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次访华,希望全方位了解中国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un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1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到中国西安,按中国属相属马的她对马俑情有独钟。

  默克尔超长任期的结束,意味着中德关系即将迎来新的变数与挑战。
  1950年和1972年,中国先后与民主德国(东德)、联邦德国(西德)建交。1990年,柏林墙倒下,两德统一,民主德国的一切权利和义务经由统一后的联邦德国继承,1972年由此成为中德建交之年。
  可以说,自中德建交以来,德国历届总理均秉持着对华友好态度,但默克尔与中国的关系仍颇为特殊——她在任内12次访华,被视为最了解中国的西方领导人之一。她执政期间,中德关系有高潮也有低谷,但多位学者认为,中德关系整体保持了顺利发展。

在任时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领导人


  “这里离三峡大坝有多远?”“长江的流向是怎样的?”2019年9月7日,一列特殊的车队停在了武汉长江大桥。德国总理默克尔走出车厢,在桥边凭栏远眺。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和黄鹤楼等武汉三镇的美景,她饶有兴趣地发出上述询问。
2014年7月6日,默克尔来到成都一处菜市场走访,她还买了一袋郫县豆瓣酱。
2018年5月25日,默克尔到深圳出席德国工商会深圳创新中心揭幕仪式,一台中国企业生产的小机器人引起了她的兴趣。
2019年9月7日,默克尔到访武汉,并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曾于2008年至2014年担任中国驻德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恰好经历过默克尔的执政时期。在他看来,这些深入、细致的问题带有典型的默克尔风格。“她了解中国的愿望很强烈,而且会聚焦于细节。这在西方领导人中非常罕见。”
  同样罕见的是默克尔的访华次数:担任德国总理16年来,她12次到中国,是在任时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领导人。今年4月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启动时,视频参会的默克尔还对疫情时期无法来华表示遗憾。
  和大多数政府首脑访华时主要前往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同,默克尔每次来中国,都会在首都北京之外再走访一座城市。
  2019年总理任内的最后一次访华,她选择了武汉。此前,她则到访过上海、南京、西安、广州、天津、成都、合肥、沈阳、杭州和深圳。
  默克尔访问的城市,往往是德国投资的重点和德企的聚集区。2006年5月首访中国,默克尔在上海乘坐了磁悬浮列车,这一项目正是得益于中德技术合作。2012年8月她到天津出席空客飞机下线仪式时,德国已是欧洲在津投资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此外,默克尔对加强德中人文交流同样充满兴趣。2014年,她访问成都,跟川菜大厨学做宫保鸡丁,逛了菜市场;2015年,她在中德共建的安徽合肥学院品尝学生酿制的黑啤,还在市郊的乡镇小学教孩子们做算术题。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默克尔又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并在看到一面智能镜子时开怀大笑。近年来,许多媒体开始用“老友记”来形容默克尔的中国行。
  事实上,默克尔以务实、迅速的“旋风式访问”著称。据媒体报道,默克尔与外国首脑的会谈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小时。正是因为这样,她在历次中国行中看似悠哉的“逛街”“散步”,尤其显得特别。
  “她希望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姜锋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从默克尔去西安、成都这样的城市可以看出,她非常努力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她在深圳参观了当地的初创企业,体现出德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访华时,默克尔还走进了中国共产党培训干部的学校和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访华时,默克尔的首场正式活动则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她特别注意考察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与习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有深入、高频的交流。”姜锋分析道。

从“全面”到“全方位”的战略伙伴


  默克尔上任后,中德关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孟虹对《环球人物》记者谈道,作为德国领导人,默克尔身上有着诸多“首个”:她是德国第一位女性总理,成长于民主德国,从政前是一位自然科學家。这些特点,或多或少地在其对华政策中留下了印迹。
  2005年默克尔当选总理后,德国《经济周刊》时任主编斯特凡·巴隆曾作出一个判断:“对默克尔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是放大了的民主德国而已。”
  在上任之初,默克尔强调对中国推行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价值观外交”,并在2007年会见达赖。虽然这次会见被冠以“私人名义”,地点却是在德国总理府。中德关系因此跌入低谷。2008年2月,默克尔明确表示不支持“西藏独立”。后来,她没有再会晤达赖。
  2008年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相继爆发,欧洲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华合作需求上升。中国对欧盟面临的困难表示同情,为欧方应对挑战提供支持,力所能及地购买了部分受困国家的债券。   与此同时,中德经济的互补性进一步凸显。诸多因素促使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有所转变,政策日趋务实。在姜锋看来,这也是默克尔的执政特色。“一旦她认识到问题,就会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此后,中德关系稳步发展,作为基石的经贸关系更是突飞猛进:2005年,中国仅是德国的第四大进口国及第十一大出口国;2020年,中国已成为德国第二大出口国及第一大进口国,并连续第五年蝉联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即便有着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德贸易额依旧逆势上扬。
  如果说经贸合作更多地是从务实角度出发,那么中德关系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则更具突破性。
  孟虹提到2010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德宣布“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常态化的政府磋商机制。“这种沟通和对话机制不仅在德国对华历史上没有先例,在中国与欧盟及其他成员国间也是独一无二的。”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之后,中德确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从“全面”到“全方位”,字面上看似乎变化不大,战略合作的联动性、可持续性与可操作性却更加凸显,反映了德国在中国外交新战略规划中的独特地位。
  2005年到2014年,也被德国媒体称为德中关系的“黄金十年”。一个可以反映默克尔对华认知变化的细节是,2010年她到访中央党校时,被问及如何看待一些德国人认为“中国就像以前的东德”,默克尔回答说:“我以前在东德生活过,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中国绝不是当时东德的样子。中国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是让人振奋的道路,值得世界关注的道路。”
  也是在这一年访华期间,默克尔在西安度过了她的56岁生日。按照中国的十二生肖,默克尔属马,陕西省外事办特别为她准备了一尊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仿制纪念品——它的原品制作于唐代,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不出境展览的两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2021年4月,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默克尔与中方代表进行视频连线。

