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念方式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huan40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用一首《江城子》表达了人们对亡故亲人的情感,其中那句著名的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痛彻人心,令人落泪—亡妻虽已别世十年,思念之情却依然如故,没有因时间而发生任何退减。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宁静间,人们似乎可以听到词人滚落面颊的泪水声音。词人那些始终游荡于心中,时时刻刻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只能通过“夜来幽梦”得以实现,然而,即使以梦寄情,却依然难诉思念。
  这样一首表达思念的古词穿越近千年,依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的情绪。我们重温苏轼的这首词,一方面体会亲人亡故给生者内心情绪情感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也是借这首词来纪念逝亲。除了清明凭吊,其实还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纪念逝者。苏轼用写词的方式纪念逝者,词也许是最适合他的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当人们面对至爱亲朋离去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最为适宜的纪念方式,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祭奠、实现情绪情感的释放。
  在中国,失独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父母失去自己的独子时,那份痛彻是其他任何失去都无法相比的。按照民间说法,老年丧子是人生三悲之一,而且也是三悲之中丧失感以及丧失反应最为强烈的悲痛。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未来寄托于子嗣,而子嗣的离去,无疑是断送了内心中的那个未来,那是一份无法弥补的伤痛,因此,我们以失独家庭为例,看一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纪念方式。
  重新替代的纪念
  德国有一部电影《英俊少年》。英俊少年海因茨从小母亲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偶然的机会,他与从未见过面的外公走到了一起。多年来,外公始终对失去爱女痛在心底,加上对海因茨父亲的偏见,他难以接受这个突然跑来的少年。然而,久而久之,祖孙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老人在失去爱女痛苦多年之后,终于因为外孙的陪伴而治愈了心结。
  这是典型的替代疗法,是用新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去替代已经消失的主客体关系。这种替代一方面解决了老人因子嗣离去的痛苦体验,另一方面也为老人建立了指向未来的、健康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失去了多少,而是能够建立多少,那些全新的客体关系或者重要客体如果及时出现,去替代旧的客体关系,无疑会对丧失者的未来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完成心愿的纪念
  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中,女主角始终难以释怀对爱人的思念,她将自己的哀思以情书的方式寄往爱人曾经的住址,却阴差阳错收到了回信。随着书信的不断往来,女主角来到爱人去世的大山脚下,面对大山喊出了那句著名的问答:“你好吗—”“我很好—”一次对山的呼唤,最终了却了女主角对逝去爱人的缅怀,从此可以开始全新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与逝者之间会有一段未完的心愿,哪怕只是几个字的问候,当这几个字久久藏在心中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负担,成为内心的苦楚,折磨自己,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将那些未完的心愿完成。就像皮克斯动画中那位带着飞屋环游的老爷爷一样,独自去实现与老伴生前的约定,愿望达成的过程便是纪念的过程,也是释放内心情结的过程。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小愿望,当我们在适当的时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逝者去完成那些曾经的心愿的时候,也是在帮自己完成心愿。例如,孩子生前很想去的地方,我们带着他/她的照片或者心爱的物件去那里旅游,也是一种心愿的达成。
  以物托思的纪念
  让我们回顾一下曹禺的话剧《雷雨》。30年来,周朴园家里物件的摆设始终保留着当年侍萍被赶出家门时的样子,这种怀旧式的保留一方面是周朴园古板个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表达着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
  子代离去常常会留下一些他/她喜欢的物件,如何处理好这些物件,对生者的意义很大,如果能够将其中一些重要物品进行适当的收存或者在一个相对重要的地方摆放好,也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思念表达。特别是对失独父母而言,有这些物品在,父母的心也许会更踏实,在寂寞的时候,或者当家里发生重大事情的时候,以物代人,向这些具有意义的物件诉说几句心里话,也可以达到寄托的目的。当然,这些物件需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独特性,也就是说它应该是可以作为子代生命的代表的典型物件。第二是长久性,物件应该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
  生命的出现与消失,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亲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友爱传递。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其他文献
