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总是读不好。老师的示范,同学的领读,总是让他摸不着门道。即使可以读得很流利,也不能让听的人感觉他明白文字中蕴含的意思,总觉得有些生硬。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显可以看出,仅仅读正确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学生读不好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体会到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因此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含着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再指导朗读技巧,进行训练效果应该好很多。学生的情感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各门学科都体现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课堂尤其如此。我觉得在朗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情感与朗读的关系,明确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选择比较,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朗读方法,使学生爱上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文的美好;在感受美好的同时培养美好的情感,让学生热爱语文,爱学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内容及措施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整个小学过程中,他们的世界观会逐建立,并且在初中,高中阶段逐步得到完善。在小学时期对世界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在以后的成长中会少很多烦恼,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我选择朗读这一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我们地区,大多数学生可以讲好普通话。但是,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朗读训练得很好,让人听着如沐春风。这样的班级凝聚力很强,有鲜明的特色。因此我决心也从抓好朗读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向课堂要效果
在学校中,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向课堂要效果是最切合实际的。我本身是个感性的人,乐于感知课文中的情感,我用自己做样子,要学生受到感染。《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除了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故事中人物的经历为课堂的学习做铺垫之外,我课前很认真地准备了范读。当孩子们打开课本,静静地听我读课文的时候,我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文字中去了。“大娘,停下您送别的脚步吧。”我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让眼泪掉下来,我觉得这样不礼貌。但是,当我读到“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的时候再也没有忍住,泪珠的滚落影响了声音——我的声音发颤了,孩子们也明显注意到了变化,但是他们也被课文深深地感染了,这感动源自心中本来存在的善良。就这样,我成功地把孩子们引入那感人至深的故事。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学生朗读,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读得入情入境。最后在齐读中,感情得到升华,体会到志愿军的忘我付出。
(二)赏识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学生抬起头,教师首先要抬起头,细细地端详面前的孩子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
(三)敢于质疑,在疑问中越读越好
学贵有疑。敢于质疑的孩子才是懂得思考的。所以在课堂上,我总是不遗余力地鼓舞孩子们要敢于质疑。我告诉他们:语文课没有对与错,只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只要有思考就会有收获。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我觉得……”是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也乐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你来试试,这句话怎样读更好?”“你有什么意见?”在这样的鼓励性话语中,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完以后,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小课本剧。孩子的精彩表演让我很感动。因为课文贴近他们的生活,也许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演起来格外得心应手。记得一个小男孩演的父亲几乎让我们忘记了他不过是个孩子,那样的语气,那样的神态,加上母亲和孩子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我想学生一定是把自己就当成了剧中的角色,有了体悟,演起来,说起来才得心应手,让观众感动。
(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细腻而丰富的,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情感是提高朗读水平的一个方法。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东西绝不仅仅是提高水平这样单一。只有心里接受并且认同了,学生才会高高兴兴地去做,反之一切都会很难。当然,进行这样的训练并不容易,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告诉学生: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并不是总用一个方法,而是时常变换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总对学习保持一个新鲜感,自然地爱上朗读,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六、研究成果
1.朗讀水平有所提高,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对课文的体会更加深刻,能够从文字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情感发展更为和谐,懂得体谅别人,乐于帮助别人和相信别人。
4.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七、研究反思
任何一项研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每天的工作繁琐而众多,在忙碌中抽出时间研究观察总结反思,既让我感到疲惫有充满乐趣。我觉得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情感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不存在没有情感的朗读。但是怎样让情感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就是一个技巧了。我想,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我不刻意引导学生非要读出什么。我只问:你想怎么读?这在今天似乎不是那样受欢迎,毕竟有很多人要看到效果。既然浪费了时间,就让时间发挥最大值。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疏漏,导致研究到一定程度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这也说明我个人的科研能力很是欠缺,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有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能力形成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导致全盘的崩溃。教育无小事,作为一个教育者,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关注学生朗读。