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艺术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11B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其意在强调教学语言尤其是艺术提问的重要性。语文教师生动幽默的表述、简明扼要的概括、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能把学生引入瑰丽美妙的知识殿堂。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出来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提问是各类课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常规形式。合理、恰当而又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困惑,开启学习心智,而且能够让他们获得思维、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有利于启发并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 在引入比较中提问,融会贯通
  在学校教育中,比较阅读是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常用形式和有效方法。什么是“比较阅读”呢?顾名思义,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者相对的两篇及两篇以上(一组)的文章放在一起,在实施对照和鉴别中进行阅读。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使他们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而且能够让他们从中看到差异,把握特点,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和温故知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与素养。
  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有教师认真设计并提出了如下探究性问题:“注意搜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并进行比较阅读,概括其诗词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同时分析各个时期的生活遭遇对他的诗词创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这一问题牵引下,通过课外搜集和阅读活动,学生阅读了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忆秦娥·娄山关》等作品后,能够形成对其诗词的整体性认识,并从中认识到作品与作家的生活状况、社会环境以及思想发展等方面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比较既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诗词的了解,又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在细枝末节处提问,见微知著
  众所周知,凡是编入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都是优秀作品甚至是经典之作,无论其中的一个标点或一个词语,还是人物形象的一个细小动作甚至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都经过了作者或编者的精雕细琢,都蕴含着比较深刻的含义,从而体现出匠心独具的内在魅力。然而“细节决定成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细枝末节”的知识往往容易被学生甚至教师轻视或者忽略,以至于造成教与学中的“沙漏”现象。有鉴于此,教师可对这些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进行设疑问难,以逐步有效地启发学生探微发幽。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有学生提出问题:恩格斯为什么要说马克思“将”永垂不朽呢?这与日常生活中“×××同志永垂不朽”的说法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仅仅是一字之差和一“将”之义,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思考和深层次探讨。经过详细的历史背景分析,当大家弄明白这一“将”字在文中的丰富含义后,更是在见微知著中进一步认同了恩格斯的评价和说法。
  三、在文本关键处提问,破冰释疑
  究竟什么才是“文本关键处”呢?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有效理解文本内容思想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课程知识的重大困惑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收集起来进行梳理归纳,并从教学重难点内容中选择确立一些既集中又典型的问题,组织学生采取或分组或合伙的形式开展讨论解答活动,从而在有效性突破和终极性化解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祝福》一文,同情并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遭遇是其中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析这一难点,有教师认真设计了如下系列问题:①文章是如何描述祥林嫂的眼睛的?每一次描述有什么变化吗?②祥林嫂的眼睛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③结合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体会并说出对她厄运的认识。④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是否有代表性?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如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系列提问,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逐段讲解、条分缕析的传统教学弊端,而且在“化难为易”和“以点带面”中实现课堂活动的高效性。这是令师生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四、在前后矛盾处提问,智慧引爆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从表面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这既是理解问题的纷乱摺叠之处,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害之处。教师若能在此处科学而又合理地设计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趣思维,而且能够在风起云涌之际引爆智慧的火花,从而帮助学生在融会贯通中解决疑难困惑,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赏析课外诗歌《石壕吏》时,有教师从中提炼出如下几个矛盾性问题:①既然老妇“请从吏夜归”,又是“急应河阳役”,这说明她是自己主动要去的,那样就算不得是“捉人”的。这应当如何理解呢?②既然老妇说了“室中更无人”,为何又说“唯有乳下孙”呢?③既然是“唯有”,如何又提出“有孙母未去”呢?这位老妇的前后话语岂不是自相矛盾吗?④文中直接写“吏”的只有两句话,为什么题目却用“石壕吏”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先是阅读思考,接着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分组探讨,然后进行集体性交流与共享,教师则从旁给予适时适量的引导、启发和点拨。最后,引导学生重新换一种角度来进一步思考,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地消灭矛盾,解开思想上的疑惑。
  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和高效不在于教师的表演如何,而在于能否设计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深入思考,培养探索精神,促进实践创新。就高中语文而言,课堂提问应当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①少而精练。就是教学提问要努力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必须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处设计问题,而且并非多多益善。②目的明确。课堂提问要认真设计、合理规划,主要体现在服从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来进行,绝不能宽泛无边、广种薄收。③因材施问。教学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面向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人文、人性的极大凸显,让他们从中逐步增强被尊重和被赏识的成功信念。④变直为曲。常以“直问”形式出现,既缺乏艺术性,又缺少启发性。若把问题以“曲径通幽”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改变说法或角度中力求新颖,富有新意,则自始至终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从而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教人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于个性差异的缘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特点也各自有异,因而在课堂教学提问上“‘无定法’常有,而‘教定法’不常在”。尽管如此,艺术提问作为一种课程教学方法,它又有一般性规律可循。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为“教学艺术提问”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高级中学(215600)
其他文献
通过地面钻孔至避难硐室,为避难硐室提供可靠的供氧、动力、通讯、监控及养料补给,是现行紧急避险系统主要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对地面钻孔式避难硐室与其他形式的紧急避险系统进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不仅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军侵略,还相当重视档案征集工作。为总结历史经验,借以指导抗日斗争,截至1945年9月2日寇投降,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集历史材料。  一、征集材料的目的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多次论述过,1942年他在延安高级干部学习组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中一些论述,可以理解党中央注重征集敌友我三方面材料的
科研项目是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地方科研院所为例,不同的科研团队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各个研究团队申请的科研项目又分为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因此项目种类繁多,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成为了科研院所中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档案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机构所属的各研究团队及相关研究人员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类科研项目档
在综合分析网络化制造模式对计算机数控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从框架体系结构和技术体系结构等不同的方面详细地研究了满足网络化制造要求的数控系统--WEB-CNC系统的体系结构
摘要:路桥施工工程管理工作系统地贯穿到路桥施工建设项目中的每个过程,其涉及面非常广泛、专业性也很强。建设方作为路桥施工建设的协调者与组织者,应做出合理明确的路桥施工工程管理方向与目标。基于此,文章探讨了路桥施工建设单位在施工管理中的影响,探讨了如何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路桥施工;工程管理;信息管理;工程质量;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血脉特征,它不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同时也指引并提醒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时代发展所催生的需求与创新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因此,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当尊重并且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学校教学的角度上讲,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容易也最直接传承与宣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渗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助力。  一、重视古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我们刚进入到学校的那一时刻起,语文就伴随着我们成长。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根据笔者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经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供电能力,因此输电线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输电线路长期暴露在大自然中,经受着各种风吹雨打,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超强的防污能力才
我国电力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供电企业必须对电力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性、有效的对策进行
“自媒体”是个人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群)、微博、微信(群)、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借以达成信息发布的传播媒体.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中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