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北京2008”开幕的第二天,本来约好上午10点的专访被一再推后,下午2:30记者在VIP室见到董梦阳的时候,他刚接受完新华社的专访,而VIP室的门口还等待着另外一家媒体。董梦阳略显疲惫,点燃一支烟,有些歉意地笑笑,示意我们采访可以开始。
董梦阳,“艺术北京”执行总监。1992年起,他先后策划组织了1993至2002年十年中国艺术博览会及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曾任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执行总监,并因成功策展“艺术北京2006”,当选为2006年“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人物。
经过三年的历练和沉淀,“艺术北京2008”显得更为成熟,今年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展,且无论从VIP预展、参展画廊规格,还是从展览服务、媒体宣传、论坛规格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硝烟弥漫的艺博会江湖中,“艺术北京”能否真正脱颖而出,还有待时间以及董梦阳所率领的“梦之队”进一步来验证。
记者:您对今年艺术北京的整体情况感觉怎么样?
董梦阳:还好吧,今年至少见我的人没有那么多抱怨了,我觉得好一些。大家有了成绩以后就不会抱怨我了,而我们也在尽可能地提高我们的服务,让他们尽可能满意。
记者:那您给这一次打多少分?100分?
董梦阳:那可不敢打,我不可能今天一下就做出二十年以后的事情。我们每年都会有提高,提高也要和这个环境、这个时代相吻合。你完全超前了也不行,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找到首先适合这个环境,又在这个环境中有一定先进性的东西。
记者:艺术北京还是沿着您创办之初的设想在做吗?
董梦阳:对,还是一致的。其实对我来说,坚持就是我今天唯一要想的,也是我现在唯一要做的。我相信“艺术北京”一定会走出来,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懈的改变,成为亚洲最重要的一个博览会。对于画廊也是这样,现在很多人都很浮躁,急功近利,你要相信我们都年轻,这个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发展,应该做很多基础工作,很多扎实的工作。
记者:在其他采访中,您经常提到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是否那就是您的梦想?
董梦阳:巴塞尔其实是一个指标性的东西,如果说我们以后要做成巴塞尔那样的,我看不见得。今天巴塞尔的指标是最好的,我们和它有很大的差距,这个不光是本身的差距,还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环境。瑞士是全世界最富足的国家,700年没有战争,巴塞尔这个城市里,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收藏家,所以他们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和他们相比,就像你把一个时尚秀放到农村,很难有较好的反馈,换句话说,现在就算你把巴塞尔放在中国,也不一定合适,中国的国情在那摆着呢。
记者:您觉得艺术北京在当前国内的博览会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跟其他博览会相比,比如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展,有什么优势?
董梦阳:上海当代做得很好,但我们各有特点。首先是两个城市的差别,北京有一流的收藏家、艺术家和资源,还有庞大的艺术区域和相关的活动;“上海当代”把先进的操作带到了中国。
但是有些东西有差异性,在我们国家最根本的艺术教育问题没有解决前,把大量的西方艺术品引进到中国,只是作秀,大家无从下手,因为大家不认识它,根本不了解它的价值,那就完了。其实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国家,更应该知道怎么做这件事情,我也不想作秀,我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为人民服务。因为如果这里真的有人热爱西方艺术,了解西方艺术,那么买张机票,去巴塞尔好了。那么多艺术家到中国来,一看中国没有人认识他,他就会走掉。
所以任何一个展览,包括上海当代,我觉得都要辩证地来看。中国有个词叫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才能适应中国国情,完全照搬过来不见得适合中国的国情。就像国外很难办的事情在中国很好解决,或者国外很简单的事情在中国很复杂,这存在文化的差异,需要逐渐拉平这些东西。
记者:衡量一个博览会成功不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您认为是成交量吗?