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总是读不好。老师的示范,同学的领读,总是让他摸不着门道。即使可以读得很流利,也不能让听的人感觉他明白文字中蕴含的意思,总觉得有些生硬。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显可以看出,仅仅读正确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学生读不好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体会到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因此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含着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再指导朗读技巧,进行训练效果应该好很多。学生的情感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各门学科都体现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课堂尤其如此。我觉得在朗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情感与朗读的关系,明确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选择比较,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朗读方法,使学生爱上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文的美好;在感受美好的同时培养美好的情感,让学生热爱语文,爱学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内容及措施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整个小学过程中,他们的世界观会逐建立,并且在初中,高中阶段逐步得到完善。在小学时期对世界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在以后的成长中会少很多烦恼,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我选择朗读这一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我们地区,大多数学生可以讲好普通话。但是,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朗读训练得很好,让人听着如沐春风。这样的班级凝聚力很强,有鲜明的特色。因此我决心也从抓好朗读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向课堂要效果
在学校中,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向课堂要效果是最切合实际的。我本身是个感性的人,乐于感知课文中的情感,我用自己做样子,要学生受到感染。《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除了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故事中人物的经历为课堂的学习做铺垫之外,我课前很认真地准备了范读。当孩子们打开课本,静静地听我读课文的时候,我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文字中去了。“大娘,停下您送别的脚步吧。”我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让眼泪掉下来,我觉得这样不礼貌。但是,当我读到“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的时候再也没有忍住,泪珠的滚落影响了声音——我的声音发颤了,孩子们也明显注意到了变化,但是他们也被课文深深地感染了,这感动源自心中本来存在的善良。就这样,我成功地把孩子们引入那感人至深的故事。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学生朗读,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读得入情入境。最后在齐读中,感情得到升华,体会到志愿军的忘我付出。
(二)赏识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学生抬起头,教师首先要抬起头,细细地端详面前的孩子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
(三)敢于质疑,在疑问中越读越好
学贵有疑。敢于质疑的孩子才是懂得思考的。所以在课堂上,我总是不遗余力地鼓舞孩子们要敢于质疑。我告诉他们:语文课没有对与错,只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只要有思考就会有收获。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我觉得……”是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也乐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你来试试,这句话怎样读更好?”“你有什么意见?”在这样的鼓励性话语中,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完以后,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小课本剧。孩子的精彩表演让我很感动。因为课文贴近他们的生活,也许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演起来格外得心应手。记得一个小男孩演的父亲几乎让我们忘记了他不过是个孩子,那样的语气,那样的神态,加上母亲和孩子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我想学生一定是把自己就当成了剧中的角色,有了体悟,演起来,说起来才得心应手,让观众感动。
(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细腻而丰富的,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情感是提高朗读水平的一个方法。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东西绝不仅仅是提高水平这样单一。只有心里接受并且认同了,学生才会高高兴兴地去做,反之一切都会很难。当然,进行这样的训练并不容易,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告诉学生: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并不是总用一个方法,而是时常变换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总对学习保持一个新鲜感,自然地爱上朗读,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六、研究成果
1.朗讀水平有所提高,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对课文的体会更加深刻,能够从文字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情感发展更为和谐,懂得体谅别人,乐于帮助别人和相信别人。
4.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七、研究反思
任何一项研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每天的工作繁琐而众多,在忙碌中抽出时间研究观察总结反思,既让我感到疲惫有充满乐趣。我觉得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情感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不存在没有情感的朗读。但是怎样让情感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就是一个技巧了。我想,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我不刻意引导学生非要读出什么。我只问:你想怎么读?这在今天似乎不是那样受欢迎,毕竟有很多人要看到效果。既然浪费了时间,就让时间发挥最大值。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疏漏,导致研究到一定程度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这也说明我个人的科研能力很是欠缺,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有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能力形成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导致全盘的崩溃。教育无小事,作为一个教育者,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关注学生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