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以蚕桑生产下脚料桑木屑、蚕沙为原料栽培珍稀菇的技术要点,以期为蚕桑生产带来新的增长点,提高综合效益。
关键词蚕桑下脚料;珍稀菇;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133-01
1原料配制
1.1配方
珍稀菇的栽培,其原料及配方主要要考虑碳素和氮素的含量及二者之间的比例[1]。一般来讲,营养丰富的原料可适当少加辅料;含氮素少的原料可适当多加麸皮。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采用的配方如下:桑木屑40%,棉籽皮30%,蚕沙30%,麸皮15%,石灰3%,磷酸二氢钾2%,水60%,pH值9~10。
1.2配制方法
1.2.1搅拌(粗拌)。将桑木屑、棉籽壳、蚕沙石灰先干拌1次(按以上3种数量的2%),再次用清水湿拌,打洞(透气用,1 m长1个洞),盖好薄膜、草帘进行堆置发酵,每天分上、下午用棒状温度计测出料堆温度,从料堆温升至60 ℃时(最低50 ℃)计时间,维持24 h,进行翻料。
1.2.2翻料。当料堆温度维持60 ℃左右24 h,立即进行翻堆,将表层料、底层料与内层料进行对调翻堆,再堆好,盖好薄膜、草帘,测好料温,继续堆置发酵,当料温升至50~60 ℃时再维持24 h后,即可使用。一般经过4~5 d发酵后进入精拌。
1.2.3调试装袋。将麸皮、磷酸二氢钾等辅料,称好先进行干拌,再加清水湿拌后,与上述经过发酵的桑木屑、棉籽壳先湿拌,再用拌料机进行精拌把含水量调至60%,用1%石灰将pH值调至9~10,最后装袋。
2装袋与灭菌
2.1装袋
栽培珍稀菇最常用的塑料袋为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规格为:22 cm×34 cm×0.04 cm。装袋时先将一头绑死,再用手工或装袋机进行装料,装料时要做到松紧适度并避免塑料破口,每袋装干料量为0.45 kg,最后用塑料绳绑好另一端,放置在塑料筐中,根据筐子的大小放置包数,然后再排放在灭菌架上。
2.2灭菌
采用的是常压灭菌,利用常压小锅炉产生蒸汽[2]。用常压小锅炉灭菌的具体方法如下:先将灭菌房打扫干净,再将已装满袋的塑料筐(聚丙烯)或铁筐一层一层摆好,一般1次可灭菌3 000~5 000袋。这时常压小锅炉可开始生火加温,产生的水蒸汽会通过通气管输入密封的灭菌房。大约3~5 h房内温度达到100 ℃以上时,开始计时灭菌12~15 h。
3接种
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按无菌操作进行,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接种的方法可分为接种箱接种、接种帐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接种箱接种是一家一户最常用的接种方法,特别是新的栽培户宜用此法。接种帐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是有条件的菇场规模化生产常用的方法。该文采用的是接种室接种。
3.1接种室处理
接种室必须清洁无菌,在接种前把接种室打扫干净,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接种室设备(日常灯、紫外线灯、空调等)要齐全。
3.2菌种挑选与处理
菌种在使用前一定要有专人进行一次挑选。选好的菌种使用前用0.01%高锰酸钾水洗去菌种表面灰尘,并进行消毒处理。
3.3接种
消毒完毕后可马上进行接种。接种前接种人员需双手进行冲洗及消毒。每瓶菌种接30袋左右,可两头接种,要套上颈圈,盖上无菌纸,用橡皮筋扎紧。
4发菌管理