董梦阳:这也是我们和西方的差异,一个成熟的市场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成交量,但是在一个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在一个未来性比较强的地方,我觉得完全谈成交量不是最科学的。所以我们今天以很低成本让他们进来,是要让他们了解中国、喜爱中国、热爱中国,在未来的市场中得以发展,是宣传、推广,而不只是交易。
目前中国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有好多交易额都是编的,不是画廊在编,是博览会的组织者在编,比如宣传自己的博览会这次成交了5个亿,而且每年还在涨等等。我不想撒谎,所以我不谈成交额,成交额本身很难统计出来,不仅仅是在博览会现场,我散发出去的几百张名片,回去以后的联络,都和这个活动有关系,都是博览会的效益。这次艺术北京开幕式来了那么多人,很多人是很有能力消费的,但是不见得今天就消费,我们需要不断影响他们,引导他们,未来他们就会进入这个市场。
记者:画廊入选“艺术北京”需要有什么条件?
董梦阳:它的气质,它的性格,它是画廊,而不是画店,就算你半年前开的画廊,但如果是一个有代理的机制,是一个有推动性的画廊,这是我们需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伴随着我们一起走远。如果是一个画店,没有风格,什么好卖卖什么,市场不好就不干这个了,开饭馆去了,缺少对文化的推动和对艺术的热爱,就不行。画廊的整体水平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我还做不到让谁来谁就来,因为我们还没大到那样,所以我们要一天天走,我相信我们会走到那一天。
记者:您认为,普通的收藏者如何收藏当代艺术作品?
董梦阳:我们今天的展览坦率地讲,不是面对普通收藏者的。但是今后我们会做一些更面向大众的展览,我觉得艺术要进入人的生活,艺术品并不是贵才有价值,喜爱是很重要的,它给你带来精神的愉悦,是很难量化的东西。所以大家不要把艺术当成有很高的门槛,贵有贵的道理,但是从喜欢的方面来讲,都是可以去收藏的。
我们现在有点本末倒置,许多人都以投资和投机作为第一目的,而艺术品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当然这需要引导。但是话又说回来,由于他的接触,从中得到教育,得到升华,也许成为一个忠实的收藏家。这不是我们一个国家遇到的问题,这是所有国家在起初的市场中,都存在都遇到的一个问题。
我建议普通收藏者通过画廊来购买当代艺术作品。经营画廊的人士基本上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它有自己的签约艺术家,作品的来源很可靠,基本上不存在买到假货的问题。画廊还是一个艺术推动机构,画廊不断包装、宣传自己签约艺术家的过程,也就是这位艺术家作品不断增值的过程。
董梦阳,“艺术北京”执行总监。1992年起,他先后策划组织了1993至2002年十年中国艺术博览会及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曾任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执行总监,并因成功策展“艺术北京2006”,当选为2006年“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人物。
经过三年的历练和沉淀,“艺术北京2008”显得更为成熟,今年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展,且无论从VIP预展、参展画廊规格,还是从展览服务、媒体宣传、论坛规格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硝烟弥漫的艺博会江湖中,“艺术北京”能否真正脱颖而出,还有待时间以及董梦阳所率领的“梦之队”进一步来验证。
记者:您对今年艺术北京的整体情况感觉怎么样?
董梦阳:还好吧,今年至少见我的人没有那么多抱怨了,我觉得好一些。大家有了成绩以后就不会抱怨我了,而我们也在尽可能地提高我们的服务,让他们尽可能满意。
记者:那您给这一次打多少分?100分?
董梦阳:那可不敢打,我不可能今天一下就做出二十年以后的事情。我们每年都会有提高,提高也要和这个环境、这个时代相吻合。你完全超前了也不行,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找到首先适合这个环境,又在这个环境中有一定先进性的东西。
记者:艺术北京还是沿着您创办之初的设想在做吗?
董梦阳:对,还是一致的。其实对我来说,坚持就是我今天唯一要想的,也是我现在唯一要做的。我相信“艺术北京”一定会走出来,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懈的改变,成为亚洲最重要的一个博览会。对于画廊也是这样,现在很多人都很浮躁,急功近利,你要相信我们都年轻,这个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发展,应该做很多基础工作,很多扎实的工作。
记者:在其他采访中,您经常提到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是否那就是您的梦想?
