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雪乐园制冷造雪系统设计简述

来源 :暖通空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室内雪乐园的数量急剧增加,针对室内雪乐园低温、高湿、耗能大等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实际运行的室内雪乐园为案例,对制冷造雪系统设计进行了总结,同时介绍与分析了施工与运营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事项,意在提高室内雪乐园的设计水平,使未来室内雪乐园项目能够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绿色节能.
其他文献
通过成立QC小组,探究如何减少浓香型原酒中泥臭味的存在.QC小组按照PDCA管理循环,浓香型原酒中泥臭味率由原来的11.11%左右降低到2.78%,P<0.05,差异显著.本次QC活动有效降低了浓香型原酒中的泥臭味,使浓香型原酒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高端清香型白酒青花汾酒的酒瓶包装为例,运用多模态隐喻理论探讨产品设计中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探究如何把构图、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介模态结合起来传递产品信息,映射产品历史、艺术与高雅文化等抽象概念,并达到调动消费者视觉感官以及引起消费者心理认同的目的.
近年来,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以易制备、成本低、易回收等优势,在生物质预处理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氯化胆碱为氢键受体,乙醇胺为氢键供体,合成DES,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和固液比预处理条件对中药渣组分和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液比1:20、120℃、预处理4h后原料中木质素去除率达到78.42%,纤维素回收率为83.89%.随后对不同条件下所得底物进行酶水解,反应96h后发现,较优条件下所得底物酶解效率为78.57%,较未处理中药渣(30.40%)提高了1.
《暖通空调》编辑部决定做一个“国内外建筑碳中和前沿”专栏,介绍世界各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路径、政策和技术路线,同时也介绍国内一些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发展动向,以及可用的碳中和城市和建筑技术的综述.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选题.rn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在国内外都很知名的学者:如英国的姚润明教授、美国的冯威博士、丹麦的房磊教授、日本的高伟俊院士,以及正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陈夏等几位年轻学者,分别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在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和相关政策(将分期刊载),极具参考价值.
期刊
2060年碳中和目标既使我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又为其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发展机遇.本文对绿氢直接还原、氧化铁熔融还原、碱性溶液电沉积铁、酸性溶液电沉积铁的发展历史和技术现状进行了综述.在全绿电炼铁场景下,本文对各种技术路线的理论和实际耗电进行了估算,从技术成熟度、电耗、技术难度、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各技术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碱性溶液电沉积铁电耗最低,酸性溶液电沉积铁和电供热氢气熔融还原次之.从技术难度上看,氢气直接还原、酸性溶液电沉积铁技术难度较小,且都已完成一定规模的中试,氢气熔融还原炼铁、碱
完善了数据中心机房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设计方法,并利用EnergyPlus软件建立了我国5个气候区典型城市的数据机房计算模型,以全年空调负荷和空调耗电量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的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方案进行了模拟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数据中心机房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对空调能耗及运行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建议各个气候区数据中心机房外围护结构采用内表面防结露的最大传热系数.研究还发现,在严寒和寒冷地区,采用自然冷却模式的空调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烷基化油是国Ⅵ汽油质量升级的关键调和组分,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和产能不断扩大的情形下,如何提高烷基化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清洁是烷基化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综述了硫酸法烷基化反应流出物处理技术现状,简述了STARCTCO工艺中传统酸洗、碱洗、水洗湿式处理技术流程,并重点介绍了纤维强化聚结分离技术在国产SINOALKY工艺中的工程开发及成功应用.基于实验研究和侧线试验,在国产硫酸法烷基化反应流出物处理领域开发出多级精细聚结干式处理技术.精制系统中干式脱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显著降低了能耗和相关环境污染,提高了装置的
根据中国汽车排放标准,优化了地下汽车库稀释浓度法排风量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将影响较小参数取为固定值,得出了影响较大参数不同取值下的排风量,并给出了工程应用表.
供热管网预制直埋保温塑料管已在北方地区得到了较大规模应用.介绍了 T/CECS 904-2021《供热管网预制保温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标准编制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包括管材类型、设计使用条件、设计应力及连接方式等.
大力发展氢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氢气掺入现有天然气管网利于实现氢能经济高效、大规模输送与应用.安全掺氢比是掺氢天然气管输系统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有观点提出当掺氢天然气中的掺氢比在10%以下时,可无需加以验证地直接通过天然气管网输送.本文提出从目前来看,该观点不成立.文章从管网系统掺氢适应性、示范项目掺氢比探讨和标准规范3个方面阐述了个中缘由.文中指出,掺氢天然气管输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安全保障还面临诸多挑战,任何结论都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和验证,以稳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