“她努力了解中国与西方的不同”


  旅居德国进行研究时,孟虹曾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默克尔。在她的印象中,彼时还在担任联邦议院联盟党党团主席的默克尔内向、严肃,可以说是不善言辞。
  孟虹注意到,在成为总理后的16年中,默克尔变得越来越稳健成熟。她不再是以前德国政界所戏称的“科尔的小姑娘”,而是一位既能在德国内部倾听民众声音、协调多方利益,又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大国领导人。
  事实上,这16年,也是德国的国际角色和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16年。孟虹对《环球人物》记者分析,二战结束后,德国一直保持“克制外交”,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影响力较弱。但在默克尔执政后期,德国积极参与主导欧盟和国际事务,逐渐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力量。
  在此期间,中国也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球影响力进一步上升等变化。因此,中德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不仅一直延续着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基本逻辑,也包含了地区和全球治理的多维联动。
  德国之于欧洲,一直相当于“稳定锚”。良好的中德关系,成为中欧关系乃至亚欧关系的重要支点——比如,数年前中国面临光伏产业危机时,德国的表现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2011年之后,欧盟与美国相继发起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当时,欧盟市场占据中国光伏出口市场的60%。
  默克尔一直坚持通过对话协商,阻止欧盟对中国征收永久关税。在中方与默克尔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双方达成价格承诺协议,一场被称为中欧贸易史上涉及金额最大的摩擦就此落幕。
  从2014年到2019年,习近平主席和默克尔平均每年都至少见面一次。在经济、政治、环境、安全、文化等诸多领域,中德合作都不断深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和默克尔保持高频次的电话和视频沟通。中德守望相助携手抗疫,最早一批获世卫组织批准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BNT162b2,就是中德医药企业共同合作的成果。
  “她是一个能把眼光放在德国和欧洲以外的领导人。中国和西方有分歧发生时,她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努力了解中国与西方在制度和做法上的不同,而后努力与中国一起去解决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在合作中实现德国和欧洲的利益,努力推进各国合作。”姜锋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后默克尔时代”的中德关系


