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传统村落因气候、环境、文化的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特点,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多样性。本文以莱芜上王庄村传统村落空间及其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特色进行深入研究,逐渐梳理出以上王庄村为代表的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及空间形态构成所呈现的深刻含义,这对于保护上王庄传统村落、传承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有着宝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村落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0 绪论
结合现有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来看,村落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建筑形态有关,关系到建筑的体量大小和造型;另一种是空间外部给人带来的直接感受,如空间中的封闭性、开放性,大空间或者小空间。关于空间形态的描述,段进认为:“空间中的各要素会通过结构关系形成统一整体,空间形态便是其特征所包含着的形式和意义。”[1]这说明在村落中产生的生产活动和内容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会因为隔断产生不同的空间功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交流访谈等方式对上王庄村落空间形态以及构成要素的组合进行细致勘察,结合不同时段村民的活动把握村落整体的空间形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典型范例。
1 研究背景及区域地理
1.1 研究背景
村落在范围上涵盖着人口聚集的自然村落和村庄等广泛区域,从广义上来说,村庄并不仅仅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和简单集合起来的建筑群,而是人类、房屋、营造体的聚合体,包含一切与之相关的生活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位于鲁中山区的莱芜王庄村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保存着非常原始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显著地体现了鲁中山区的社会风俗以及历史文脉。城市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迫切需要对其展开系统研究。
1.2 上王庄传统村落区位研究
莱芜在古代被称为嬴、牟,史书记载此处由于优越的自然環境和险要的地势条件成为各个时代兵家必争之地,有效地防止了外敌的入侵。村内的墓碑记载:范式曾在明历年间建村于此,后来王姓家族迁至此,故改名为王庄村。上王庄村地处三区交界处,其形成与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关系甚密,独特的“小盆地”环境使上王庄村积淀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的古村。上王庄村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将《管子》中“因天时,就地利”的建设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1.3 上王庄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
鲁中山区地势起伏多变,平原面积狭小,衍生出了深处内部的上王庄村独特的“依山傍水”的村落类型。第一,由于俊林山的地势差级比较明显,因此在远处看上王庄村能够感受到山势起伏所造成的层级景观。笔者在村子里走访调查发现,村内的建筑大多根据山势呈现带状布局,呈现出鲁中山区村落典型的“山、林、村”风貌特征。第二,上王庄村背靠俊林山,由于“负阴抱阳”所呈现的特殊空间感和方向性,使上王庄村个别的院落设置没有完全符合坐北朝南的空间形态。
村内建筑呈现出不规则的排列状态,每一列民居都依据山势逐渐增高,三进院落的四合院是上王庄村最常见的宅院类型。上王庄村石屋民居取材于当地山体的石材,石屋的构造依据门楼、墙体和台阶等构件形成特有的秩序,通过形态、大小不一的石板和石块搭建成形态不一的石屋。上王庄村内的街巷也因对应着山体地势的起伏而显得蜿蜒有序,长短不一的街巷将村落空间灵活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2 上王庄传统村落形态及特色
2.1 上王庄村传统村落形态的基本特征
从鲁中山区的传统村落选址来看,地理环境和自然山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2]。上王庄村落的空间结构为轴线纵深延展结构,在山体高低起伏的地势上,村落大多沿着山谷延绵展开,利用河谷较为平缓的地形增加可利用的建筑空间,通过人工开挖或平整土地建立起错落有致的民居。自然山水也是村落整体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深地影响着村庄的选址、建筑形制以及空间布局。
上王庄村的居民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依据气候和地形择良地而栖。上王庄村处在两山之间的河谷上,旁边建有一条南北走向、宽约2.5米的水泥混凝土道路,这是村民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物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村庄内部的道路面用不规则石块或者石材边角料铺成线状或片状,道路两边是两层高的古代驿站,供商贾、掮客歇脚,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繁荣。在山脚下的平坦地区村民开垦了一部分适宜耕作的田地,保证村民能够自给自足,实现了村民靠山吃山的小农经济生活。上王庄村空间形态的形成也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早期村庄的选址原则基本是环山面水,建筑紧紧依靠着山体,形成紧凑而有序的布局,前面有一片开垦的池塘,后面有俊林山,河水从北处缓缓流下,整个村子整体处于环山抱水的地势之中,为村落的“背山面水”提供合理的风水阐释,强调山与水相结合的说法[2]。其实“背山面水”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在风水学理念中,它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2.2 文化源流对传统村落形态演变的影响