陈忱是一名高大秀气的男生,22岁的年纪,一米八七的个子,白皙的皮肤,毛茸茸的卷发。今年,小陈即将大学毕业,开启新的生活。然而,生活却停滞在这里,很难再往前迈一步。陈忱的母亲带他到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作为管床医生,我向陈忱及其母亲了解病情。  陈忱已经4年不能独自一个人生活了。”母亲说道,我心中一惊。她接着说,“他上高三的时候,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做了一次手术,手术之后在床上躺了两个月。那两个月都是我在照
期刊
我怎么说你都不明白”,“让我考虑一下”……你能想象以上这些话是出于两三岁小孩之口吗?确实,如今的小孩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成人化了。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每天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大多是成年人,他们自然会模仿成年人的语言方式甚至举止神态。每当我见到这些孩子,惊讶之余颇有些许惋惜—孩子的天真哪去了?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拼爹”、“拼妈”的时代到了,天价学位房供不应求,“孟母三迁”的人多了,早教中心如雨
期刊
项老伯今年已经年过70岁,是一位退休老干部,这次是由老伴陪着来医院就诊的。老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看起来还是挺有精神的,虽然头发花白但留着整齐的发型,穿着笔直的中山装,皮鞋擦得锃亮,看不出他哪里不对劲。我也很困惑,老爷子怎么会出现在精神病院呢?之后,老伯慢慢给我讲了他这些年来求医问药的经过。  项老伯性格很是开朗热情,60岁退休后就积极参与退休干部团的活动,例如老年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短期旅游,外出聚
期刊
教育专家说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老师同自己的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往往能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各方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学生的教导者。然而,除了这些角色,我认为班主任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尊重、信任教师。这就是俗话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随着
期刊
从教至今,带班已经六年。形形色色的学生背后,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家长。我校多借读生源,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周边打工或做生意的商贩,普遍学历不高,关注孩子较少。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交给学校,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也在学校,家长就可以抽身而退了。常常听到家长说:“老师,您说他还听,在家根本不听我的。”“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更有甚者,家在咫尺却连学校开家长会都不肯参加,理由是“我的餐馆不能没有我”。我只想说,你的
期刊
如果曾经在酒席上“骁勇善战”的你忽然发现自己酒量直线下降,加班加点工作途中无来由地恶心呕吐……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极可能是肝脏在向你发出警报。  肝脏是人体内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对病毒、酒精和药物的慢性破坏前期很难察觉,所以成为“重视盲区”。专家表示,中青年男士逐渐成为肝硬化、肝癌“新宠”,与肝脏超负荷工作、喝酒等密不可分。  做生意的老王平时经常要出席各种应酬饭局。在长期的“酒精考验”中,他
期刊
我们时常注意一些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但他们的一些经验却时常让我们困惑: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才有健康,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像乌龟那样静养才能长寿;有人滴酒不沾得以长寿,有人一辈子喝酒,寿命也很长;有人爱吃素食可以颐养天年,有的人餐餐不离肉也可健康百岁……这些看似水火不容的完全相反的养生方法在不同的人身上演绎得却那么美好。  别人的养生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各种看似矛盾的
期刊
有道德操守的人必得其寿,这已被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确认。孔子所说的“德”和“仁”均指“道德”,也就是几千年来人们常说的“积德长寿”。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喻为“养生之根”。  中外历代医学家也都将养“德”作为养生益寿的首务,认定为高层次的养生。这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因为养德能使人诚信、善良、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和乐善好施。诚信的人襟怀坦荡,心胸开阔,这样就能
期刊
每逢清明天降丝雨,人叹哀情,天气与人心相融相合,使得我们对亡故亲人的怀念得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实现天人共鸣。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清明节是较为特殊的节日,它不是阖家团圆的热闹欢庆,也不是亲朋好友的快乐相聚,它不需要爆竹礼花和节日盛宴的烘托,也不需要拜亲访友、串联人脉,它是一场生者与逝者之间的隔空对话,有想念、有不舍、有哀愁,也有无奈,那是一种带着清明特有的情绪开始的一场与离别有关的情感盘点。
期刊
缅怀仪式  我们知道,缅怀具有追思的含义,是生者对逝者表达敬意的方式。它借助一场或者一系列告别仪式,在人们的内心立下生死两别的“界碑”,既实现穿越时空的情感表达,帮助人们完成内心思念与哀痛的寄托,又实现全新生活的启程,帮助人们重聚能量,开始面对未来。因此,缅怀仪式对人们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项。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看,人们之所以对至亲的亡故难以释怀,是因为这些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