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散文”中的对象化空间解析

来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0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散文”中,空间“乡村”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平台,更是作品叙事的主要客体,呈现出对象化和主题化特征.首先,通过空间追忆实现身份认同,并经由时间停滞之下的空间叙事,探寻自身在该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借以判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透过空间焦虑塑造典型的文学形象,展现叙事的实体空间,并着重关注空间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叙事空间与主体进行绑定,以精神空间喻世,阐释富有道德诉求的创作主旨.
其他文献
学习化社会命题和理念将学习带出狭隘的学校系统,描绘了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共生互补的美好蓝图.以四维学习理论作为观察视角,校外学习确能增益校内学习所不能,但当前我国中小
本文讨论如何区分“应该义务φ”句与“应该认知φ”句、“应该义务φ 了”句与“应该认知φ 了”句以及“应该义务φ的”句与“应该认知φ的”句.“应该义务”或“应该认知
“了2”具有特殊的句法和意义,有别于“了1”.从CP分裂假说探究,“了2”作为限定成分,占据FinP的中心语位置,用以标记小句的整体状态.小句中的否定标记“不”并不影响“了2”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正逐渐步入早期现代社会.一方面中世纪神学基础尚存,基督教正义战争观对君主是否应发动战争和发动什么样的战争才能免受上帝对良心的惩罚有着明确的规定;
本研究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汉语母语者在裸词和短语条件下理解单纯名词、单纯动词及动名兼类词时的心理表征.研究发现:1)无语境和有语境时,汉语母语者在加工上述3类词项时
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逻辑关系系统关注语言系统中逻辑资源的本体意义,应用于生态话语分析时,需在生态视角下进行拓展.本文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为逻辑关系系统中的逻辑配列
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一直被奉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典范之作,并频频被英国国家机器利用,在多次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动员功效.但该剧与英国国家宣传之间并
美国越南裔作家高兰的小说《猴桥》与《莲与暴》均聚焦越战,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难民的艰辛.两部小说分别创作于美越经济关系重建与伊拉克战争时期.结合时代背景,作者表达了她
本文首先指出现存对译词典中复合格助词“~について(は)”的释义缺陷,提出它不仅与汉语介词“关于”“对于”对应,还可译为“在……”“就”“至于”,或者隐去不译.为了探究“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依然存在合法性危机,正面临着隐性撤并或自然消亡的风险.研究从空间理论视角,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我国连片特困地区一所典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