村落的形成受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源流和社会时代背景会对村落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3]。在各种因素中,文化源流强调人的因素,传统村落的建设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并与之相关联,产生了“区域影响人,人影响区域”一系列的说法[4]。藤井明认为,“风土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已知的条件而已,各种宗教及宇宙观、空间观念、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都会反映在传统的聚落和住居当中,其多样性是人家自己主张的体现,它完全凌驾于风土之上”[5]。金其铭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现象要比自然地理现象具有更强的变动性,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虽然是经常性的,但是自然条件是被动的因素,经常主动影响聚落的是社会条件”[6]。
社会文化能够轻易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造就了一系列新的材料和组织方式,容易对村落产生本质上的影响。刘易斯·芒福德提出在村落建设之前文化符号就已经先于建筑主体而存在,并认为人类在设计使用工具前就已经开始创造符号了,村落建造的形态和组织方式体现着复杂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7]。 2.3 以农耕经济活动为主的传统村落
鲁中山区地形复杂,可利用耕地有限,这些土地为先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对村落环境与整体格局的选址、村中建筑的落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上王庄村坐落在平坦的俊林山脚下,平缓的地势有利于农耕和生产活动的进行,建筑与农田之间的开敞地带也常被用作晾晒坪等公共农作用地。村落呈现拾级而上的山地景观形态,上王庄村其“山、水、村”的形态体现出在既定的地理环境下原始村落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紧密关系。经济状况会让群体产生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观性。对于上王庄村这类以山地农业为主导的村落来说,经济因素对其生产发展并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由于该类地区的村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经济圈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够完全满足较低的生活水平要求,对于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商业活动的影响相比于地理文化显得更加微弱。此外,交通作为村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村落发展生产的限制条件,有限的交通條件也将村落中的百姓生活封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
3 村落空间形态及构成要素
根据村落空间形态及构成要素的特性,我们将上王庄村的外部空间形态主要划分为点、线、面三类,这三类空间形态在村落中承担着不同层次的职能,共同组成村落生活中的空间载体。
3.1 点状空间
点状空间在村子里面主要起到凝聚共识的作用,作为居民们进行交流的场所,点状空间往往能够以其特有的标识吸引人们驻足于此,形成人群聚集区。根据上王庄村点状空间的使用频率及功能需求,将村落空间划分为祠堂及其周边空间,古井、老树等极具识别性的点状空间,这些点状空间往往能够汇聚人们的核心意识,对空间感的塑造起重要作用。归纳起来,点状空间具有四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积极空间,人们在此停留的机会较大,一旦人们聚集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空间氛围。第二,点状空间作为村落空间中零星散布的节点,能够有效沟通片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第三,点状空间往往代表着村内的公共空间或建筑,能聚集大量的人流,从而形成具有普遍价值观的居民群体,只有村民同属于一个圈层,才能够拥有点状空间的使用权。第四,点状空间对村落中百姓来说是一个精神引领般的存在,比如广场和古井。
首先是广场。在实地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对村落内的广场(其实是后期修缮的水泥空地)具有极高的认同感,如村口孟姜女纪念馆前的中心广场就是村民交谈、汇聚的重要场所,每逢有游客进村游览便会先在此处聚集。每逢春节、端午等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时,村中较为开放的广场就会成为人们欢聚一堂进行交往活动的重要场地。
