产流水线上轮岗。渐渐地,师傅带徒弟,他成了厂里的年轻生产骨干。
  “老先生们也愿意教我,他们看到一个年轻人来学绒花,都很高兴。”赵树宪回忆,“他们很用心,毫无保留地带我。没过多久,我便从流水线走进了设计室,成为知名绒花手艺人周家凤老师的助理。”
  绒花是一门程序繁复的手艺。从熟绒、染色、制作铜丝的初期准备,到制作过程中的劈绒、勾条、打尖、传花、粘花等,每一项都有门道儿。
  “其实,先生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担心绒花制作工艺的传承了。”赵树宪说,“那会儿,制花厂几乎没有了政策上的优惠,经营上开始走下坡路。到了20世纪90年代,鲜花已不再是稀缺品,纯手工制作的绒花渐渐地被各种造型别致的头花、胸花所取代。”
  世事难料,赵树宪口中曾经“那么多人挤破头想进”的南京工艺制花厂,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倒闭了,设计师和学徒们纷纷转业。
  “那段时间真的太短了!”赵树宪叹息,“从建国后至今,可以说,工艺美术只有那一个十年黄金期。我是最后一批进入南京制花厂的学徒,在那之后,就再没有新人进去学习过。”
  从制花厂下岗转业,离开了工作20多年的地方,或许因为太熟悉,对赵树宪而言,是无能为力,是疲惫,也有丝厌倦。
  十年辗转,
  成为绒花最后的“守艺人”
  之后,赵树宪先后辗转换了很多份工作,但始终没有离开过南京。这期间,参与设计的一幅南京人文历史地图,还获得了市级奖励。他说,生活在南京这座古都之中,随随便便的一条街、一条巷都有着故事。
  “缺少的只是说故事的人,就像绒花,缺少发现它光彩的人。”赵树宪停顿了一下,抬起头来看了看窗外。
  从小匠到大匠,如今的赵树宪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在老赵这间十几平方米的绒花坊里,三张操作台就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还有散落周围的线圈、材料……墙上,则满满当当地挂着他的作品与证书。
  屋外人来人往,屋里熙熙攘攘。
  来参观的人很多,在旁人的注视下,赵树宪早已习惯了心无旁骛,他把刚刚“打尖”好的绒条搓捏成小圈,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蘸点胶水,镶嵌在一朵未完成的花心上。这一步叫“传花”。
  2006年,南京绒花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渐渐重回公众视野中,人们惊叹它的美艳,惊讶它的技艺。同年,赵树宪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年后,位于甘家大院内的南京民俗馆则邀请赵树宪在馆内开设绒花工坊。
  “离开的10年里,我虽然没有特别地做过绒花,但当重操旧业时,还是拿起来就能干。‘绒花制作’技艺就如‘南京话’一样,是我骨子里的,丢不掉。”
  买材料、挑工具,在布置绒花工坊的时候,赵树宪曾想过找厂里的老同事来一起做,但都无果而终,“本来学的人就不多,当年的流水线生产环境下,会全套手艺的人就更少了。再加上,老同事们岁数也大了,都得在家帮儿女带孩子。”
  跨界交流,探求传统技艺新路
  “想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他说,“以前在制花厂,为了经济发展,适应出口需要,都是制作些固定造型的东西;而现在,我有机会尝新,会时不时搞些时尚造型,试验些新材料。”
  在自己闷头研究的同时,赵树宪还经常与艺术界、设计师们交流,他坦言,这样的跨界交流给了他很多启发。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使绒花技艺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问题的他,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思路渐渐清晰。
  “就在2016年8月末,著名跨界艺术家朱哲琴来我的工坊,了解南京绒花,跟我学习技艺,一起探讨绒花工艺的创新,很有成果的。”赵树宪说,“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大腕来关心我们传统工艺,并邀请开展项目合作,通过他们走出去,让全世界的人知道绒花,这应当就是非遗复兴的开始。开始就好!”
