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据施工经验建议低应变检测,验收检测必须在设计标高上进行,并在规范中予以明确。
【关键词】 低应变检测;验桩
On-site test hypoallergenic take note of a few questions
Fan Ming-guang1, Tian Zeng-tai2
(1.He nan'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in geophys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450053;2.He nan engineering physics prospect limited compang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According toconstruction experience proposal hypoallergenic, check and accept to detect to have to in designed elevation underway, at standard middle according to clear-cut.
【Key words】Hypoallergenic to detect ; Sonic coring
1. 前言
低应变动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是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较为可靠的一种方法,因其费用低、效率高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在桩基验收或监督检查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是,现场检测人员如果在某些细微环节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自始至终严格按规范检测,报告结论也准确无误,那么有可能还会犯错误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 问题提出
现场检测人员大多注意被检桩的桩头处理、传感器的安装和锤击点的选择等方面,当然,这对所采集的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也至关重要,但对桩顶标高却往往忽略(新老规范也未严格要求),工程实践中会经常碰到测试点标高大于设计标高情况,这样就可能产生如下几个问题:
(1)浅部有明显或严重缺陷,而缺陷部位又在设计标高之上,该桩完整性如何评定?
(2)截桩以后桩长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考虑对承载力是否有影响,如果桩长明显偏短,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CJl06-2003)(J256-2003)该类桩其完整性类别就应判为Ⅳ类桩;
(3)在截桩过程中,操作器械对下部桩体有无产生影响?尤其那些本身就是轻微缺陷桩,又遭野蛮碰撞或锤击,缺陷程度就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影响其结构承载力。
显然,碰到这些情况(尤其是后一种)对桩基工程的质量评价就存在不确定性,甚至结论是相反的。事实上这样做并未严格按设计要求检测,只是检查了桩基本身有无缺陷,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 工程实例
郑州某企业拟建厂房,桩基础采用锚杆静压桩,设计桩径为250mm×250mm,桩长10m(由2m和3m单元混合组成),施工桩顶标高大多在-0.5m(自然地坪),而设计桩顶标高则在-1.5m;由于当时未考虑到该因素,受业主委托,在监理人员的指引下,我们便在施工标高上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测桩均为Ⅰ、Ⅱ类桩。嗣后在基坑开挖(挖掘机施工)和截桩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桩被碰伤或发生倾斜。至场地处理完毕之后,有关人员通知我们去现场进行复测,结果发现Ⅲ、Ⅳ类桩占所测桩竟达40%,缺陷位置几乎均在第一接头部位。图1为某桩第一次(未截桩)检测波形图,在3m左右(接头处)有轻微缺陷反射,但桩底较为清晰。图2为该桩在设计标高上(截掉1m后)检测曲线,很明显在2m处出现多次重复反射。经开挖验证,发现接头部位已脱节。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对余下的所有工程桩进行了检测,发现断桩率高达42%。最终设计单位对基础部分做了相应的工程处理,从而排除了一起重大的质量隐患。
图1 载桩前反射波实测曲线
图2 载桩后反射波实测曲线
4. 结论与建议
这些问题虽然由后续施工造成,但是如果置隐患于不顾,造成严重后果,检测方肯定难辞其咎。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议,低应变检测(尤其是验收检测)必须在设计标高上进行,而且要在规范中予以明确(不论基础埋深如何),避免引起纠纷或留下隐患。
[文章编号]1619-2737(2010)03-02-24
[作者简介]樊明光(1966-)男,河南省温县人,2008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大学,助理工程师,从事建筑基桩、复合地基检测工作及矿调工程等工作。
【关键词】 低应变检测;验桩
On-site test hypoallergenic take note of a few questions
Fan Ming-guang1, Tian Zeng-tai2
(1.He nan'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in geophys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450053;2.He nan engineering physics prospect limited compang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According toconstruction experience proposal hypoallergenic, check and accept to detect to have to in designed elevation underway, at standard middle according to clear-cut.
【Key words】Hypoallergenic to detect ; Sonic coring
1. 前言
低应变动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是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较为可靠的一种方法,因其费用低、效率高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在桩基验收或监督检查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是,现场检测人员如果在某些细微环节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自始至终严格按规范检测,报告结论也准确无误,那么有可能还会犯错误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 问题提出
现场检测人员大多注意被检桩的桩头处理、传感器的安装和锤击点的选择等方面,当然,这对所采集的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也至关重要,但对桩顶标高却往往忽略(新老规范也未严格要求),工程实践中会经常碰到测试点标高大于设计标高情况,这样就可能产生如下几个问题:
(1)浅部有明显或严重缺陷,而缺陷部位又在设计标高之上,该桩完整性如何评定?
(2)截桩以后桩长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考虑对承载力是否有影响,如果桩长明显偏短,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CJl06-2003)(J256-2003)该类桩其完整性类别就应判为Ⅳ类桩;
(3)在截桩过程中,操作器械对下部桩体有无产生影响?尤其那些本身就是轻微缺陷桩,又遭野蛮碰撞或锤击,缺陷程度就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影响其结构承载力。
显然,碰到这些情况(尤其是后一种)对桩基工程的质量评价就存在不确定性,甚至结论是相反的。事实上这样做并未严格按设计要求检测,只是检查了桩基本身有无缺陷,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 工程实例
郑州某企业拟建厂房,桩基础采用锚杆静压桩,设计桩径为250mm×250mm,桩长10m(由2m和3m单元混合组成),施工桩顶标高大多在-0.5m(自然地坪),而设计桩顶标高则在-1.5m;由于当时未考虑到该因素,受业主委托,在监理人员的指引下,我们便在施工标高上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测桩均为Ⅰ、Ⅱ类桩。嗣后在基坑开挖(挖掘机施工)和截桩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桩被碰伤或发生倾斜。至场地处理完毕之后,有关人员通知我们去现场进行复测,结果发现Ⅲ、Ⅳ类桩占所测桩竟达40%,缺陷位置几乎均在第一接头部位。图1为某桩第一次(未截桩)检测波形图,在3m左右(接头处)有轻微缺陷反射,但桩底较为清晰。图2为该桩在设计标高上(截掉1m后)检测曲线,很明显在2m处出现多次重复反射。经开挖验证,发现接头部位已脱节。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对余下的所有工程桩进行了检测,发现断桩率高达42%。最终设计单位对基础部分做了相应的工程处理,从而排除了一起重大的质量隐患。
图1 载桩前反射波实测曲线
图2 载桩后反射波实测曲线
4. 结论与建议
这些问题虽然由后续施工造成,但是如果置隐患于不顾,造成严重后果,检测方肯定难辞其咎。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议,低应变检测(尤其是验收检测)必须在设计标高上进行,而且要在规范中予以明确(不论基础埋深如何),避免引起纠纷或留下隐患。
[文章编号]1619-2737(2010)03-02-24
[作者简介]樊明光(1966-)男,河南省温县人,2008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大学,助理工程师,从事建筑基桩、复合地基检测工作及矿调工程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