将接好种的菌袋及时运到发菌室或塑料大棚进行发菌管理[3]。不管是发菌室还是塑料大棚,都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适温。菌袋排放方式主要根据气温变化而改变,特别是高温季节(7—9月),严防烧菌,减少污染。菌袋排放要少层,留空隙加隔垫物,尽量创造一个较为舒适的发菌环境。低温季节(12—3月),要做好增温保温工作,特别要发挥料温升高的作用。菌袋排放适当多层,注意保温。
菌袋的发菌管理主要是人为创造一些适合珍稀菇菌丝生长的条件。温度控制在20~25 ℃,温度过低菌丝生长慢,影响出菇时间;温度高菌丝生长较快,但菌丝的质量差,影响产量。发菌的湿度越低越好,在整个发菌过程中不能喷水。珍稀菇的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特别是不能有直线阳光。发菌场所要结合温度进行通风换气,一般发菌18~20 d可发满袋,在培养5~7 d后菌袋生理成熟,吐黄水即可开袋出菇。发菌室要严格控制好室内湿度和温度,要保持通风、凉爽、空气新鲜。
5出菇管理
珍稀菇的出菇管理,对其质量和品质影响较大[4]。我国南方出菇方式多采用地上1层或床架多层一头向上出菇,出菇方法也常采用“原基再生法”。我国北方地区出菇方式多采用半地下塑料大棚立体墙式两头横向出菇。出菇方法多采用直接出菇法。具体出菇管理如下:
5.1催菇
当菌袋菌丝长满后约1周可进入出菇管理阶段。首先拉动袋口,使袋膜离开料面,以利增氧催蕾。同时在袋的两端接种处,将明显较大的菌种块去掉,在菌种块上先生长出来少量而大的幼菇也及时拔掉。否则,多数小菇得不到营养,还影响菇蕾的全面发生。此阶段最重要的是湿度,应采取一切措施增加湿度到90%~98%。因为该阶段原基形成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而湿度越大原基就形成越多,当通风和湿度发生矛盾时应把湿度放在第1位。如果发菌和出菇在同一场地,应在催菇之前连续2~3 d,完全排除发菌期间产生的废气。一旦拉动袋口,就应少通风,加大湿度。另外在此阶段,温度应调控在8~13 ℃,保持适当的散射光,刺激原基形成。
5.2子实体生长
当料面出现大量鱼籽般菇蕾时,应及时撑开整个袋口,温度控制在8~10 ℃。当小菇长到3 cm以上时,可适当降低湿度及光照度,促使菌柄生长。根据菇的形态进行通风换气,二氧化碳浓度应保持在0.10%~0.15%。如果菇棚过于不透气,易形成针尖菇,影响质量及品质。遇到这种情况,应马上进行通风换气,增加光照。此阶段的管理重点是控制温度在10 ℃以下,因为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及货架寿命。如果温度超过13 ℃,珍稀菇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此外该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高温烧菌”,在珍稀菇子实体生长阶段会产生大量的生物热,使棚内温度达到13 ℃以上,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采收2潮菇后,因菌袋失水较多,营养不足,应结合补水增补营养液,补水重量达原重量的95%左右为好,补水一般采用浸泡法,浸泡12~24 h。
6采收
6.1采收标准
按照珍稀菇的采收标准尺寸采收。采收前要采取2个措施:一是降温,其目的是延长菇的保鲜时间;二是通风降温,保证菇体外观好看。如果采菇时,同一出菇车间或棚内有些菌棒正在形成原基,就不能通风降湿,可采收后对鲜菇产品进行通风降湿。
6.2采收方法
在同一菇棚内,因开袋及形成原基的时间不同及上层菌棒与下层菌棒温度不同,采菇时间也不一样。基本原则是采大留小,根据采收标准选择采收。采收后菌棒两头的“毛毛菇”不要采掉,也不要搔菌,这样有利于第2茬菇的形成。
7参考文献
[1] 蔡英群 黄荣锋 蔡英卫.高山反季节栽培珍稀菇试验[J].中国食用菌,2008,27(6):24-25.
[2] 万鲁长,程业武.几种珍稀菇大棚畦栽高产新技术[J].山东蔬菜,2001(3):36-38.
[3] 胡连江.鸡腿菇的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8(8):9.