  老赵常说,手艺是活的,人也是活的,何况还有像他们这样的坚守者,在做着改变,做着创新。值得欣慰的是,近一两年,两个年轻学徒的加入,不仅分担了他的一些制作任务,更让他觉得后继有人。
  “他们没有任何功利心,来我这里也是没有酬劳的,完全凭借对绒花制作的喜爱。我跟他们说,学手艺是时间的积累,一定要基本功扎实。”赵树宪微笑说,“这大概就是几十年前,老先生们教我时的感觉吧,教他们,我是毫无保留的。”
  谈笑间,“滚绒”“打尖”“传花”一朵娇艳的绒花在指尖盛开,赵树宪将制作好的立体绒花粘以串珠,他说,“粘花”是点睛之笔,让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对守艺人而言,能这样默默守护这传承了千年的绒花工艺,就是最实在的幸福吧。
  (摘编自“凤凰网”)
其他文献
作为深化“书香连云港”建设重点项目,位于海州秦东门大街250号的海州书坊将于年底投入运营,成为港城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  作为城市现代公共阅读服务新模式,海州书坊在设计中结合连云港市风土人情和西游记文化元素,布局上分为“文創产品”区、“图书销售与阅览”区、“餐饮”区、“共享空间”区4大区域,从各个层面满足读者多样的阅读需求,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读书休闲、学习交流的一站式“悦读”空间。随着书坊的建成
期刊
【编者按】在老龄化问题严重的西班牙,涵盖各方面主题的新闻最终都能扯到这个话题。这个原本将大量民众输送到全世界各地的国家,现在因为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每年有大量移民涌入。西班牙政府将阳光作为一项旅游优势资源,结果却吸引了30万到此安度晚年的外国退休人士……  在《当世界又老又穷:全球老龄化》这本书中,作者走访了美国、日本、西班牙、中国等国的若干城市,通过已有的采访和现有的数据可以预想到老龄化社会的面
期刊
《故人在纸一方》  徐海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故人”这个词,在今天的口语环境中,似乎已经不常用了。不可否认,這种带着文言意味、颇有点老气的词汇,有点难以嵌入口语句子。所以,当你从口中蹦出“故人”这个词的时候,你要有心理准备,听者可能语言系统需要迟滞两秒钟,才能展开下面的交流。  然而“故人”实在是一个有温度的词汇。当你吟诵着王勃“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王维“劝
期刊
两年,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一所学校从完成“规定动作”,到逐步形成系统规范的阅读教育,用了两年。一群学生从爱听绘本故事,到能绘制思维导图,用了两年。而一位教师也在这两年中,完成了新的蜕变。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两年只是一个开始。  “不真实”的真实  早晨8:01,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东马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39双小手捧着《日有所诵》大声读着。每张课桌上都铺着深蓝色的桌布,教室后方的黑板报上写着“阳光下
期刊
2018年是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39周年。39年前,伊朗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街头抗议示威,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斯兰革命政权。曾经宣称要将伊朗建成世界第五强国的伊朗末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79年1月被迫离开伊朗,1980年7月在埃及开罗离世。在这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里,他从摩洛哥流亡到加勒比海,带着患有绝症的身躯又从墨西哥逃亡美国,引发震动世界的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事件。之后,他又被美国扫
期刊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  城市的午夜,或许你正结束一天的奔波,沿着霓虹灯闪烁的街道漫步回家;又或许你正准备前往酒吧放松自己……  其实还有一个不寻常的地点可以度过你的夜生活——24小时书店。  自从北京三联稻奋书店实行24小时营业以来,24小时的“深夜书房”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  因为这些书店,城市的深夜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去了一份不显陌生的慰藉。  中国书店雁翅楼店  中国书店
期刊
康有为既是戊戌变法的先锋人物,也是张勋复辟的参与者;他周游列国,行踪遍及五大洲四大洋,深受欧洲帝国“维也纳体系”的影响。在目睹了奥匈帝国衰落之后,康有为对清朝“新政”又有了新的思考,他意识到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有政治整合力的政党非常重要。为此,他做了什么努力呢?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只是一个开始。  康有为对奥匈帝国的研究兴趣有两方面的来源。第一是从欧洲历史编纂的角度,认为自古希腊与古罗马
期刊
一年一个亿码洋的攀升,李学谦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一手带到中国少儿出版此前从未到达的高位;更以他绝佳的判断力和长远眼光,在每个关键阶段以重要思想助推中国少儿出版的发展与转型。  意大利博洛尼亚时间2018年4月4日上午,中国正式签约成为2018年博洛尼亚童书展主宾国。中国,站在了世界童书舞台的中央。  签下协议的那一瞬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主席、中国版协少
期刊
《赫芬顿邮报》刊登了一组以名人名言为灵感的治愈系漫画,包括鲁米、纪伯伦、玛雅·安吉洛、莱纳·里尔克等人的思想智慧。其关于爱和生活的意趣,透著深入浅出的智慧,令人回味无穷。  恋人们并非在某处最终相遇,而是一直活在彼此之中。  ——鲁米,13世纪波斯诗人  没有爱的人生,就像一棵不能开花结果的枯树。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和雕刻艺术家  人们会忘记你所说的,会忘记你所做的,但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
期刊
在西班牙宗教圣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吃过著名的“炒帕德龙辣椒”。帕德龙辣椒是附近小镇帕德龙出产的一种短小而辛辣的辣椒,比国内常见的长青椒要短许多,据说是18世纪由西班牙传教士从墨西哥引入的一种相当古老的品种。做法倒是简单,就是用橄榄油将帕德龙辣椒炒到软烂甚至略有些焦黄,撒上海盐,当地人一般是作为肉、海鲜等主菜的配菜。  能在西班牙吃到这种“重口味”的菜式让我感到一丝幸福,不由得联想到小时候吃辣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