  两国关系的变迁,不仅与双方自身实力消长有关,也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影响。默克尔总理生涯最后一个任期内的对华交往,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
  从德国的外部环境来看,2018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并持续至今,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2019年,欧洲议会表决通过《新欧中战略报告》,认为中国是欧盟的合作和谈判伙伴,但也提出中国是“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在德国内部,难民危机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经济活力显示出减弱迹象。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德经济的“互补性”有所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默克尔在制定对华政策时,就要兼顾多种利益的平衡。2020年9月德国政府发布新的“印太战略”就是一个典型表现。孟虹认为,这一提出要与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展开更多合作的新政策,意味着德国试图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不过,孟虹说,总体而言,中德关系仍在保持顺利发展。默克尔以微妙的处理艺术,积极致力于推动德国和欧洲对华务实合作和友好交往。例如在2020年12月,德国作为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任期已至尾声,但默克尔仍一直努力并成功推进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进程。
  今年6月举行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也备受中德研究者瞩目。在这次会议上,七国领导人几乎花了一半的时间討论中国,一些领导人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但默克尔表态说,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议题上,“如果撇开中国,我们将永远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就在不久前的9月10日晚上,习近平主席同默克尔通电话。习近平强调,近年来,中德关系总体保持顺利发展,各领域合作在疫情形势下展现出强大韧性,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即将到来的“后默克尔时代”,中德关系将走向何方?姜锋认为,中德两国在经济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会改变。但德国新总理能否像默克尔一样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且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还是个挑战。
  孟虹则对《环球人物》记者分析,鉴于当前德国内部存在诸多问题,新总理上台后可能先集中精力处理内政。但不管哪个党派胜选,德国的发展都需要和中国保持合作,相信新总理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不会降低。“默克尔已经身体力行地证明,通过主动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西方大国和中国能够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紧密合作,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大势。”
其他文献
Representation这个英文单词在中文里可以按上下文意思分别译成“再现”、“表象”、“表征”、“表述”、“代表”等等,因为它本身是个多义词,勉强用一个固定的中文词来译,在实际操作中将会出现困难。  大家知道,西方人对文学的本质最有代表性的解释为“文学是对生活的摹仿”,也就是说,文学是对生活的“再现”。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意思的是,在比较诗学的层面,文
是中国第一部以大学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它把中国大学教育的源流,从繁杂的史籍里掘出,勾勒出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过程图景。曲著的力量,在于使故纸堆一样的历史显形于文字,在于激光束一般的洞察力,在于一种新的以史实为基础以系统分析为方法的探索范式。  把眼光再扩大一点,我们也可从国学研究的角度来估价曲著的意义。季羡林说,国学研究就是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重点是传统文化;邓广铭、张岱年则干脆认为国学就
记三本版本学著作    版本学在中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有关的知识都渗透在各种目录、题跋、叙录和笔记之中,系统的论著出现很晚。第一本内容丰富的版本学专著是清末民初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之后虽然出过不少书史、书话和图录,但是没有系统地总结古往今来版本学知识的专著,这是个不小的阙典。因此,最近两年相继出版的《版本学概论》(戴南海著)、《古籍版本学概论》(严佐之著)和《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著),可说是
默克尔  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于9月26日举行,四年一度的大选决定各政党在联邦议院的席位,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建新一届德国政府。  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早在2018年10月就已正式宣布,不会在同年12月寻求连任其所在的德国基民盟党主席一职,并将在本届总理任期到期后不再参与下届大选。这意味着默克尔担任下任德国总理的可能性已经被排除,本届大选成为16年以来首次没有默克尔直接参与的德国联邦
儒家哲学至宋代,发展为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程朱理学”,朱指朱熹,程指“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  作为“二程”中的兄长,程颢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六岁时,师从道州(今湖南道县)周敦颐,研经习道,发奋钻研,一生不辍,“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终成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奉为先贤,祀于孔庙东庑第三十八位。  实际上,程颢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
时下看来,对于世事,聪明的做法就是“闭一只眼”,是为鸟瞰聚焦,“躲进小楼成一统”,翰墨丹青我书成。好在中国之大,容得下放书桌的地方多得是,经心布置,小小舞台亦可尽讨精彩。这得格外的保持清醒、稳健与挺拔,不为外物所挑逗。时势使然,游说断不能使赶潮者收心归降,而清高起来与善解人意者动粗割席未免太绝了,莫如与不嫌贫拒富者联手辟一方“桃花源”,过自给自足的太平日子,况且有礼贤下士的德馨将养,老中青编读拱手
《读书》第九期有李未熟《宰相的角色位置》,末段说:“治理出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是对宰相的要求。全国人民都繁荣昌盛了,上面的待遇应该算不了什么大的负担。怕的倒是全国人民干的重活,吃的粗饭,住的破房,走的弯道。那时候你宰相即使坐的是吉普,也是一种奢华。”读之,感慨良久,不由想牢骚两句。别说是宰相,中国大部分乡级以上干部(说具体点,应有百分之九十吧),恐怕早已与吉普说声再见了吧。而中国大部分的工农兄弟呢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们齐聚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名为《复兴之路》的大型展览,直到今天热度不减的“中国梦”一词就出自习近平在此次参观时的讲话。几天之后,一位老人也来到展览现场,他走进一个个展厅,仔细观看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最后在一件叠放整齐的法袍前驻足。没有人知道,这位老人的父亲正是这件法袍的所有者——原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1946年5月至
“22年前,我带领村里几十个壮劳力在北京亚运村做工程时,一位规划专家问我:‘你们农民总是在为城里人建设城市,能不能为自己造城呢?’我的回答是:‘一定能!’今天,我们把郑各庄打造成了一座城。这座城的规划者、建设者和拥有者就是我们的村民。”台上演讲的人,是现年48岁的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村委会主任黄福水,题目是“创新解难题,思变求发展”;而在台下听讲的,是近100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研究
“精神家园何妨共建谈话录”之三    王:关于道德的问题我想再说几句,我们不能用战争时期特殊状况下形成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今天人们的行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经济建设,是市场经济,这种变化是巨大的,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我听一些部队的同志这样说过:一打仗思想问题都解决了,而且表现会相当好,相当英勇!炸弹来了,可以扑到别人身上牺牲自己保护同志。但仗一打完,一休整,矛盾又出来了——为什么给他提干不给我提?为什么