[4] 甄军亮,乔义卿,胡秀荣.白灵菇定位出菇優质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6(7):95-96.
关键词蚕桑下脚料;珍稀菇;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133-01
1原料配制
1.1配方
珍稀菇的栽培,其原料及配方主要要考虑碳素和氮素的含量及二者之间的比例[1]。一般来讲,营养丰富的原料可适当少加辅料;含氮素少的原料可适当多加麸皮。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采用的配方如下:桑木屑40%,棉籽皮30%,蚕沙30%,麸皮15%,石灰3%,磷酸二氢钾2%,水60%,pH值9~10。
1.2配制方法
1.2.1搅拌(粗拌)。将桑木屑、棉籽壳、蚕沙石灰先干拌1次(按以上3种数量的2%),再次用清水湿拌,打洞(透气用,1 m长1个洞),盖好薄膜、草帘进行堆置发酵,每天分上、下午用棒状温度计测出料堆温度,从料堆温升至60 ℃时(最低50 ℃)计时间,维持24 h,进行翻料。
1.2.2翻料。当料堆温度维持60 ℃左右24 h,立即进行翻堆,将表层料、底层料与内层料进行对调翻堆,再堆好,盖好薄膜、草帘,测好料温,继续堆置发酵,当料温升至50~60 ℃时再维持24 h后,即可使用。一般经过4~5 d发酵后进入精拌。
1.2.3调试装袋。将麸皮、磷酸二氢钾等辅料,称好先进行干拌,再加清水湿拌后,与上述经过发酵的桑木屑、棉籽壳先湿拌,再用拌料机进行精拌把含水量调至60%,用1%石灰将pH值调至9~10,最后装袋。
2装袋与灭菌
2.1装袋
栽培珍稀菇最常用的塑料袋为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规格为:22 cm×34 cm×0.04 cm。装袋时先将一头绑死,再用手工或装袋机进行装料,装料时要做到松紧适度并避免塑料破口,每袋装干料量为0.45 kg,最后用塑料绳绑好另一端,放置在塑料筐中,根据筐子的大小放置包数,然后再排放在灭菌架上。
2.2灭菌
采用的是常压灭菌,利用常压小锅炉产生蒸汽[2]。用常压小锅炉灭菌的具体方法如下:先将灭菌房打扫干净,再将已装满袋的塑料筐(聚丙烯)或铁筐一层一层摆好,一般1次可灭菌3 000~5 000袋。这时常压小锅炉可开始生火加温,产生的水蒸汽会通过通气管输入密封的灭菌房。大约3~5 h房内温度达到100 ℃以上时,开始计时灭菌12~15 h。
3接种
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按无菌操作进行,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接种的方法可分为接种箱接种、接种帐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接种箱接种是一家一户最常用的接种方法,特别是新的栽培户宜用此法。接种帐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是有条件的菇场规模化生产常用的方法。该文采用的是接种室接种。
3.1接种室处理
接种室必须清洁无菌,在接种前把接种室打扫干净,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接种室设备(日常灯、紫外线灯、空调等)要齐全。
3.2菌种挑选与处理
菌种在使用前一定要有专人进行一次挑选。选好的菌种使用前用0.01%高锰酸钾水洗去菌种表面灰尘,并进行消毒处理。
3.3接种
消毒完毕后可马上进行接种。接种前接种人员需双手进行冲洗及消毒。每瓶菌种接30袋左右,可两头接种,要套上颈圈,盖上无菌纸,用橡皮筋扎紧。
4发菌管理
将接好种的菌袋及时运到发菌室或塑料大棚进行发菌管理[3]。不管是发菌室还是塑料大棚,都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适温。菌袋排放方式主要根据气温变化而改变,特别是高温季节(7—9月),严防烧菌,减少污染。菌袋排放要少层,留空隙加隔垫物,尽量创造一个较为舒适的发菌环境。低温季节(12—3月),要做好增温保温工作,特别要发挥料温升高的作用。菌袋排放适当多层,注意保温。
