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形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妥善管理,但由于其物质及产权状况的复杂性而面临很大困难。划分管理单元是破解复杂、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管理单元由形态区域和产权区域整合而成,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级别,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产权归属,可确定不同的管理导则和责任主体进行独立操作,从而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把城市形态的管理工作简明化,并保证各类型的城市形态得到精细而合理的对待。全覆盖的管理单元体系把城市变成"单
【机 构】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1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形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妥善管理,但由于其物质及产权状况的复杂性而面临很大困难。划分管理单元是破解复杂、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管理单元由形态区域和产权区域整合而成,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级别,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产权归属,可确定不同的管理导则和责任主体进行独立操作,从而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把城市形态的管理工作简明化,并保证各类型的城市形态得到精细而合理的对待。全覆盖的管理单元体系把城市变成"单元上的城市",梳理了城市文脉,构建了有机更新的秩序,帮助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为评价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改性沥青的动态剪切流变特性,借助频率扫描试验测定了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改性沥青60℃贮能模量、损耗模量、相位角及动态黏度随频率变化曲线,评价了纳米材料对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掺加纳米材料1(一种预先分散于聚合物基体的碳纳米材料)可显著增大低频域(ω≤10 rad/s)的贮能模量、降低相位角,有助于改善沥青弹性,但对损耗模量作用有限。在高频域(ω>10 rad/s),纳米改性剂对模量及相位角影响不明显。黏度数据表明,胶粉纳米改性沥青的动
研究了真空压力浸渗法制备的两种3D-Cf/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测试了在25、350及400℃时的剪切性能并分析了剪切失效机制。结果表明,三维五向与三维正交Cf/Al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分别为97.8%和99.2%,两种复合材料都存在少量微孔缺陷,由于三维五向较三维正交结构而言,纤维束间的交织点数量多、纤维丝间的间隙小以及浸渗过程中铝液受到多个方向纤维束作用而导致的微孔缺陷要多;三维五向Cf/Al复合材料25、350和400℃的剪切强度分别为
钙钛矿材料因其发光量子产率高,载流子迁移率高以及发光峰位可调控等特性而在发光二极管领域得以广泛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钙钛矿材料器件结构及发光机理,综述了其在发光二极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浅谈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TiB2是一种超高温陶瓷材料,通常采用碳热、硼热法在1000℃以上的高温制备,其纳米晶体的制备一直是个难题。在本研究工作中,采用TiO2、LiBH4和Mg在600~800℃成功制备并分离提纯出了10~20 nm的TiB2纳米晶体。在反应中,LiBH4既作为硼源,又作为还原剂,而Mg则作为助还原剂。该反应使TiO2在600℃全部转化为TiB2纳米晶,并通过
采用稀释母料的熔融共混方式制备碳纳米管/聚丙烯复合材料(CNTs/PP)并加工出微结构面板。研究不同含量CNTs的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力学性能以及流变性能,得到CNTs对聚合物的增强机理,开拓CNTs复合材料在微结构制品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母粒的方式,CNTs在PP基体中分散相对均匀;CNTs的加入会抑制β晶的形成,降低在(040)晶面取向度;同时也会使复合材料的结晶度从60.36%降低到53.17%。随着CNTs含量的增加,CNTs/PP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可以提高近43%,拉伸强度可以提高近2
为开发磷酸钾镁水泥(MKPC)砂浆的喷涂和灌缝工艺,研究了不同矿物掺合料的自流平磷酸钾镁水泥砂浆力学性能、体积变形、水化温度和水稳定性及其影响规律。分析了水化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对磷酸钾镁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和偏高岭土由于其材料特性,不会降低MKPC砂浆的流动性,而硅灰比表面积过大,吸水量较多导致浆体流动性降低。偏高岭土活性较高可与磷酸盐发生反应生成磷酸铝类凝胶填补晶体间的孔隙,可显著提高抗压强度,但水化过程后期出现微膨胀使粘结抗折强度倒缩;掺硅灰的MKPC硬化浆体体积稳
利用正十二硫醇和氯化铜反应制备十二烷基硫铜,然后将其配制成乙醇悬浮液;将表面涂覆有聚多巴胺的三聚氰胺海绵浸入上述悬浮液中成功制备出超疏水三聚氰胺海绵,并用它来分离
针对城市景观视觉通廊设计缺乏量化技术手段的现状,基于人眼视功能机制实验分析平台,在保证有效视距和视角的条件下,研发控制城市景观通视点与目标标识物间纵向线性高程关系和协调目标标识物与周边环境横向分层高程关系的量化分析技术,构建视觉通廊三维核控数理模型,科学估算各景观点高程分布阈值,实现对视觉通廊绝对控制区和协调控制区内建筑物、构筑物的分层量化与评价,为探寻城市有序高度控制、景观控制及多因子耦合作用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近年来产生了大量弃置村庄,这其中不少村庄建成年代久远,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与利用价值,如何评价这些弃置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价值逐渐成为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详实的田野调查,以陕南地区弃置型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建筑遗产、利用条件"四方面构建了评判弃置型古村落保护价值及利用可能性的评价模型,并以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
1.概况福建省古田县卓洋乡前洋村位于闽东北戴云山余脉,距古田县县城约48km。前洋村肇基于宋代,明朝以后相继有余氏、李氏、魏氏迁居于此,三姓聚族繁衍至今。2.村落格局前洋村灰瓦土墙的古厝群整齐连片,其中竟无一座新房间杂其中,委实难得。当地民间有"五朝齐列一村寨,一眼望穿千百年"的说法,意指前洋村古民居的建设年代贯穿宋、元、明、清、民国"五朝"。现存较完整的主要有建于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古民居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