董梦阳:巴塞尔其实是一个指标性的东西,如果说我们以后要做成巴塞尔那样的,我看不见得。今天巴塞尔的指标是最好的,我们和它有很大的差距,这个不光是本身的差距,还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环境。瑞士是全世界最富足的国家,700年没有战争,巴塞尔这个城市里,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收藏家,所以他们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和他们相比,就像你把一个时尚秀放到农村,很难有较好的反馈,换句话说,现在就算你把巴塞尔放在中国,也不一定合适,中国的国情在那摆着呢。
记者:您觉得艺术北京在当前国内的博览会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跟其他博览会相比,比如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展,有什么优势?
董梦阳:上海当代做得很好,但我们各有特点。首先是两个城市的差别,北京有一流的收藏家、艺术家和资源,还有庞大的艺术区域和相关的活动;“上海当代”把先进的操作带到了中国。
但是有些东西有差异性,在我们国家最根本的艺术教育问题没有解决前,把大量的西方艺术品引进到中国,只是作秀,大家无从下手,因为大家不认识它,根本不了解它的价值,那就完了。其实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国家,更应该知道怎么做这件事情,我也不想作秀,我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为人民服务。因为如果这里真的有人热爱西方艺术,了解西方艺术,那么买张机票,去巴塞尔好了。那么多艺术家到中国来,一看中国没有人认识他,他就会走掉。
所以任何一个展览,包括上海当代,我觉得都要辩证地来看。中国有个词叫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才能适应中国国情,完全照搬过来不见得适合中国的国情。就像国外很难办的事情在中国很好解决,或者国外很简单的事情在中国很复杂,这存在文化的差异,需要逐渐拉平这些东西。
记者:衡量一个博览会成功不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您认为是成交量吗?
董梦阳:这也是我们和西方的差异,一个成熟的市场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成交量,但是在一个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在一个未来性比较强的地方,我觉得完全谈成交量不是最科学的。所以我们今天以很低成本让他们进来,是要让他们了解中国、喜爱中国、热爱中国,在未来的市场中得以发展,是宣传、推广,而不只是交易。
目前中国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有好多交易额都是编的,不是画廊在编,是博览会的组织者在编,比如宣传自己的博览会这次成交了5个亿,而且每年还在涨等等。我不想撒谎,所以我不谈成交额,成交额本身很难统计出来,不仅仅是在博览会现场,我散发出去的几百张名片,回去以后的联络,都和这个活动有关系,都是博览会的效益。这次艺术北京开幕式来了那么多人,很多人是很有能力消费的,但是不见得今天就消费,我们需要不断影响他们,引导他们,未来他们就会进入这个市场。
记者:画廊入选“艺术北京”需要有什么条件?
董梦阳:它的气质,它的性格,它是画廊,而不是画店,就算你半年前开的画廊,但如果是一个有代理的机制,是一个有推动性的画廊,这是我们需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伴随着我们一起走远。如果是一个画店,没有风格,什么好卖卖什么,市场不好就不干这个了,开饭馆去了,缺少对文化的推动和对艺术的热爱,就不行。画廊的整体水平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我还做不到让谁来谁就来,因为我们还没大到那样,所以我们要一天天走,我相信我们会走到那一天。
记者:您认为,普通的收藏者如何收藏当代艺术作品?
董梦阳:我们今天的展览坦率地讲,不是面对普通收藏者的。但是今后我们会做一些更面向大众的展览,我觉得艺术要进入人的生活,艺术品并不是贵才有价值,喜爱是很重要的,它给你带来精神的愉悦,是很难量化的东西。所以大家不要把艺术当成有很高的门槛,贵有贵的道理,但是从喜欢的方面来讲,都是可以去收藏的。
我们现在有点本末倒置,许多人都以投资和投机作为第一目的,而艺术品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当然这需要引导。但是话又说回来,由于他的接触,从中得到教育,得到升华,也许成为一个忠实的收藏家。这不是我们一个国家遇到的问题,这是所有国家在起初的市场中,都存在都遇到的一个问题。
我建议普通收藏者通过画廊来购买当代艺术作品。经营画廊的人士基本上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它有自己的签约艺术家,作品的来源很可靠,基本上不存在买到假货的问题。画廊还是一个艺术推动机构,画廊不断包装、宣传自己签约艺术家的过程,也就是这位艺术家作品不断增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