其次是古井。古井在村落中虽然所占面积较小,但是其功能作用不亚于面积较大的街巷和广场。古时人们就有择水而居的传统,古井更是人们洗衣、择菜,孩子们嬉戏打闹的重要空间节点。在鲁中山区,古井河流等不仅为人们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方便人们的生活,还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3.2 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在村落空间内主要指墙体和街巷空间。村内的线性空间一般与村内的院落和广场等交织在一起,密切联系着村内各个功能单元和百姓之间的生活。鲁中山区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限制传统村落及街巷面积的重要因素,街巷在村落空间中除了能联系各个院落的交通外,还能够连接景观与生活区,为村落中的通风和村民的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蜿蜒曲折的街巷形态大多是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为本地的鹅卵石和麻石块,或为建筑墙体剩余的石料边角。线性空间因其特有的线性特征,将村落中的各个空间元素串联在一起,使独立的功能单元成为统一整体。但是由于其导向性较弱,因此上王庄村的线性空间常与院落等糅杂在一起,街巷并不是曲直不变的,巷道常会被墙体或者宅院打断,明显地分割了内部和外部空间。
3.3 片状空间
片状空间在术语上指比点状空间面积更大、比线性空间更加聚集的开放空间,在上王庄中以村前的风水塘和风水林为主要代表。
池塘的建造与风水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村落的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村落在建设之初会开挖建筑基地,泥土的挖掘会造成一定的凹陷地带,此处顺势就会成为一个池塘,风水塘的挖掘正好符合风水理念,也满足了村民的使用需求。
4 结语
鲁中山区的上王庄村由于受特殊的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以及文化源流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形态,与鲁中地区其他传统村落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立足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源流等多个角度对上王庄村进行分析,基于自然地理要素这一大环境背景,对村落中的风水要点和依山而建的规划布局作详细阐述,考虑到宜产宜居和交通便利等众多建村优势,进一步总结上王庄传统村落在建村选址时因地制宜的传统观念。
参考文献:
[1] 段进,等.城镇空间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2] 陶金,张淇,肖大威.自然环境对梅州传统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J].南方建筑,2013(06):60-62.
[3]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 [美]罗伯特·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M].葛以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0.
[5] [日]藤井明.聚落探访[M].宁晶,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5.
[6]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3.
[7] 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常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1.
作者简介:范斌斌(1996—),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李雅楠(199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于淑欣(1996—),女,山东枣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村落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0 绪论
结合现有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来看,村落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建筑形态有关,关系到建筑的体量大小和造型;另一种是空间外部给人带来的直接感受,如空间中的封闭性、开放性,大空间或者小空间。关于空间形态的描述,段进认为:“空间中的各要素会通过结构关系形成统一整体,空间形态便是其特征所包含着的形式和意义。”[1]这说明在村落中产生的生产活动和内容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会因为隔断产生不同的空间功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交流访谈等方式对上王庄村落空间形态以及构成要素的组合进行细致勘察,结合不同时段村民的活动把握村落整体的空间形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典型范例。
1 研究背景及区域地理
1.1 研究背景
村落在范围上涵盖着人口聚集的自然村落和村庄等广泛区域,从广义上来说,村庄并不仅仅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和简单集合起来的建筑群,而是人类、房屋、营造体的聚合体,包含一切与之相关的生活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位于鲁中山区的莱芜王庄村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保存着非常原始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显著地体现了鲁中山区的社会风俗以及历史文脉。城市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迫切需要对其展开系统研究。
1.2 上王庄传统村落区位研究
莱芜在古代被称为嬴、牟,史书记载此处由于优越的自然環境和险要的地势条件成为各个时代兵家必争之地,有效地防止了外敌的入侵。村内的墓碑记载:范式曾在明历年间建村于此,后来王姓家族迁至此,故改名为王庄村。上王庄村地处三区交界处,其形成与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关系甚密,独特的“小盆地”环境使上王庄村积淀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的古村。上王庄村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将《管子》中“因天时,就地利”的建设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1.3 上王庄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
