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部分第3题属于筛选信息题,此题分值为6分,题干会有“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等明确要求。单单这两点还不足以把题目答完整。一般6分的题至少要答三点,也就是说要从三个角度(或方面)来组织答案。其设问方式为:
(主人公)的×××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主人公)是如何×××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答这类题目。
[找准答题区间,利用隐含信息]
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是有特定的区间的;文本里一些隐含的信息是可以利用的,我们要善于提取并利用。看2012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的设问:
“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文本题目:《谢希德的诚与真》)
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与“真”两部分,题干有两个关键词“工作”“求真态度”直指“真”,而②⑥段就是演绎其“真”的。再看原文的隐含信息——与“真”有关的词语,如②段: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诱?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真”在本段出现了两次,“努力探索真知”“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两方面表现了谢希德的“求真态度”,这样就可以答出两点了。
有些同学答出了“真心对待同事,及时解决学校问题”,这虽与“真”有关,但属于日常生活范围,与“工作”联系不是太大,所以判为误答。
第三点应该关注⑥段的内容: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此处“求真的科学态度”不正有关键词“真”吗?所以,大胆提取即可利用来答题。这样,答案就可顺利得出: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注意关联词句,利用文本的逻辑层次]
前文从“诚”和“真”两点介绍传主的成就,层次清晰明确,而有些文章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并注意表关联的词语。
看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的设问:
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本题目:《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本题的答题范围在③段,其中有“另一项重要贡献”一句。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开头的“另一项”提示我们文章的重心转换到了“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传主的主要事迹上,这也正是题干的问题部分。那么答题的范围就集中在此段,筛选信息后从而提取三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个语段有着严密的逻辑性,首先是总体评价“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再具体介绍“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如相关背景、提出的口号、具体措施(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创办理想(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最后成果(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这样,答案即成:
①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②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③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学会概括归纳,按照要求答题]
如果文章的信息比较分散,要点不集中,还需要我们组织并归纳成简洁明了的语句,以满足题干中的“简要分析”的要求。
看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的设问:
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文本题目:《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从文本来看,主要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的生平事迹的,联系到题目的要求,至少以下段落中的信息是有效的:
①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当即回国。
③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④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⑥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这些内容时间跨度太广,信息量太大,要点太多,还不太符合“简要分析”的要求。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归纳:求学阶段,放弃学位,回国受命;回国后,考查研究,科学救国;建国后,淡泊名利,放弃个人享受。
示例 ①求学阶段,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回国接受岭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一职。②回国后,他带领研究小组不畏艰苦勘察森林资源情况;还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迁往甘肃进行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③新中国成立后,他淡泊名利,曾谢绝了巨额酬金,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主人公)的×××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主人公)是如何×××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答这类题目。
[找准答题区间,利用隐含信息]
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是有特定的区间的;文本里一些隐含的信息是可以利用的,我们要善于提取并利用。看2012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的设问:
“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文本题目:《谢希德的诚与真》)
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与“真”两部分,题干有两个关键词“工作”“求真态度”直指“真”,而②⑥段就是演绎其“真”的。再看原文的隐含信息——与“真”有关的词语,如②段: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诱?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真”在本段出现了两次,“努力探索真知”“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两方面表现了谢希德的“求真态度”,这样就可以答出两点了。
有些同学答出了“真心对待同事,及时解决学校问题”,这虽与“真”有关,但属于日常生活范围,与“工作”联系不是太大,所以判为误答。
第三点应该关注⑥段的内容: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此处“求真的科学态度”不正有关键词“真”吗?所以,大胆提取即可利用来答题。这样,答案就可顺利得出: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注意关联词句,利用文本的逻辑层次]
前文从“诚”和“真”两点介绍传主的成就,层次清晰明确,而有些文章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并注意表关联的词语。
看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的设问:
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本题目:《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本题的答题范围在③段,其中有“另一项重要贡献”一句。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开头的“另一项”提示我们文章的重心转换到了“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传主的主要事迹上,这也正是题干的问题部分。那么答题的范围就集中在此段,筛选信息后从而提取三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个语段有着严密的逻辑性,首先是总体评价“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再具体介绍“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如相关背景、提出的口号、具体措施(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创办理想(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最后成果(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这样,答案即成:
①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②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③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学会概括归纳,按照要求答题]
如果文章的信息比较分散,要点不集中,还需要我们组织并归纳成简洁明了的语句,以满足题干中的“简要分析”的要求。
看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的设问:
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文本题目:《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从文本来看,主要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的生平事迹的,联系到题目的要求,至少以下段落中的信息是有效的:
①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当即回国。
③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④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⑥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这些内容时间跨度太广,信息量太大,要点太多,还不太符合“简要分析”的要求。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归纳:求学阶段,放弃学位,回国受命;回国后,考查研究,科学救国;建国后,淡泊名利,放弃个人享受。
示例 ①求学阶段,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回国接受岭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一职。②回国后,他带领研究小组不畏艰苦勘察森林资源情况;还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迁往甘肃进行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③新中国成立后,他淡泊名利,曾谢绝了巨额酬金,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