菌袋的发菌管理主要是人为创造一些适合珍稀菇菌丝生长的条件。温度控制在20~25 ℃,温度过低菌丝生长慢,影响出菇时间;温度高菌丝生长较快,但菌丝的质量差,影响产量。发菌的湿度越低越好,在整个发菌过程中不能喷水。珍稀菇的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特别是不能有直线阳光。发菌场所要结合温度进行通风换气,一般发菌18~20 d可发满袋,在培养5~7 d后菌袋生理成熟,吐黄水即可开袋出菇。发菌室要严格控制好室内湿度和温度,要保持通风、凉爽、空气新鲜。
5出菇管理
珍稀菇的出菇管理,对其质量和品质影响较大[4]。我国南方出菇方式多采用地上1层或床架多层一头向上出菇,出菇方法也常采用“原基再生法”。我国北方地区出菇方式多采用半地下塑料大棚立体墙式两头横向出菇。出菇方法多采用直接出菇法。具体出菇管理如下:
5.1催菇
当菌袋菌丝长满后约1周可进入出菇管理阶段。首先拉动袋口,使袋膜离开料面,以利增氧催蕾。同时在袋的两端接种处,将明显较大的菌种块去掉,在菌种块上先生长出来少量而大的幼菇也及时拔掉。否则,多数小菇得不到营养,还影响菇蕾的全面发生。此阶段最重要的是湿度,应采取一切措施增加湿度到90%~98%。因为该阶段原基形成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而湿度越大原基就形成越多,当通风和湿度发生矛盾时应把湿度放在第1位。如果发菌和出菇在同一场地,应在催菇之前连续2~3 d,完全排除发菌期间产生的废气。一旦拉动袋口,就应少通风,加大湿度。另外在此阶段,温度应调控在8~13 ℃,保持适当的散射光,刺激原基形成。
5.2子实体生长
当料面出现大量鱼籽般菇蕾时,应及时撑开整个袋口,温度控制在8~10 ℃。当小菇长到3 cm以上时,可适当降低湿度及光照度,促使菌柄生长。根据菇的形态进行通风换气,二氧化碳浓度应保持在0.10%~0.15%。如果菇棚过于不透气,易形成针尖菇,影响质量及品质。遇到这种情况,应马上进行通风换气,增加光照。此阶段的管理重点是控制温度在10 ℃以下,因为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及货架寿命。如果温度超过13 ℃,珍稀菇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此外该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高温烧菌”,在珍稀菇子实体生长阶段会产生大量的生物热,使棚内温度达到13 ℃以上,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采收2潮菇后,因菌袋失水较多,营养不足,应结合补水增补营养液,补水重量达原重量的95%左右为好,补水一般采用浸泡法,浸泡12~24 h。
6采收
6.1采收标准
按照珍稀菇的采收标准尺寸采收。采收前要采取2个措施:一是降温,其目的是延长菇的保鲜时间;二是通风降温,保证菇体外观好看。如果采菇时,同一出菇车间或棚内有些菌棒正在形成原基,就不能通风降湿,可采收后对鲜菇产品进行通风降湿。
6.2采收方法
在同一菇棚内,因开袋及形成原基的时间不同及上层菌棒与下层菌棒温度不同,采菇时间也不一样。基本原则是采大留小,根据采收标准选择采收。采收后菌棒两头的“毛毛菇”不要采掉,也不要搔菌,这样有利于第2茬菇的形成。
7参考文献
[1] 蔡英群 黄荣锋 蔡英卫.高山反季节栽培珍稀菇试验[J].中国食用菌,2008,27(6):24-25.
[2] 万鲁长,程业武.几种珍稀菇大棚畦栽高产新技术[J].山东蔬菜,2001(3):36-38.
[3] 胡连江.鸡腿菇的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8(8):9.
[4] 甄军亮,乔义卿,胡秀荣.白灵菇定位出菇優质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6(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