鲁中山区地势起伏多变,平原面积狭小,衍生出了深处内部的上王庄村独特的“依山傍水”的村落类型。第一,由于俊林山的地势差级比较明显,因此在远处看上王庄村能够感受到山势起伏所造成的层级景观。笔者在村子里走访调查发现,村内的建筑大多根据山势呈现带状布局,呈现出鲁中山区村落典型的“山、林、村”风貌特征。第二,上王庄村背靠俊林山,由于“负阴抱阳”所呈现的特殊空间感和方向性,使上王庄村个别的院落设置没有完全符合坐北朝南的空间形态。
村内建筑呈现出不规则的排列状态,每一列民居都依据山势逐渐增高,三进院落的四合院是上王庄村最常见的宅院类型。上王庄村石屋民居取材于当地山体的石材,石屋的构造依据门楼、墙体和台阶等构件形成特有的秩序,通过形态、大小不一的石板和石块搭建成形态不一的石屋。上王庄村内的街巷也因对应着山体地势的起伏而显得蜿蜒有序,长短不一的街巷将村落空间灵活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2 上王庄传统村落形态及特色
2.1 上王庄村传统村落形态的基本特征
从鲁中山区的传统村落选址来看,地理环境和自然山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2]。上王庄村落的空间结构为轴线纵深延展结构,在山体高低起伏的地势上,村落大多沿着山谷延绵展开,利用河谷较为平缓的地形增加可利用的建筑空间,通过人工开挖或平整土地建立起错落有致的民居。自然山水也是村落整体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深地影响着村庄的选址、建筑形制以及空间布局。
上王庄村的居民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依据气候和地形择良地而栖。上王庄村处在两山之间的河谷上,旁边建有一条南北走向、宽约2.5米的水泥混凝土道路,这是村民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物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村庄内部的道路面用不规则石块或者石材边角料铺成线状或片状,道路两边是两层高的古代驿站,供商贾、掮客歇脚,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繁荣。在山脚下的平坦地区村民开垦了一部分适宜耕作的田地,保证村民能够自给自足,实现了村民靠山吃山的小农经济生活。上王庄村空间形态的形成也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早期村庄的选址原则基本是环山面水,建筑紧紧依靠着山体,形成紧凑而有序的布局,前面有一片开垦的池塘,后面有俊林山,河水从北处缓缓流下,整个村子整体处于环山抱水的地势之中,为村落的“背山面水”提供合理的风水阐释,强调山与水相结合的说法[2]。其实“背山面水”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在风水学理念中,它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2.2 文化源流对传统村落形态演变的影响
村落的形成受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源流和社会时代背景会对村落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3]。在各种因素中,文化源流强调人的因素,传统村落的建设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并与之相关联,产生了“区域影响人,人影响区域”一系列的说法[4]。藤井明认为,“风土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已知的条件而已,各种宗教及宇宙观、空间观念、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都会反映在传统的聚落和住居当中,其多样性是人家自己主张的体现,它完全凌驾于风土之上”[5]。金其铭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现象要比自然地理现象具有更强的变动性,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虽然是经常性的,但是自然条件是被动的因素,经常主动影响聚落的是社会条件”[6]。
社会文化能够轻易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造就了一系列新的材料和组织方式,容易对村落产生本质上的影响。刘易斯·芒福德提出在村落建设之前文化符号就已经先于建筑主体而存在,并认为人类在设计使用工具前就已经开始创造符号了,村落建造的形态和组织方式体现着复杂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7]。 2.3 以农耕经济活动为主的传统村落
鲁中山区地形复杂,可利用耕地有限,这些土地为先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对村落环境与整体格局的选址、村中建筑的落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上王庄村坐落在平坦的俊林山脚下,平缓的地势有利于农耕和生产活动的进行,建筑与农田之间的开敞地带也常被用作晾晒坪等公共农作用地。村落呈现拾级而上的山地景观形态,上王庄村其“山、水、村”的形态体现出在既定的地理环境下原始村落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紧密关系。经济状况会让群体产生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观性。对于上王庄村这类以山地农业为主导的村落来说,经济因素对其生产发展并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由于该类地区的村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经济圈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够完全满足较低的生活水平要求,对于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商业活动的影响相比于地理文化显得更加微弱。此外,交通作为村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村落发展生产的限制条件,有限的交通條件也将村落中的百姓生活封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
3 村落空间形态及构成要素
根据村落空间形态及构成要素的特性,我们将上王庄村的外部空间形态主要划分为点、线、面三类,这三类空间形态在村落中承担着不同层次的职能,共同组成村落生活中的空间载体。
3.1 点状空间
点状空间在村子里面主要起到凝聚共识的作用,作为居民们进行交流的场所,点状空间往往能够以其特有的标识吸引人们驻足于此,形成人群聚集区。根据上王庄村点状空间的使用频率及功能需求,将村落空间划分为祠堂及其周边空间,古井、老树等极具识别性的点状空间,这些点状空间往往能够汇聚人们的核心意识,对空间感的塑造起重要作用。归纳起来,点状空间具有四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积极空间,人们在此停留的机会较大,一旦人们聚集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空间氛围。第二,点状空间作为村落空间中零星散布的节点,能够有效沟通片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第三,点状空间往往代表着村内的公共空间或建筑,能聚集大量的人流,从而形成具有普遍价值观的居民群体,只有村民同属于一个圈层,才能够拥有点状空间的使用权。第四,点状空间对村落中百姓来说是一个精神引领般的存在,比如广场和古井。
首先是广场。在实地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对村落内的广场(其实是后期修缮的水泥空地)具有极高的认同感,如村口孟姜女纪念馆前的中心广场就是村民交谈、汇聚的重要场所,每逢有游客进村游览便会先在此处聚集。每逢春节、端午等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时,村中较为开放的广场就会成为人们欢聚一堂进行交往活动的重要场地。
其次是古井。古井在村落中虽然所占面积较小,但是其功能作用不亚于面积较大的街巷和广场。古时人们就有择水而居的传统,古井更是人们洗衣、择菜,孩子们嬉戏打闹的重要空间节点。在鲁中山区,古井河流等不仅为人们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方便人们的生活,还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3.2 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在村落空间内主要指墙体和街巷空间。村内的线性空间一般与村内的院落和广场等交织在一起,密切联系着村内各个功能单元和百姓之间的生活。鲁中山区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限制传统村落及街巷面积的重要因素,街巷在村落空间中除了能联系各个院落的交通外,还能够连接景观与生活区,为村落中的通风和村民的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蜿蜒曲折的街巷形态大多是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为本地的鹅卵石和麻石块,或为建筑墙体剩余的石料边角。线性空间因其特有的线性特征,将村落中的各个空间元素串联在一起,使独立的功能单元成为统一整体。但是由于其导向性较弱,因此上王庄村的线性空间常与院落等糅杂在一起,街巷并不是曲直不变的,巷道常会被墙体或者宅院打断,明显地分割了内部和外部空间。
3.3 片状空间
片状空间在术语上指比点状空间面积更大、比线性空间更加聚集的开放空间,在上王庄中以村前的风水塘和风水林为主要代表。
池塘的建造与风水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村落的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村落在建设之初会开挖建筑基地,泥土的挖掘会造成一定的凹陷地带,此处顺势就会成为一个池塘,风水塘的挖掘正好符合风水理念,也满足了村民的使用需求。
4 结语
鲁中山区的上王庄村由于受特殊的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以及文化源流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形态,与鲁中地区其他传统村落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立足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源流等多个角度对上王庄村进行分析,基于自然地理要素这一大环境背景,对村落中的风水要点和依山而建的规划布局作详细阐述,考虑到宜产宜居和交通便利等众多建村优势,进一步总结上王庄传统村落在建村选址时因地制宜的传统观念。
参考文献:
[1] 段进,等.城镇空间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2] 陶金,张淇,肖大威.自然环境对梅州传统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J].南方建筑,2013(06):60-62.
[3]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 [美]罗伯特·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M].葛以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0.
[5] [日]藤井明.聚落探访[M].宁晶,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5.
[6]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3.
[7] 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常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1.
作者简介:范斌斌(1996—),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李雅楠(199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于淑欣(1996—),女,山东枣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